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岸三次统一契机,因关键人物去世叫停,邓公叹息:经国走得太早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20:01: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24-7-10 20:03 编辑

两岸三次统一契机,因关键人物去世叫停,邓公叹息:经国走得太早                                                           2024-07-05 16:22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1975年,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受蒋介石的指示,从台湾来到香港,并借由特殊渠道,向北京中央政府传达了蒋介石的指示:希望可以请毛主席前来台湾。
身在北京的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个消息都十分开心,他们一致认为,蒋介石传达出的信号表示,海峡两岸终于有望可以实现和平统一了。
陈立夫得到北京方面的回应后,胸中一股欣喜之情勃发,写下了,“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的文章。

只是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身体状况,都不足以支撑他们远赴台湾。
于是,毛主席将这个任务交给了邓小平同志,让邓小平全权代表他,以此为契机,努力实现台湾和大陆的“三通”,即双向通航、通邮、通商。
邓小平踌躇满志,接下了这个任务,然而还未等一切准备完毕,起身前往,自台湾传来的一个消息,就将此次计划,彻底搁置。

命运莫测,遗憾离世
就在海峡两岸,国共两党都在为这次会面积极准备时,4月5日,蒋介石于当天晚上十一点半,与睡梦中溘然长逝,时年88岁。
这一天,恰逢清明。
在建国之初,国内稳定之后,毛主席就曾为了台湾统一的事情,给蒋介石写过一封信。信中说,
“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欢迎蒋先生在祖国统一后,回家乡看看。”
只可惜,蒋介石再也看不到了。

这份等待,至今已47年。
当一切盖棺定论,翻看蒋介石风云变幻的一生,即使在立场上与我党并不一致,也犯过了许多的错误,但他却始终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蒋介石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的立场,
“谁搞分裂,我搞他脑袋!”
而他这样强烈而鲜明的态度,让企图利用台湾问题搞事情的美国人,十分不满。
这些心有不甘的美国人开始利用资本,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推举其他人与蒋介石打擂台,争总统。企图将权力从蒋介石手中夺过来。
美国人还想要拉拢胡适、和当时台湾的副领导人陈诚等人,然而美国人的行动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不论是谁,立场都极为一致。
毛主席听到台湾在搞“民主选举”,都不由得哂然一笑。因为毛主席十分清楚,只要蒋介石还在,美国人想靠这些小动作将中国分裂,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
其实按照蒋介石平日里健康的生活习惯,和80岁后仍算硬朗的身体,他的私人医生推断,“起码可以活到95岁”,但生活总会有一些始料未及的变故。
1969年9月16日,一辆逆向行驶的大客车,朝着蒋介石和宋美龄乘坐的汽车驶来。为了避免发生碰撞,在蒋宋二人车前引航的先导车进行了避让。

蒋介石的司机正准备随先导车一起转弯,又突然窜出一辆速度极快的吉普想要加塞超车,先导车立即刹车,但跟在后面的座驾司机却反应不及,一头撞在了先导车的车位上。
事后调查得知,那辆横空冲出的吉普车,属于一位当时着急回家,而催促司机加速的师长。
在这场车祸中,宋美龄除了腿部和颈部受到了一些挫伤外,并无大恙。但蒋介石的伤势却比较严重,自那之后心脏就有了毛病,即使百般调养,身体还是一天不如一天。

蒋介石后来回忆起那次车祸,喟然叹息,“这次车祸,至少把我的性命折损了二十年。”
也正是因为这次车祸,蒋介石可能有感自己身体不能再拖,所以开始了更加积极地对待两岸关系的策略。
但其实远在这次事件发生之前,蒋介石就曾派人在1956年,秘密地前往过北京,与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见面。

三遣赴京,希望在即
曹聚仁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名战地记者,与国共两党的高层都有过交往。在政治思想上,他既不偏向国民党,也不偏向共产党,是一位中立派。战争结束,他既没有留在大陆,也没有前往台湾,而是去到了香港。
此番秘密赴京,蒋介石左思右想,便将曹聚仁从香港叫到了台湾,一番叮咛,并委授他作为自己的全权代表。

