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斋之王六郎》: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朋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07:01: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聊斋之王六郎》: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朋友?                                                                 2024-09-28 15:32                                        

发布于:天津市
   
       茫茫人海,大千世界,无论古今,能够结交一个患难知己是人们共同的理想,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呢?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思考了这个问题,他通过一篇《王六郎》将真正的友谊以小说的诗化形式表现了出来,发人深省,感人肺腑。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一句关于朋友的至理名言:“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见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王六郎》中渔夫和王六郎之间的友情,以共同的爱好、彼此的知心为基础,经过了生死之别、贫富差距、贵贱变化的层层考验。
一、朋友的第一重境界:起源于志趣相投的惺惺相惜
渔夫和少年王六郎的相识,源于共同的爱好——饮酒。饮酒贯穿着他们友谊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而饮酒爱好的背后,也体现了两个人虽然遭受了生活的苦难,但却同样洒脱爽快的性格。
1)渔夫之爱酒
《聊斋志异》中写了千姿百态的花鬼狐妖,他们的出现都有自己特定的背景,有的是山林、有的是绿野。而《王六郎》是一个以水为背景的故事,渔夫姓许,他的家临水而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渔夫的谋生就靠着这条河。
每天晚上渔夫都会到从淄川流过的孝妇河去打鱼,而他打鱼的时候必定要做到一件事情,就是带上一壶酒。
每夜,携酒河上,饮且渔。
渔夫和王六郎的相识,正是源于共同的饮酒嗜好。一天晚上,渔夫正在独自饮酒的时候,突然走过来一个少年王六郎。蒲松龄描写渔夫的状态是“独酌”,一个“独”字体现了渔夫的孤独,也给后文他和王六郎做朋友埋下了伏笔。
描写少年的状态,蒲松龄用的是四个字:“徘徊其侧”,这四个字非常形象地描写出了少年因为垂涎渔夫杯中的美酒,在他身边不停转来转去、不肯离开的情景。
渔夫非常慷慨,立即就邀请少年同饮,一个人独酌怎比得上两个人同饮更开心呢?因为一杯酒,渔夫和少年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一起畅饮美酒、谈论人生,成了两个人最大的快乐。
2)王六郎之爱酒
王六郎的爱喝酒,比渔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跟渔夫交代自己身世的时候,王六郎说出了自己的死因,是因为生前太喜欢喝酒了,在醉酒后溺水而亡。
素嗜酒,沉醉溺死,数年于此矣。
但死后的王六郎,却依旧没有改掉自己爱喝酒的这个老毛病,因为渔夫每天喝酒之前都会将酒倒入河中,祭奠水中亡魂,王六郎喝了渔夫的美酒非常感恩,才专门为他赶鱼作为报答。
在要分别时,渔夫和王六郎是通过“畅饮”来做最后的告别,久别重逢之时,也是对饮一杯薄酒来表达朋友之谊。嗜好饮酒是蒲松龄赋予渔夫和王六郎的共同爱好,爱好喝酒这一个共同兴趣的背后,体现的是他们一样的洒脱性格。
因为洒脱,一边喝着小酒一边打鱼的渔夫,不会觉得他的生活有多么艰辛,因醉酒溺水而亡的王六郎,也依然不改爱喝酒的本性。酒是渔夫和王六郎之间友谊的桥梁,志趣相投,性格相合,是渔夫和王六郎成为朋友的基础。
二、朋友的第二重境界:经得起生死考验的仁义之交
渔夫和王六郎之间的友谊,是一场经得起生死考验的仁义之交。虽然一生一死,但两个人都保有着一颗仁义之心,这是他们的友谊得以进一步深化的深层原因。
1)渔夫之仁义
蒲松龄写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文章短小精悍,但作者笔力深厚,往往能够在人物一出场,用几个字、一句话就能将人物的外貌、性格描写得跃然纸上。
渔夫出场之时,作者描写的是他饮酒的情形,他是如何饮酒的呢?他是像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描写的一样:“一樽还酹江月”。
饮则酹地,祝云:“河中溺鬼得饮。”以为常。
饮酒之前,先将酒浇在地上,以祭奠在河中溺死的亡魂。而且不只是一天这么做,是天天这么做,还习以为常,渔夫的仁爱之心可见一斑。

渔夫如此大方,每天晚上都祭奠亡魂的美酒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白天将鱼拿到集市上去卖了以后,才买来的酒。在王六郎帮忙渔夫赶鱼之前,渔夫打到的鱼并不多,甚至整个晚上也打不到一条鱼,他也会因此怅然若失。
不过,渔夫的仁义之心终是为自己带来了好报,溺水而亡的王六郎感恩渔夫祭奠的好心,作为回报,他每天晚上都在悄悄地帮渔夫赶鱼,其他人都一无所获的时候,渔夫却能打到一满筐的鱼。
渔夫在得知王六郎的真实身份之后,虽然刚开始感到害怕,但想到两人多天相处的情意,又待他一如既往。对溺水亡魂进行祭奠,知道王六郎的真实身份后也不改初心,渔夫和王六郎之间的友谊是已经超越了生死的人间至情。
2)王六郎之仁义
渔夫的仁义体现在他对王六郎的祭奠上,王六郎也给他的善良带来了应有的回报。而王六郎的仁义,妙笔生花的蒲松龄则引入了另一个故事来展现。
相处了一段时间后,王六郎告诉渔夫,他的业报已满,将会有个溺水而亡的女子要来代替他,他可以到人间去投胎了。但是第二天,当王六郎看到这个女子怀抱着婴儿,失足掉进河中快要溺死的时候,又动了恻隐之心。

