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国后,毛岸英回湖南,毛泽东说:离韶山30里外,必须下马步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17:18: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建国后,毛岸英回湖南,毛泽东说:离韶山30里外,必须下马步行                                                         2024-07-12 18:45                                        

发布于:天津市
   
       建国后,毛岸英回湖南,毛泽东说:离韶山30里外,必须下马步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950年5月的某一天,湖南韶山的宁静乡村迎来了三位“不速之客”,乡里人远远看着他们有点眼生,而且他们的行径有些奇怪。明明每个人都有马,但是只能牵着马走。乡间的土路,因为久旱不下雨,动静一大,就会扬起沙尘。
就这样,这三个“形迹可疑”的人,走得很辛苦,硬是到了天黑,才走到他们的目的地。
毛岸英担心这户人家休息了,所以轻轻地敲了敲门。乡下的夜晚总是漆黑一片,也很安静,只有虫鸣声。
老乡年纪大了,当他颤颤巍巍举着煤油灯来给毛岸英开门的时候,已经是几分钟之后,但是毛岸英很有耐心,一直在门外安静地等着。
门打开了,他和老乡四目相对。互相看了好一会,毛岸英先亲切喊了一句:“老伯,你还记得我吗?我是毛岸英啊,我来看你们了!”
原来,白天的那个过路人竟然是毛主席的儿子,早年在韶山住过的那个小少年!还有随行的两个人,两个人都算得上毛岸英的表哥,其中一位是毛特夫,他的父亲毛新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泽东称他为“新梅六哥”。

还有一位毛远翔,他的父亲毛智珠也是毛泽东的族兄,是在韶山解放之后,首位收到毛泽东致亲友信的族人。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一直活跃在战争的前线。
听到动静,闭门的各家各户都出来了,毛岸英面带笑容,一一地问候各位老乡,就在临出发前,毛泽东还给儿子好好讲了讲乡里的那些长辈。
他叮嘱毛岸英:“乡里的那些老人都是你的长辈,论辈分都是你的叔伯,见了人都记得喊,老人家要喊阿公,年长一点喊叔伯阿姨,差不多年纪的就要喊同志。绝对不能摆任何架子。”毛岸英认真应下了。

老乡们认出毛岸英后,都很热情,一边握住毛岸英的手,甚至有些年迈的老妇,眼眶都红了。夜幕下,这场热闹又温情的见面,彻底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氛围。
面对老乡的嘘寒问暖,毛岸英都十分耐心地回答了。
到了最后,老乡们簇拥着毛岸英,来到他晚上住宿的地方——韶山乡县政府办公室。他婉拒了老乡让他住家里的邀请,决定在政府办公室暂住一晚,一直到深夜,考虑到老乡们,年纪都大了,让大家早点回去休息,明天好好聊!
毛岸英告别了老乡,目送着乡人们离去。其实他的心里是很震动的。因为父亲早年参加革命,他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离开了韶山。他知道韶山是自己的故乡。少小离乡,他对韶山的记忆不够深刻,但是经常听父亲提起自己的故乡韶山,知道父亲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珍贵童年时光。

1893年12月,毛泽东出生在韶山冲,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少年时光。他当时住在东茅塘附近,房子的对面就是滴水洞,左边背靠龙头山,右边是广阔望不到边际的虎歇坪,可见毛泽东当时的住所是得天独厚,堪称世外桃源了!
在毛泽东的记忆里,韶山一直都很美,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向远望去都是青翠的一片。林中深处有人家,每户人家做饭的时候,都能看到从烟囱冒出的缕缕青烟,那种诗意,在后来毛泽东离乡革命的那些年,已经很难见到了。
在毛泽东3岁的时候,第一次被母亲文素勤带着,踏上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走出了韶山冲,又翻过了高高的云盘大山,来到了他的外婆家——唐家坨,那一年是1896年。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走过无数次这条小路,因为家中事务繁重,母亲没有精力照顾年幼的自己,所以毛泽东在外婆家暂住了几年,那几年,毛泽东往返韶山冲和唐家坨,都是在这条路上穿行。这条小路后来被称为“毛泽东小道”,当年毛泽东还是从这条小路离开韶山,开始了革命的道路。

