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师曾小传:因乞丐成名的粤剧艺术大师,儿子却是“一介武夫”?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04:51: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师曾小传:因乞丐成名的粤剧艺术大师,儿子却是“一介武夫”?                                                        2024-10-07 14:15                                        

发布于:天津市
   
留得梨园一代名,海南天北遍歌声。乘风破浪豪情在,忍向卢沟送汉卿。——《悼马师曾》田汉
马师曾,字伯鲁,号景参。1900年4月2日生,原籍广东省顺德县桂州镇(今顺德市容桂镇)。他天资聪颖,爱好音乐与戏剧,尤其崇拜当时名伶的唱功演技。1917年开始,马师曾进入戏馆学戏。之后去到新加坡,在艰苦的生活下,他仍然坚定不移地追求粤剧艺术,反复钻研、细心琢磨,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粤剧艺术修养。此后,他一直在港澳地区、广州和美洲、越南等地进行演出。

为粤剧变革费心竭力
马师曾刚入戏行时的粤剧发展可谓欣欣向荣,那是一个辉煌时代,各大戏班、戏业公司在培养粤剧人才方面可以说是竭尽心力,丰厚的合约条件、前辈名伶的悉心教导等都对新一批粤剧演员的诞生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同时使得粤剧技艺得以长久保存。“人才辈出、班业兴盛,便造成了粤剧的全盛时代。”
后来,在一些客观因素推动下,社会形势严峻、大众需求降低,再加之戏院环境恶劣、人心涣散,粤剧演员也失去了演艺重心,不以训练和技艺的提升为目标,忽视了粤剧艺术体系的建构,粤剧行业也逐渐没落。
马师曾怀着变革粤剧一腔的热诚,他在美洲时,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研究变革之法。“……故取人长,以补己短,他山有石,乃可攻玉也。”他保留粤剧之精华,并在粤剧中融入影戏、歌剧等为之助力,提出六条变革粤剧的最低原则。
作为一名优秀的粤剧工作者,他不仅有高超的粤剧技艺,而且善于分析形势,粤剧现状和形成原因、粤剧发展趋势和可行举措,他对整个粤剧行业的发展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他创设下粤剧行业复苏的美好蓝图,并为之付诸行动。

周恩来总理极大地赞赏了马师曾对粤剧的贡献,提出了“粤剧是南国红豆”的美称。毫无疑问,这是对马师曾创作和研究的莫大鼓舞,更加坚定了他在粤剧变革方面的信心和勇气,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增光添彩。
在粤剧艺术方面贡献卓越
马师曾一生参演剧目颇为丰富,代表曲目有:《苦凤莺怜》《搜书院》《关汉卿》《拾玉镯》《红白牡丹花》等等。
马师曾尤其青睐丑角的演法,但他一张口声如洪钟且扎实,实在欠缺清亮圆润。于是他有意识地研究卖柠檬小贩的叫卖声,由此创造了一套滑稽幽默、拖腔用颤舌音的唱腔,即为“马腔“。
因他在《苦凤莺怜》中饰演一乞丐余侠魂,“马腔”首次亮相便声名大噪,又称“乞儿腔”。
在粤剧艺术方面,他将人物塑造置于中心。人物是整个戏曲的灵魂,一切的场景、音律、服饰等都是为人物服务的。只有戏台上站了那个人,故事才能展开,艺术才能被诉说。人物塑造的成功度直接影响戏曲的核心,空有躯壳的人物无法承担起故事架构,只能让戏曲流于表面,不能起到教化世人的作用。
而人物塑造同时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以马师曾改编《凤仪亭》为例,人物带着他过去的生活经历,由于不同的性格特点对同一件事有截然不同的处理,这都是应该考虑到的。根据人物的过往经历,推测、揣摩人物性情,对所演绎的事物进行判断,将人物融入体内。这期间又需要多少的玲珑心思尚未可知,马师曾的粤剧艺术成就之路着实可敬。

戏曲艺术滋生于美的沃土,是一门综合艺术。马师曾建议学习戏曲须了解古典文学与表演艺术,诗词歌赋、文史知识,感受其中意境,体会其中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表现和创造。他以粤剧《关汉卿》为例,说明加强诗词歌赋的修养对塑造艺术形象的帮助是极大的。
他细读了关汉卿的所有剧作,了解其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并且学习了关汉卿的文词修养,最终才能通过形体动作来表现关汉卿及其文思才华。
他积极践行主席的指示: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
他恪守一位戏剧演员的时代使命,一直以建国以来,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在粤剧中注入时代精神,以教育引导工人生活与工作,鞭笞假丑恶、弘扬真善美,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人的成长。
“马调红腔”
红线女,马师曾的第二任妻子。在马师曾深陷困境且妻子离婚而去之时,她不离不弃,陪伴马师曾度过了一段艰难时光。他们在粤剧演出方面有着极高的契合度,他们相互扶持,组建了抗战粤剧团,在从化、客县、桂林等多地的演出都广受好评。

初次见面前她一直仰慕马师曾老师的风采。她对马师曾的第一印象就是:颇有读书人的气质,同时又有些不修边幅。在排戏和演出过程中,她被马师曾对粤剧艺术的态度和演绎效果所打动,同时两个人的思想抱负不谋而合,秉着对粤剧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他们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学习与合作,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马调红腔”的粤剧艺术巅峰。
在马师曾百年诞辰之际,她回忆起马师曾为“自编自导自演的粤剧奇才”:
“马老师演过的出色的戏和角色不胜枚举。演出和自编自导过400多出戏的粤剧艺术家马师曾,为岭南文化、为粤剧艺术留下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他堪称千人千面的把写实表现与粤剧表演程式溶为一体的粤剧艺术大师!”
精神品质一脉相承
马鼎盛,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的儿子,凤凰卫视著名军事评论员,可谓“一介武夫”。他常常被提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没有继承父母衣钵唱粤剧?如同各大报纸媒体所述,父母皆为粤剧名伶,耳濡目染,应是不学以能。不说造诣,起码唱两句也是信手拈来,但他却丝毫不沾边。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其实我有子承父业。”他在自传中如是说。
最广为人知的马师曾是一位著名粤剧演员,但他同时自我定位为剧作家,他师承国学宿儒,有着中国传统文人学士的风骨:以天下为己任,内心充满爱国情怀与救国之志,在所处的战争年代,有自己坚持的正道,有自己努力、奉献的方向。
马鼎盛也在采访中坦言:我觉得能继承的是实质而不是表面。两方面,一方面是爱国情怀。父母的爱国情怀是很明显的,特别是1955年回国这件事,我作为社会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爱国这条是我一直坚持的;另一方面,我父亲的知识面是很出类拔萃的,他能编、导、演,所以我也从事了文字工作。我现在算是电视从业人员,但我在文字方面从来没有放弃过。
即使粤剧艺术大师的儿子是“一介武夫”,但马鼎盛在自己领域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觑,这不正是对马师曾先生做事尽善尽美的完美继承吗?

如若不是马师曾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传递着自己对国家的一腔热忱、对粤剧锲而不舍的研究和创造,马鼎盛又如何能从中汲取力量,始终以国家安全为原则,以己之力捍卫国家呢?因此,马鼎盛在父亲身上继承到的,从来不拘泥于粤剧之类的形式内容,更深层次的是一种精神要求:你要爱国,你要认真做事,你要无愧于心。
中国是很讲究薪火相传的,万物散尽而精神不灭。正如近年来我们倡导的“传承“,时移世易,历久弥新的永远是那一份对于生活的初心。
文/扒拉文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3 11:29 , Processed in 0.0078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