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7-1-8
- 最后登录
- 2025-2-18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19632
- 精华
- 0
- 帖子
- 5605
![Rank: 8](static/image/fg_hefei_first/star_level3.gif) ![Rank: 8](static/image/fg_hefei_first/star_level3.gif)
|
父亲留下2张“废纸”,专家过来一看,发现这乃是失传多年的国宝 2024-07-25 11:12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在历史长河里,有一类传世之作,它们记录了时代的烙印,见证了文明的传承,中国画便是其中璀璨的一笔。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苏轼的画作洋溢着书卷气和淡泊宁静之气,蕴含着他广博的学识和高尚的格调。
今天,我们要讲述一则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幅苏轼失传多年的国宝级精品画作,在一段跌宕起伏的命运后终于重见天日。这个故事背后,是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缩影,也让我们看到,在时间的长河中,散落的瑰宝终会重聚。
![]() 一、画中人物
1982年寒冬,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廼中受邀参加吉林省史学年会。会上,刘廼中邂逅了一位名叫刘刚的中学历史教师。刘刚已故父亲留给他一件不起眼的“废纸”,多年来一直深信这其实是一件无价之宝——苏轼的真迹。但此前请教的专家都否定了这一点,刘刚仍心有疑虑。无意中认识刘廼中,刘刚看到了验证自己判断的希望。
刘廼中眉宇之间透出书卷气息,他从小便对历史文物情有独钟。尤其是中国绘画史,他可谓知无不言。刘廼中一生致力于文物古迹的保护与研究,早年还参与了多处古迹的抢救性发掘,对古代珍贵文物的鉴定更是驾轻就熟。他的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是当地一位享有盛誉的学者。
另一位重要人物,则是一位楷书大家,他就是金意庵。金意庵是吉林省有名的书法家,楷书功力登峰造极,一手遒劲雄健的楷书,在书法界小有名气。他与刘廼中也是多年好友,两人经常切磋书画技艺。
![]() 二、藏画由来
1982年寒冬的一天,刘刚拜访了刘廼中,双方很快熟络起来。刘刚终于向廼中诉说了自己的疑虑:一幅祖传古画,刘刚一直认为是苏轼的真迹,但其他专家都不以为然。刘刚恳请刘廼中帮忙鉴定这幅画的来历。
原来,这幅古画,是刘刚的父亲刘忠汉留给他的。刘忠汉原本在北京工作,后来在工作单位出了问题,无奈返回家乡。在刘忠汉的遗物里,刘刚找到了这两张破旧的宣纸,一直作为废纸保存。
![]() 一次,刘刚偶然翻看这两张薄纸,惊奇地发现上面似有小楷字迹,隐约可见一些诗句。好奇心起,刘刚请教了当地一位文史老师。那老师虽不置可否,但建议刘刚务必小心保管。
“这画的来历确实不简单,或许真是你父亲说的苏东坡的手笔呢?”老师推测道,“当年你父亲能接触到这等珍品,只可能是在紫禁城吧。”
原来,刘刚的父亲刘忠汉,曾经在紫禁城工作过一段时间,专门伺候溥仪起居。有人猜测,这幅画很可能就是从那里流出的。
![]() 三、真伪功夫
刘刚对画的来历突然大感兴趣,连夜请来了几位文物鉴定专家。但出乎意料的是,几位专家看过后,都断言这只是赝品。
刘刚失望至极,但心里仍犹疑不定。他相信父亲的品格,不会无缘无故骗自己。这些天,刘刚反复打量这副画,总感觉以父亲的学识,断不会看走了眼。
“这画看着颇有苏轼的风骨,字迹也很有年代感。就算不是真迹,也绝非等闲之辈所为。” 刘刚自言自语。
![]() 终于,在吉林史学年会上认识刘廼中,刘刚看到了破解这个谜题的希望。
次日,刘刚小心翼翼将画拿到刘廼中家中。刘廼中庄重地展开古画,在窗边的光线下反复审视。
只见画上墨迹苍劲,笔力遒劲。山石渲染浑成,树木枝叶细致传神。题款“中山松醪赋”四个小篆,力透纸背。
![]() “好家伙,此画不是出自常人之手!”刘廼中喟然称赞。他判断,这画笔法极富个性,非苏轼其谁!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廼中又请来好友金意庵鉴定。金意庵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大家,对苏轼的笔迹了如指掌。他详细比对后,也断言画中小楷字迹极类似苏轼的手笔,可以确定是苏轼真迹无疑!
“原来如此,书中苏轼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就是这幅失传已久的名作!”刘廼中欣喜不已。
![]() 四、画中传奇
鉴定为真迹后,刘廼中对这幅画更加钟情。他详细考证了画的来历,惊人的故事随之浮出水面。
原来,这幅《洞庭春色赋》,便是苏轼在投贬岭南途中所作。1049年,因仁宗时朝政纷争,苏轼被贬黜,深感郁闷。这时,他在河南某客店创作了这幅传世杰作,以诗画解忧。
此后,这幅名画经明代文臣李东阳等多人收藏。清乾隆时,又被收入皇家大内。1840年后,溥仪曾将画迁入紫禁城珍藏。辛亥革命后,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宫,画再度失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满当局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溥仪重又获得这画。1945年日本战败,溥仪出逃,画作遗留伪满皇宫。 刘刚父亲刘忠汉曾在伪满皇宫工作,趁乱将画取出,交给刘刚母子保管。经刘廼中鉴定,这画跌宕的命运终于大白于天下。
![]() 结语
验证画的真伪,考证它的由来,是需要极强学术功底的工作。刘廼中凭借对书画的精湛鉴赏力,结合刘刚父亲的来历,终于发现了这幅苏轼长久失传的真迹,为学术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1983年,在刘廼中和金意庵的联络下,刘刚欣然将《洞庭春色赋》捐给了吉林省博物馆收藏。文物终于回归故土,为后人保留了中国绘画瑰宝。捐赠画作后,刘刚也得到了博物馆的奖励,感慨万千。
一幅画,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命运。我们感叹古迹命运多舛,也更要珍惜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兴邦必须先强,国之瑰宝方能归还故土,苏轼的画作终于重见天日,也让我们看到民族复兴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