等曹聚仁赶到北京与周恩来总理见面后,周总理对他表示,“国共之前有过两次合作,未必不能有第三次,第三次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
此番交流十分融洽,两党都表露出对台湾问题想要以和平方式解决的态度,也在很多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曹聚仁返回之后,将我党的政策和态度转告给了蒋介石,双方的关系得到了缓和。
此后,曹聚仁又一次来京,返回时携带了一封毛主席写给蒋介石父子的信,信中的内容就是著名的“一纲四目”,这些政策,表现出了我党极大的诚意与善意。

1965年,曹聚仁携带国民党高层商议后的“六项协议”第三次赴京,我党经过考虑,在保持大方向不变,细节略微调整的情况下,同意了这些要求,史称《国共谈判史纲》。
返回时,周恩来总理嘱托他将一封信交给蒋介石,信中毛主席亲笔写了一阕宋朝词人晏几道的《临江仙》,并将最后一句改为“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

蒋介石持信读罢,久久不语,洒泪当场。
“六项协议”的大致内容为:1.蒋介石依然可以担任任国民党“总裁”,回归大陆养老,由我党建议设置在庐山地区;2.由其子蒋经国担任台湾省省长,台湾交出外交与军事权,只需在农业方面,保证台湾民众“耕者有其田”;3.台湾从此不得在接受任何美国提供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由北京方面提供援助;4.台湾的海军和空军合并入我党的海空军部,台湾陆军编制缩减为4个师;5.台湾现任的官员,不论大小,官职,待遇不能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不能降低;6.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市,作为台湾和大陆之间的缓冲,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台湾选出人选并经过北京同意后,方可任命。
只可惜因为时局变化,协议拟定之初就遭遇了美国方面的施压,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导致蒋介石最终仍然未能迈出这一步。

那为什么蒋介石会在1975年,再次安排陈立夫秘密邀请毛主席前往台湾呢?
其实,陈立夫之所以会来到香港传达出这样的消息,还要感谢另一个人的努力。

出师未捷,统一遇阻
蒋介石连任了多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看似霸占着权力不肯退下,但垂暮之年的他其实早已熄灭了年轻时的雄心,人生已到朝枚之年,所求不过落叶归根而已。
但生性多疑,敏感的蒋介石,面对正在崛起中的新中国,不免开始瞻前顾后起来,对是否主动联系我党,犹豫不决。尤其是在如今的力量对比下,如果低头提出缓解关系,对一生好强的蒋介石来说,无异于战争之上,交枪投降。
而此时,中共中央的主动“出击”,给了蒋介石一个大大的台阶。

1972年,我党外交部顾问廖承志发表了,“欢迎台湾各方面人员来大陆参观、探亲、访友,保障他们的安全和来去自由”的讲话。
这样的举动让蒋介石放下了对我党的顾虑,决定暗中与我党联系,
但之前一直帮助蒋介石传达消息,三赴北京的曹聚仁,此时已经离世,蒋介石几乎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正在蒋介石万般苦恼之时,香港机场上方降落了一架来自北京的飞机。
一位90多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拖着重病之身,代表中共中央,决定前往台湾解决历史遗留下的这件悬而未决的事情。

章士钊老先生虽是耄耋之年,但他对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却极为重视,到达香港之后,便迅速利用关系联系上了台湾方面,再与台湾方面初步交涉后。
他让自己的女儿先回北京,转告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最新的消息,并表明:“我最多在香港住三个月,便可以完成任务”。
事情的发展却是没有辜负章士钊老先生的期望,一切都走上了正轨,两岸关系就要迎来新发展,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但他没想到的是,不是事情解决需要三个月,而是他的身体等不到三个月了。

虽然在来香港时,抱病的周恩来总理就千万嘱咐,从安保、饮食到医疗、秘书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却没想到,本就也患有重病的章士钊,会因为太过开心,而在心情激荡之下一病不起。
1937年7月1日,这个操劳一生的老先生,最终与于香港安眠,享年92岁。
出师未捷,英雄落泪,长风萧瑟,章士钊去世的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90多岁的老人,为了祖国统一大业尚能如此付出,他蒋介石又何必踌躇不前呢?于是就发生了我们开头看到的那一幕。
只可惜,蒋介石没想到,这次等不及的,会是他自己。
身死志存,前赴后继
蒋介石身陨,一切原定计划只能搁置。
毛主席接到这个蒋介石的死讯时,正在杭州休养,看着春晖之中生机盎然的天地,沉默许久,说了三个字,“知道了。”