在外婆家呆的那几年,让毛泽东后来每次回忆起来都很有感触。
山野风光、淳朴民风、与世隔绝的静谧都让离开后的毛泽东十分眷恋。他还记得毛氏族人生活在这一带,大家相亲相爱,相互扶持。他和族兄们一起出去放牛、捉鱼、拾野粪,日子清贫,但充满乐趣。
也是在唐家坨的外婆家,他第一次开蒙。外祖文家是当地有名的诗书之家,族亲都很有文采。
韶山给了毛泽东幼年的知识启蒙,学有所成的毛泽东对家乡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韶山位置偏僻,远离城市,消息很闭塞,他建立的湘潭教育促进会,对韶山冲的影响不大,毛泽东就派自己的弟弟毛泽民,回乡发动乡民创办新学。
在受到维新思想影响的同辈,如毛麓钟和毛简臣等人的帮助下,毛氏族校建立起来了,成为了传播新思想、学习新文化的重要阵地,韶山人民也为革命事业聚集起来了。
韶山供养了幼年的他,更给了他精神上的馈赠。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前,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的时候,就这样言辞深情地表达了他的故土情怀:“我于一八九三年出生在湖南湘潭县的韶山冲。”

当时毛泽东已经离家很久,太久没有看到韶山的秀美风光,毛泽东心中十分怀念,但是政务繁忙,他几乎分身乏术,只能将这个重任委托给了自己的大儿子。
1950年,父子俩久别重逢,见了面,两人说了好久的话。他们虽然不能经常见面,但是彼此的感情一直都很好。在长达几个小时的交谈中,聊的最多就是毛岸英在土改时做的工作。
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秘密回来,到陕西延安同毛泽东见面。听到儿子要回来,毛泽东很高兴。当时的中央调查局局长康生,把他领到了毛泽东的办公室。

父子谈话时,毛岸英很自豪地说到了自己在卫国战争中的表现。那还是1942年,毛岸英在国际儿童院里,因为人很机灵,照顾他们的老师都很信任他,孩子们也愿意听他的话,是孩子们的“领头羊”。
在五年的时间里,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帮助大家伙的生活。还先后担任过少先队的大队长、儿童院团支部书记,甚至是当时所在市的列宁团区委员,真是小小年纪就有其父风范!
远在国内的毛泽东也时常惦念着儿子。父子俩隔着遥远的距离,只能通过书信往来。除了叮嘱毛岸英出门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说的最多就是要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大志向。
1941年,毛泽东在一封书信中对儿子说:“岸英文理都通晓,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这样是很好的。只是有一件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轻,应该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只有科学才是真正的知识,将来的用处无穷。”又亲自挑选了60多本书,连同这本书给儿子寄去,这就是毛泽东作为父亲的良苦用心啊!

毛岸英时刻不敢忘记父亲的叮嘱,在苏学习的时间里,丝毫不敢松懈。学习到了很多军事上的本领。
1942年5月,毛岸英用俄文陈述了自己想要参加卫国战争的强烈决心,在信的最后还署上了自己的俄文名字——谢廖沙。
毛岸英的这封请愿信却没有让他如愿,像石头沉入大海,得不到一点回音。之后的一位将军到国际儿童院视察情况,毛岸英很好地抓住了这次机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用自己的一番话打动了将军,于是毛岸英趁机向将军表达了自己想要进军校,学军事知识,这样才能打跑侵略者的请求。
将军看了毛岸英一会儿,终于答应了毛岸英的请求。毛岸英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他自己非常努力,加入了快速班学习,被选入了培养中级军官的学校,当时的莫斯科列宁军事政治学院学习。他表现优异,曾多次表示自己想要参战。但是直到1945年,卫国战争结束,他也没有直接上战场。但是以见习的身份,在作战前线的战场转了很久。
战场上的残酷,让他痛恨侵略者。这也是为什么,之后的他一定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
时间再转回1950年,在父子密谈的一个多月后,毛岸英终于向韶山出发了。
出发前,父亲给了自己三个任务,第一个就是给母亲杨开慧扫墓,第二个就是给外婆祝寿,最后就是在韶山冲呆一段时间,陪一陪乡友亲邻,实地了解下他们的生活现状。