这一段是小说中最打动人心的情节,蒲松龄描写女子溺水的情形是:“妇沉浮者屡矣”,一个“屡”字写出了妇人在水中频繁的绝望挣扎,而在坠河之前,她还用尽母亲最后的一点力量将儿子抛到了岸上,孩子脱离了母亲的怀抱,害怕得“扬手掷足而啼”,“扬手掷足”四个字写尽了孩子的可怜之状。
面对这样一个场景,王六郎动了恻隐之心,他不忍心因为自己一个人让两个人赔上性命,于是决定放弃自己投生的机会,让这个女子有了获救重生的机会。王六郎的仁义最终感动了玉帝,他被封为招远县邬镇的土地,脱胎换骨成了神仙。
三、朋友的第三重境界:不因身份贵贱变化的守信重诺
世间的大多数人,都是相识于贫贱,相忘于富贵,渔夫和王六郎之间的友谊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他们不因为身份贵贱而变化的守信重诺。
1)相识于贫贱
渔夫和王六郎的相识相知,是因为两个人同样落魄的遭遇、贫贱的身份。渔夫的贫贱是非常直观的,他的家中很可能连几亩薄田都没有,因此他只好每天晚上出来打鱼,只要一天打不到鱼,他的生活就无以为继。
而王六郎呢,虽然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他的家世身份,但是通过他溺水身亡,却一直留在水中的情节,可以知道他失足落水后是没有被打捞和妥善安葬的,因此才成了长期游荡在水中的孤魂野鬼。由此可以猜想,王六郎生前就是一个穷空潦倒、无所依靠的年轻人,不然死后也不会无人问津。
从两个人共同的爱好饮酒上,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是非常不如意,甚至有些落魄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向来是消愁之物,渔夫和王六郎都爱通过饮酒来消除心中的愁闷,也才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同样贫贱的两个人,彼此信任、互诉衷肠是水到渠成。难得的是,在王六郎一朝富贵之后,依然没有忘记渔夫这个贫贱之交。
2)富贵不相忘
王六郎宁愿放弃自己的转生机会、也要救母子二人性命的仁义之举被玉帝赏识之后,彻底脱离了原有的阶层,做了青云之上的土地之神,一个是身份尊贵的神仙,一个是身份贫贱的下层百姓,王六郎和渔夫的身份早已经是天壤之别。
但王六郎并没有一发达,就翻脸不认人,相反,他在临行上任之前再三叮咛,让渔夫一定要不嫌路远,到招远去看望他。
渔夫信守承诺,千里迢迢地赶到了招远,到了土地祠中,一无所有的渔夫依然是拿着一杯酒出来和好友共饮,“愧无腆物,仅有卮酒;如不弃,当如河上之饮”。饮酒,是王六郎和渔夫友谊的开端,也是两个人友谊的见证,重逢之时的饮酒,是对当初两个人美好经历的回忆。
渔夫邀约共饮后,王六郎晚上便来托梦,已经是高官显贵的王六郎,衣服穿戴和以前大不相同,“衣冠楚楚,大异平时。”但是他没有瞧不起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渔夫,对渔夫的远来,蒲松龄用了四个字来形容王六郎的心情:“喜泪交并”,见到老朋友的王六郎又开心又感动。

因为自己不能现身,王六郎托梦给村里人让他们热情招待渔夫,“众留殷勤,朝请暮邀,日更数主。”村里人老少出动,好酒好菜的款待渔夫,渔夫坚决告辞了多次才成行归家。临别之际,村里人送给渔夫的礼物,装满了他的行囊。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王六郎,化作一阵旋风,为渔夫送行十余里,盘旋很久才离去。
“苟富贵,勿相忘”,有多少人一旦富贵之后,就不愿再和贫贱之交往来,王六郎和渔夫之间这种不因为身份贵贱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友谊,才是友谊的最高境界。对王六郎身上这种“置身青云,无忘贫贱”的精神,蒲松龄给与了高度的赞美,正是因为他的身上有这种精神,他才能够被封为神。
蒲松龄之所以写这样一个故事,也是对现实的有感而发,他们乡里有一个人,曾经奔波千里,去看望做了显贵的儿时好友,却一无所得、灰头土脸的回来了,成了众人的笑柄。
在现实世界中,蒲松龄体会到了数不清的人情冷暖、攀高踩低、尔虞我诈,立足于黑暗的现实,憧憬于理想的美好,蒲松龄用《王六郎》这样一个温情的故事,描绘了一段真正的君子之交。
经得起生死的考验,经得起贫富差距的考验,经得起贵贱身份变化的考验,这样的至性至情,才是可以感动天地的真友情,这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朋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3 13:45 , Processed in 0.00896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