毛主席心中大概有无限黯然升起,最后只能化作这三个简短的字来表达。
这三个字里,包含着对这个相互斗争了几十年的对手的送别,也有知道他恐怕此生不能得见祖国统一的遗憾。
毛主席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无数瑰丽诗篇,只这一笔,他只能无奈留于后人写了。
毛主席选择的人,是邓小平。

早在1973年,陈立夫受蒋介石之命邀请毛主席前往台湾会面时,毛主席就打算让邓小平代表他前去。
这是毛主席对邓小平的殷切期望。
而等蒋介石,毛主席相继离世,这份期望就成了让邓小平同志一直难以忘怀的遗愿。
终于,时间来到了1978年,中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了,此时的邓小平,也觉得是时候完成毛主席生前对自己的嘱托了。

此时的邓小平即使知道了美国对台湾的态度问题,也是不惜中美关系倒退,也要选择台湾。
因为邓小平知道,此刻在自己老同学蒋经国把控下的台湾,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一定秉承的还是他父亲的政策,“一个中国”。
为了展现我党的诚意,1979年元旦当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告台湾同胞书》一文。

次年,邓小平就派人前往台湾,对蒋经国转达了关于在台湾统一问题上的态度。
邓公的话十分诚恳,“经国,我们是老同学了,为了统一大业,我们更应该精诚合作。你也过了70,虽然比我小几岁,但也到古稀之年了,这件事如果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就此解决,历史会永远记得我们,会说我们的好话的。”

4年后,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如何实现台湾和大陆统一的问题上的具体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邓六条。”其大概内容,是对“一国两制”概念的进一步阐释,核心是维护祖国统一。
在这样方针的指导下,台湾方面也大为放心。
1986年,蒋经国对外公开表示,
“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必须统一!”
两个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在大方向上打成一致后,迅速开始了各种交流活动,当年毛主席托付邓小平要实现的“三通”,也实现了。
除此之外,在蒋经国明确表露出“一个中国”的态度后,1987年。他发布了一条让整个台湾震惊的命令。

“允许当年的老兵回大陆探亲”,这条消息一出,海峡两岸,热烈沸腾。十万张申请单,短短十几天就一张不剩。
邓小平看着这样的局势,信心倍增,两岸关系自49年后前所未有的和谐,两地人民的交往也越来越亲密,统一大业的完成几乎近在眼前。
邓公看着蒋经国为两岸统一做出的这些努力,感到十分开心,
“蒋经国与他父亲不一样,他没那么在乎面子问题,蒋介石当时即使表明对‘一个中国’的认同,却仍然死也不愿向毛主席低头。蒋经国这一点,做的比他父亲好。”

然而这样红火的景象,只存在了短短几年。
随后一个消息跨海传来,让还热血沸腾的邓小平,震惊地半天说不出话来。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因病,抢救无效,于台北病逝,时年78岁。
结语
一年后,邓小平与来中国访问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会谈,当两人提及如今仍未得到解决的台湾问题时,邓小平的内心十分感慨。
他对戈尔巴乔夫说,“我这一生只剩一件事,恐怕是做不成了,那就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蒋经国的离世,让整个台湾变得风起云涌,与大陆的关系也变得极为复杂。
邓小平每每回忆起毛主席对他的嘱托,都感到遗憾和愧疚。
邓小平知道,这份任务,他恐怕是完不成了。
“可惜,经国走得太早了啊。”

命运诡谲变化,那些致力于推动两岸统一的领导人,一个个都在关键的节点相继离世。然而,毛主席离世,有邓小平同志牢记嘱托。蒋介石撒手人寰,有其子继承其政策。
薪火相传,信念不死。
如今统一大业又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即使困难重重,两岸爱国人士也从未放弃。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终有一日,山海可平,两岸一统。如今,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这一代人一定有机会看到祖国统一,歌舞升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07:46 , Processed in 0.01109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