说到一个细节,毛泽东千叮咛万嘱咐,骑马到韶山30里外的银田寺,必须下马步行,以表达晚辈对长辈的尊敬。“韶山的乡民都是你的长辈,你要喊叔伯,甚至还有很多是你爷爷辈,走路去拜访他们,才尊重长辈。”
毛泽东说到的“银田寺”现在还在,就在毛泽东故居8公里远的地方。那个年代,从银田寺到韶山冲的这段路还没修好,都是土路。据当地的老人回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即使是身强体壮的青年人,这段路也要走上四个小时的时间。
但是,毛岸英一点抱怨也没有。所以,才有了之前的三人牵马的那一幕,看着怪异,原来是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毛岸英回乡的这一天,送走韶山乡民后,毛岸英脑子思绪纷飞,许多事情像片段涌入他的脑海中。一边是临走时父亲的殷切叮嘱,一边是面对父老乡亲的亲切记忆。
这次回乡,除了父亲让自己去看望亲人,他还带着一个任务:那就是在韶山实地考察当地的发展状况,看看有什么能够帮助当地村民的。

当时毛泽东提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问题都要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也要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解决。而毛岸英在土地改革当中做过群众工作,在实地调查这一块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土改的时候,毛岸英跟随康生领导的中央土改工作团到阳信,进行土改的收尾和试点工作。毛岸英分配到张家集村蹲点,距离县城东南较远,有15公里,当天没有回到县城,只能在负责看管园林的张大爷家里住下。

他早上把背包放下,就出门了。他和同事们顶着大太阳,在村里一家一户走访,耐心了解农民的土地情况,还顺带向人们普及马克思主义。
下乡调研,与村里百姓同住同吃,条件比较艰苦,毛岸英一点也不计较。身上一直穿着灰军装,袜子也是和衣服一样缝补补,看着就是“土八路”的样子。还是张大爷的妻子看不过去,买了一双新袜子想要让毛岸英换下破袜子。
但是,毛岸英死活不肯收下,他严词拒绝道:“大娘,组织有纪律,收受群众的东西,就是一针一线,也是不合纪律的。”后来,毛岸英不忍心拒绝大娘的好意,硬给大娘塞了钱,才收下了那双棉布袜子。
毛岸英真正与底层百姓生活过,对普通群众的处境最能感同身受。又接受过正儿八经的新式教育,有实地调查的科学知识。建国后,毛泽东就将回乡省亲的任务郑重托付给了毛岸英。
毛岸英对父亲的心事一直都十分了解。毛泽东离开韶山已经24年了,毛泽东作为国家第一代领导人,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却对故乡的近况一无所知。虽然和家中亲族和外婆家都保持了稳定的书信往来,但他知道,亲人们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不能亲自回一趟家乡,心里始终都惦念。

毛岸英知道,除了给外婆祝寿以外,毛泽东最挂念的就是乡亲们过得好不好,有什么难处?
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了,他先去外婆家,给外祖祝了寿,又将父亲的一封信交给了外婆,之后就马不停蹄地到老乡家走访去了。
每到一户人家,他都会悄悄地留下一点钱。这是毛岸英的一点积蓄,临走前,毛泽东还把当年的稿费存款给了毛岸英,让他看着接济下生活上有困难的村民。
毛岸英还记得他拜访的第一位阿公家,贫苦得快揭不开锅了。去的时候,阿公正准备做早饭。阿公还邀请毛岸英和自己一起吃饭,当时毛岸英看着锅里的饭时,他的眼眶红了,没想到乡民生活苦到了这个地步。
原来锅的菜粥,根本看不见米,几乎都是泛黄的菜叶子,就着米汤,就是阿公的一顿早饭。
和阿公告别的时候,毛岸英坚决要给阿公一些钱,但只能支撑一段时间生计,阿公还是不肯收。毛岸英只好说这是父亲的嘱托,“还请阿公不要拒绝我父亲的一点心意。”毛岸英边走边说道。
陆续看完韶山的乡民,毛岸英的心情很复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不知道韶山的乡民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
回到乡政府招待所的当天,他将所见所闻修书一封,寄给了父亲。毛泽东看完很痛心。但是,新中国百业待兴,毛泽东知道应该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能给韶山人民大开方便之门,搞特殊对待。

