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0万国军围攻3万红军,战士们向主席请教破敌妙招!毛主席:睡觉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10:08: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30万国军围攻3万红军,战士们向主席请教破敌妙招!毛主席:睡觉                                                           2024-07-26 14:40                                        

发布于:天津市
   
         1930年至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反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围剿”,史称“反围剿”。
在这个过程之中可谓非常艰险,国民党军队在当时早就已经非常强大了,拥有庞大的队伍,那个时候的他们早就已经占领了中国大部分领土,而中国工农红军占领的革命根据地则显得弱小和零散,在当时我党随时有被国民党吞没的危险。
而对于我党来说,反围剿斗争是这个时期战争的主要任务。

蒋介石对我军发动的前两次围剿
1930年10月,蒋介石集结十万精锐,并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当时蒋介石非常狂妄,志在必得。
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一方面军只有四万人。
以少对多,敌强我弱,此战注定非常难打。
而毛泽东主席就是这样制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他领导和指挥整个反围剿行动,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
事实证明,随着敌军的深入,洪水般的敌人被分散后,与红军作战的国民党军队的实力大大减弱,再加上红军根据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红军最终歼灭敌军1.3万余人,打赢了第一次“围剿”。

蒋介石本来很是骄傲,但是这一次竟然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心里很不舒服。
于是,蒋介石开始琢磨问题所在:是我疏忽了,还是低估了敌人。看来兵力还是派遣的不够,下一次围剿需要增加兵力。
于是在1931年的2月,蒋介石开始了第二次“围剿”。
国民党这一次动员了20万的士兵军队,他们这一次想依靠“人多”的优势,彻底击溃红军。
这一次国民党的战略依然按照“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进攻。
而红一方面军仍然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
虽然整体上来看,差距的确非常悬殊。但是蒋介石的20万军队是分散进攻,而咱们从小范围的角度,毛主席领导的军队则是在小地点集中了兵力,所以我们采取了逐个歼灭的方法,效果非常不错。
1931年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了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作为一个一向狂妄自大的国民党,怎么忍得住这种接连的失败?
他们原本是看不起共产党的,认为共产党只有十万军队,红军很容易被歼灭。
可是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军队翻倍,派了20万人。但还是没有吞下红军,看来红军真的很厉害,有点本事。
蒋介石意识到自己有心无力,心急如焚,就开始细心谋划第三次围剿。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都是国民党军队围剿的主要目标。
第三次“反围剿”,毛主席运用超神谋略取得胜利
在第二次“围剿”结束仅仅一个月后,蒋介石立即开始了第三次“围剿”,这一次的派兵力度更大。
毛泽东虽然早有预料,但没想到敌人这一次行动这么快。那么国民党为何急于发动第三次“围剿”呢?
蒋介石曾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要趁共产党军队返回赣南的时候,出其不意地包围他们,我们不能给他们任何喘息的机会,我们必须彻底消灭他们!”
蒋介石十分痛恨共产党军队。
他召集部下说道:“凡是在歼灭红军方面有出色表现的,无论其职位高低,都可以晋升一级奖赏,功勋卓著者单独奖励。”
而这一次的“围剿”达到了恐怖的三十万兵力!而其中的十万,可以称得上是国军精锐的嫡系部队。
意识到情况紧迫的蒋介石还亲自到前线督导军队,以“剿匪总司令”自称,这一次蒋介石坐镇南昌,亲自指挥数十万大军。

在这一次反围剿斗争中,两大方面军都有许多典型的战斗实例。
关于红一方面军第三次反围剿和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1931年6月,在第二次围剿中央苏区失败仅一个月后,蒋介石集结了30万人马(其中嫡系10万,咱们可以看出蒋介石对这一次的围剿非常重视)。
当时红军的兵力只有三万,地方是我军的十倍。在红军第二次围剿成功后,主力乘势追击,此时他们全都分散在苏区边缘。
而蒋介石这一次的方针是“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用兵如神的毛主席仍然奉行“诱敌深入”的方针。
很快,30万大军就集结好了,兵分三路,这一次的阵势可谓非常之大。
与前两次“围剿”相比,这次出兵的力度、速度和范围都是前所未有的。
可是毛主席直到面对这样量级军队应该如何应对:可以打就打,如果不能打那就先撤退。于是,面对30万的国军,毛泽东毫不犹豫地命令军队先撤退,寻找新的战略再进行攻击部署。
而蒋介石则不一样,他很在意“目力所及”的城市得失。
宁都和瑞金都被国民党一一占领,蒋介石很高兴。
但红军也并不会因此而气馁,红军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规划。
而因为毛主席领导的过太多成功的战役,大家对毛泽东主席很有信心,虽然大家都在战略撤退,失去了一些阵地,但大家都明白毛泽东主席的军事谋略能力是可以信任的,只要跟着毛主席的策略走,就一定有机会打回来!
其实毛主席脑子里的确已经想到了一个反围剿的计划,随后他就提出了“磨盘战术”,也就是先诱敌深入,把敌人带入到红军所熟悉的深山老林之中,然而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从敌军之中穿插,从内部向对方的背部攻击,敌人有所行动,就撤退,敌人这个时候慢慢就会变得被动,肯定会消耗大量的体力,然后再和他们战斗,我们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在之后的小战役中,毛主席用“磨盘战术”神出鬼没地对付国军,让国军头疼不已。

