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月起,养老金正式并轨!事退6159元/月,企退3088元/月,待遇差会缩小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5:04: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0月起,养老金正式并轨!事退6159元/月,企退3088元/月,待遇差会缩小吗?                                      2024-10-06 09:46                                      

发布于:河南省
   
       作为全国近1.4亿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保障晚年基本生活的经济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出退休人员的经济保障能力,同时也决定着其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通常情况下,养老金是退休人员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待遇水平越高,则晚年生活的经济保障能力越强;反之,待遇水平越低,则经济保障能力越弱,所谓的老有所养也便无从谈起。
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是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还是体制外企业职工,都应当通过多缴、长缴养老保险的方式来努力提升自身退休之后的养老金待遇水平,进而提高经济保障能力。
但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因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同而导致体制内、外退休人员所存在的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巨大差异时至今日却依然存在,而接下来我们就围绕养老金的单双轨制展开介绍。

什么是养老金的“双轨制”?
关于我国养老制度的发展,具体来看可以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
①初始阶段:1951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直到八十年代,我国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国家和企业来承担职工的养老责任。
②改革探索阶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养老制度的改革,并于1991年颁布实施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但具体的细节和方案并不完善。
③社会统筹+个人账户阶段:自1992年10月起,各省市依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相继启动实施了由社会统筹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即职工开始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不过,在这个阶段体制内与体制外依旧存在很大差异,也就形成了养老金双轨制。
详细来说,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体制外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存在3点不同:
第一、统筹方式不同:体制外的企业职工需与用人单位来共同承担基本养老保险费用,而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无需承担任何费用,且退休之后的养老金完全是由财政全额负担。
第二、支付渠道不同: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后,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由统筹账户和个人养老金账户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由财政统一支付。
第三、待遇标准不同:体制外的企业退休职工,其基本养老金的待遇水平一般只有退休前平均工资水平的40%左右,而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普遍能达到80%。
显然,养老金双轨制模式的存在本身就不公平,且导致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存在近2倍的差距,由此引发了越来越多关于双轨制的负面舆论。

什么是养老金的“单轨制”?
为了缩小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待遇差距,同时也是为了兼顾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公平、公正以及长远可持续发展,2015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其中明确自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缴费方式与养老金待遇的计发办法进行改革,这一改革也就被称之为养老金的并轨。
所谓养老金“并轨”,简单来说即取消此前的双轨制,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统一实行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核心在于实现了养老金制度的统一。
更明确一点来说,在并轨前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的计发办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并轨前,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基本离退休金+职级补贴+增加的退休费;而在并轨之后,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不过,不得不提的是,为了确保两种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平稳过渡,同时也是为了降低并轨带来的冲击,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国家设置了10年过渡期,即从2014年10月1日到2024年9月30日,也就是说自2024年10月1日起养老金将实现正式并轨。

体制内、外养老金待遇水平对比
从现状来看,在10年过渡期内,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并没有明显降低,平均替代率仍然可以达到70~80%,甚至是90%;而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待遇水平虽然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是受到老龄化趋势加剧、经济增速放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平均替代率却出现了下滑趋势,比如一些企退职工养老金的水平已经不足退休前工资的40%。
①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
参考人社部发布的《202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财政部预算司发布的《202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决算表》,由其中披露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得出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所享受的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为6159元左右。
②企业退休职工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
同理,根据近5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由其中披露的数据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离退休人员的总数量当中,企业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分别占比84.5%和15.5%。也就是说,截止到2023年末,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数量约为11995.6万。
再参考国家财政部预算司发布的《202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决算表》,其中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基本养老金层面的经济支出总计为44456.78亿元。由此两项数据,我们同样也可以粗略计算出2023年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企业参保退休职工其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为3088.41元,四舍五入为3088元。

10月养老金正式共轨后,待遇差会缩小吗?
问题来了,在2024年10月养老金制度正式并轨后,体制内、外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差距是否会缩小呢?而要想知道答案,首先我们需要搞明白体制内外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
①体制内:老人、中人、新人
老人:在养老金制度正式并轨之后,体制内退休老人的养老金待遇仍然按照老办法计发,且可以正常参与基本养老金水平的调整,也就是说其基本养老金待遇并没有受到并轨的影响。
新人:自2024年10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也不再采取新老办法待遇标准对比计算的方式,而是完全按照新办法计发,但是由于有过渡性养老金的存在,其待遇并没降低。
新人:2014年10月1日改革之后参加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其退休之后,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计发办法与企业职工保持一致,但整体上也遵循多缴多得、长缴长得的激励机制。
②体制外企业退休职工
由于养老金制度由单轨制向双轨制的转变主要受到影响的群体是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而体制外的企业退休职工其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计发办法并没有改变,即还是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若有),与中人、新人的待遇计发办法相同。
体制内的工作,还“吃香”吗?
先说结论:吃香!否则,每年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争相要考公、考编!具体来看,2点优势:
①与企业职工相比,体制内的工作性质依然十分稳定,在体制内基本不会出现被裁员的情况;
②体制内退休之后,与体制外的企业退休职工相比,虽然在正式并轨之后,养老金待遇计发的办法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但由于缴费基数、缴费年限、职业年金等因素,仍占据优势。

结语
总而言之,养老金制度的并轨实际上并没有大幅降低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只是在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实现统一的同时,逐步缩小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职工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不过,这里再补充一点,对于绝大多数的企业参保职工而言,既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职业类型,那么还是应该提前为60岁之后的晚年生活做好规划,比如不妨可以通过多缴、长缴基本养老保险的方式来提高养老金水平,进而更好的保障退休生活,与此同时还能够缩小与体制内的待遇差。大家不妨想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0 05:16 , Processed in 0.00776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