所以,当时长沙地区党委准备向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请示:修建韶山毛泽东故居和韶山公路。得到准许后,却被毛泽东的一封信叫停了。
信中这么说:“据说长沙地区党委和湘潭县委现在正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书屋,并修一条公路通我的家乡。如果是真实的话,请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这是我想说的最重要的一点。”
黄克诚当时读完信件,就被毛泽东的宽广胸襟和天下为公所深深折服!他身为国家主席,胸中不止有山河,更有万民啊,而且绝对要把这碗水端平,不能让其他地方的民众寒了心!
毛岸英代父回湘,不久之后,就奔赴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为国尽忠,不幸战死沙场,埋骨他乡,成为了光荣的抗美援朝先烈。之前,竟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故乡。毛泽东听到从朝鲜传来的消息,久久没有讲话,过了很久,告诉彭德怀:“岸英是革命烈士中的医院,你回去要讲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

1959年6月的一天下午,毛泽东终于回到了阔别32年的韶山。湖南作为毛泽东南下考察的重要地点,所以他决定回家看看。这次回乡,毛泽东没有事先告诉乡里人,低调出行。
那时进入韶山还需要经过一段土路。载着毛泽东的吉普车和几辆随行车辆,在毛泽东的指示下,放慢了行驶的速度,缓缓地驶过韶山路面,毛泽东坐在车上,望向窗外,看着阔别已久,但经常出现在梦里的景象,他心中很激动,双手紧紧攥着。
等车停到了政府招待所的门口,从车上下来的伟岸身躯,终于被乡里的一些老人认出来了。韶山的“儿子”终于回家了,乡民高兴极了!

毛泽东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感觉自己回到了,还在韶山生活的那段时光,记忆再一次重合,中间居然已经跨过了32年的光阴。真是让人唏嘘!
由于还有任务带身,当天晚上,毛泽东就请来了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当地的一些干部还有韶山的群众,秉烛夜谈,气氛有时轻松有时沉闷。
每次提到曾经熟悉的长辈,被告知前几年已经因病去世时,毛泽东就会变得沉默,眼眶泛红。但是提到湖南省的粮食生产、水利建设这些发展状况时,他又能从悲伤上恢复过来,认真与当地干部交谈,对当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天刚亮,毛泽东就睡不着了。索性披衣起床,静悄悄地去祭拜父母。在墓地土地呆了好一会儿,才下山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一天,毛泽东准备去老乡家里做个拜访。去的第一家,就是村民李文贵。李文贵看到毛泽东主动到自己家里,有点措手不及。毛泽东一进门,就主动握住了李文贵的手,亲切地问候他,一点领导架子也没有。他这才放下心来。
毛泽东问李文贵:“你们一家需要吃多少粮食?”,李文贵想了想,回答道:“每人一天大概要1斤半能吃饱。”又问道:“你们家每亩田能收上来多少稻谷?”
得到400多斤的回答,毛泽东心里有点担心,因为湖南的粮食收成比不上去年了。
但是等到谢家屋场公共食堂的时候,问的是同样的问题,食堂干部告知毛泽东,每亩能产800斤。毛泽东的神色不但没有缓和下来,眉头皱得更紧了。
原来,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要达到800斤每亩的产量根本不可能,这种夸大的汇报是毛泽东绝对不想要的!
当天晚上,毛泽东在设宴招待干部和群众的时候,言辞恳切地对大家说道:“今天大家说得都很好,对我都是宝贵的意见。也希望你们可以多提意见,多反映真实情况!”

毛泽东这次回乡,短暂的三天两夜,对他意义重大。这是他倒数第二次回乡,最后一次是1974年10月,他回到湖南长沙休养身体。
这次回到韶山,见到故人和熟悉的乡景,他心中很受触动,诗兴大发,写下了:“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这样让人想流泪的诗句。
每个人都有想要落叶归根的执念,国家领导人也一样。毛泽东几度公开表达对韶山的浓烈怀念之情,那个承载了他童年记忆,亲人长眠的地方,在成年之后,回去的次数却是寥寥。
毛泽东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华儿女将会永远怀念这位带领中国走过风雨、走向光明的时代伟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07:55 , Processed in 0.00824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