但是蒋介石也绝对不是什么等闲之辈,在此之前他也已经指挥过了无数次战争,他所率领的部队基本都异常英勇,他的进攻手段很少有人可以真的招架的住。
而这一次他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围剿”了仅仅只有三万人的红军,在他心中绝对是非常有把握的。
他率领的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而共产党的军队,在数量上完全不占优势,而且在武器装备上也无法与国军相比。
这一次,由他亲自挂帅,他认定肯定是稳操胜券了,对于红军这一点军队,完全对三十万国军构不成任何威胁。但事实真的如他所想吗?

当然不是。这场战争的走向超出了他的预料。有一次,趁着国军不注意,红军悄悄地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寻找一个缺口,然后迅速穿过缺口,到达了莲塘。
而在红军成功脱离敌人包围圈后,红军立即集中了兵力向敌上官云相的师部发起进攻。
上官云完全就没有想到在战场上还有如此操作,不一会儿就被红军打得溃不成军。
而在此之后,红军也没有停下,而是集中兵力进攻郝梦龄率领的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就歼灭了他的部队。
这段时间没有一点中断,红军继续出兵黄陂,与毛炳文率领的部队作战。
毛炳文没想到共产党的军队会来得这么快,于是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就必须上战场了。
那么大家想一想,一支军队没准备好,在匆忙中战斗,获胜的机会大吗?这不言而喻了吧。
很快毛炳文的部队就被红军轻松打败了。不到一周,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灵活运用了毛主席提出的“磨盘战术”。
“磨盘战术”的精髓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在不与敌人正面交锋的情况下,穿插在敌人部队中间,使其筋疲力尽,我军然后就着力打击。在这期间一共发生了三场战役,据说每一场我军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面对包围,主力睡觉修整
毛泽东在得知这样的消息后非常开心。
而也就是这三战大捷,大大增强了士兵们的信心。
不过,有人欢喜,就会有人忧愁。在蒋介石接到消息后,非常沮丧。他没想到自己的对手如此强大,带领士兵如此巧妙灵活。
蒋介石为一雪前耻,决定要好好教训一下红军,要让红军一击毙命。蒋介石知道红军还在毛炳文的区域,于是立即下令全军前往黄陂,对红军发动奇袭。
其实蒋介石意识到,虽然红军总是“局部分散”,但经过两场战役后,红军一定非常疲惫。
红军要撤离黄陂真的太困难了。于是,他迅速集结部队在黄陂集合,命令必须在红军得到喘息之前将其全部歼灭,绝对不能让红军脱离军队的包围。
而在蒋介石的命令传达给各部队之后,数十万大军迅速就向黄陂进发了,很快包围了该地区。
在国民党军队的严密搜查之下,找到了红军主力部队的确切位置。
8月中旬,国民党采取包围的战略向军埠集中,这样看起来红军主力似乎已经无法逃脱。
在这个关键时刻,红军领导层召开了会议。会上,大家向毛主席请教如何破敌。然而,毛主席却出人意料地下令:“主力军就地休息睡觉” !小部分部队“监视着敌人的动向。
在毛主席的此命令一出之后,红军士兵都惊呆了。

三十万大军已经完全包围了这个地区,但毛主席这个时候却下令就地休息。
红军战士们不明白毛主席的用意,但他们还是选择了相信这个见多识广、足智多谋的领袖。
可是毕竟是战争,战士们前半天都非常焦虑,然而围在外围的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围攻他们。
接下来的两天,早就已经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慢慢开始放心休息了,连着休息了三天。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毛主席完全预料到了蒋介石的心理,预估他不敢进攻,于是他出了这个“险招”,下令全体战士原地休整。
的确,正如毛主席推测的那样,蒋介石放慢了行进速度,虽然已经围住了该地区,但是却没有进攻。
而整整睡了三天的士兵们发现国民党军队还没有进攻,士兵们更加对毛主席的战略充满了钦佩。
蒋介石没想到毛主席竟然会让军队在他眼皮子底下休息。而这一戏剧性的战略,也彰显了毛主席历史级别的运筹帷幄。

毛泽东主席的胆识和气魄真的是常人无法比拟的,战术的灵活运用和对敌人心理的了解掌握实在让人不得不佩服。
而实际上,毛泽东对当时的战况早就已经做了规划,他不可能是没有准备的。
他已经观察过了黄陂一带的地形,就算国民党军队进来,他们也只能守着公路和村庄以及一望无际的山林,他们无法完全占领。
而国民党的军队携带了大量重型武器,随着不断接近红军,他们的军队肯定会愈发分散,红军在面对这样的军队,是很有机会可以逃脱的。
而经过三天的休整,红军已经蓄势待发,精力充沛。
在三天后的晚上,借助山林的帮助,红军翻越了几座大山,将精疲力竭的国军远远甩在了身后,国军完全有心而力不足,只能“望山兴叹”。
黎明时分,毛泽东主席让红军停下来,躲进一处峡谷里。
召集诸将,商议对策。根据之前侦察兵的报告,敌人最外面的包围圈有近20里的缺口,这是一个突破的好机会!
而为了不让敌人有封闭那20里缺口的机会,毛泽东主席决定用“调虎离山”的策略来迷惑敌人。
他命令罗炳辉率军佯装进攻,将敌人的注意力引向红军的反方向。这个时候,红军就可以想方设法跳出包围圈了。
夜幕降临,部队开始行军。
红军悄悄西进,罗炳辉率领红十二军假装东进,使敌人误以为红军向东而去。次日,红军主力悄然西进,罗炳辉率领大军北上,引来了国军。
罗炳辉怕自己的动静不够大,于是就在一些岔路口留下了记号,为的就是引导敌人向北追击。
事实上,蒋介石被此举弄得非常苦恼,但是还是直接下令往北追击红军。
罗炳辉见状,知道自己的计划奏效了,便下令道:“我们和敌人比比爬山,看看谁更加厉害,大家一定要记住哪座山高就爬哪座,让敌军看看我们的实力!”
江西地势复杂,群山环绕,道路崎岖,敌人爬山完全没有红军有优势。

敌军因为携带重型武器,爬山非常困难,行军速度大大降低。不到半个月,红军主力已经完全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而国民党军队也完全是处于“稀里糊涂”的状态,他们真的把罗炳辉的十二军当做了主?力,被完完全全牵着鼻子走了,国民党军队就这样在荒山野岭之中活活被“拖死”。
8月下旬,蒋介石得知自己被红军耍了,当他意识到后,派兵立马追击红军主力的时候,早就已经来不及了。
至此,主力军已经休息了半个多月,他们的战力也逐渐恢复。
而忙于追击十二军的国民党军队早就已经精疲力竭而且损失惨重。
蒋介石不得不下令撤军,而就在国民党军队撤退的同时,红军发动了一次进攻。
9月初在高兴圩和方石岭歼灭了许多敌军。

至此,“第三次反围剿”以胜利结束。
在第三次反围剿之中,毛泽东主席想出了巧妙灵活的策略,并且切实运用到了实际斗争中。
面对十倍于自己的力量,毛主席又一次打出了以弱胜强的战斗,堪称指挥战争的典范。在面对30万大军的包围下,毛主席敢下令让部队睡3天休整,这真的是非常有气魄了,毛主席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家。
毛主席在战争中制定的几大战略
为了供大家了解,除了本文之中给大家介绍的毛主席在反围剿之中运用的几项战略之外。还有几个战略也非常出名。
1.“乡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面对国民党进行的多方面的包围和围剿,以及日本侵略者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我军处境十分艰难。
为改变这一局面,毛主席毅然决然作出了战略转变: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依靠这个战略,不仅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而且还打败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
2.关门打狗。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解放战争的三场著名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关键。其中平津战役就是完美运用了这个战略。
毛主席提出了先攻天津再攻北京的战略构想。结果,在夺取了实力较弱的天津后,北平成为了一个孤城。此外,傅作义也被我军的招降政策所打动,最终投降。最终傅作义投诚地打开了北平的大门。

3.迂回包抄
在解放战争后半期,中国大部分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当时的毛主席建议在敌人的前面进行大包抄,而不是被动地跟在敌军后面。事实证明正因为如此,中国大陆才能全面解放。
4.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在朝鲜战争中,中美军事实力大不相同。
美军在二战之中大发战争财,经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美军装备优于我军。反观我军在长期战争之下,国家百废待兴。
如果我们这样和美军蛮干,战争的结果一定会失败。
而就是在面对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制定了各个击破美军的战略,最终成功战胜了美帝国主义。
这几大战争,以后笔者会专门写下来去给大家做介绍。敬请期待。
结语
在当时,中国人民面对压在头顶的三座大山,最后之所以能取得伟大胜利,和一位伟人有很大的关系,那就是毛主席。
在整个战斗阶段,他作为一名军事家,他不仅有具体的作战思路和指示,更重要的是他发挥了整体的战略引领作用。
由于中国的历史发展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国家的状况非常复杂。如何让中国人民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设一个独立民主的新中国,这非常需要领导人有全局观以及正确的指导思想。

而他之所以能被称为伟大的军事家,与他所采取的主要战略思想密切相关。
毛主席这样一位有远见的领导人,没有他,中国革命的进程可能会因此改变方向,就没有如今强大的祖国。感谢毛主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27 04:35 , Processed in 0.00962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