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临终前写下一首诗,短短四句,道破人生三重境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07:30: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临终前写下一首诗,短短四句,道破人生三重境界                                                                           2024-10-28 07:30                                        

发布于:广东省
   
                          

庐山这座风景如画的名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钟爱的胜地。无数的诗篇和故事在这里展开,其中最动人心弦的,当属苏轼临终前写给儿子苏过的那首《庐山烟雨》。

这短短四句诗不仅道破了人生的三重境界,更折射出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和豁达心态。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苏轼在文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才子的传奇,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深刻启示录。

少年得志,命运多舛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弟弟苏辙同进士及第,年少时便才名远扬。二十二岁那年,苏轼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进士,春风得意。

然而,好景不长,母亲的去世让他不得不回乡守孝。孝期满后,苏轼回到京城,正逢父亲病故,他再次经历了三年的守孝生活。家庭的变故和接踵而至的丧亲之痛,使苏轼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重返京城后,苏轼面临着新的政治局势。此时,王安石的新党势力崛起,推行新法。然而,苏轼并不认同这些新政策,他在朝堂上直言不讳,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正因为如此,苏轼遭到了新党的排挤,被外放为官。这段经历让他初次尝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但也激发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潜能。

乌台诗案,黄州生活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任命为湖州知州。然而,一封《湖州谢表》却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波,苏轼因其中隐晦的批评朝政内容,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这场风波牵连甚广,苏轼在狱中度过了百余日,最终虽获释,但却被贬至黄州。

初到黄州,苏轼的心情十分低落。但他并没有被挫折击倒,而是积极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他在黄州期间,种田、筑坝、建鱼池,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

通过劳动,苏轼逐渐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内心的平静。在黄州,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些作品既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豁达的心态。

不仅如此,在黄州期间,苏轼还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黄庭坚、晁补之等,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惠州美景,豁达心态

然而天不遂人愿,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又因被告被贬至惠州。起初,他以为这是一个蛮荒之地,但惠州的秀美山川和淳朴民风让他感到意外的舒适。

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快乐,他写下了许多赞美惠州景物的佳作,最著名的莫过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惠州的三年里,苏轼结识了许多当地的文人雅士,与他们相互唱和,交流思想。他的诗文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豁达态度。

苏轼在惠州的生活,不仅有诗情画意的一面,还有他与当地百姓的深厚情谊。他常常与当地人一起劳动,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亲民的作风,使得苏轼在惠州深受爱戴,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贤良。

惠州的美景和淳朴的民风,让苏轼在困境中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他在这里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还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了当地的文化氛围,提升了惠州的文化水平。

儋州教书,推动文明

虽然文学创作上,苏轼一直蒸蒸日上,但由于官场中的种种原因,苏轼最后又被贬至儋州,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刚到儋州时,他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屋里,雨天时屋顶漏水,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儋州的官吏张中仰慕苏轼,稍加修葺,但仍难掩其简陋。尽管如此,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在这里展开了教书育人的新生活。

苏轼在儋州不仅传授学问,还与当地百姓共同劳动,学习种植、酿酒、制墨,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他的乐观和坚韧精神,深深感染了周围的人,使得儋州的文化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显著提升。

不仅如此,他还在儋州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书信,这些作品不仅是他文学才华的体现,也是他坚韧不拔精神的最好见证。其中就包括那首写给儿子的《庐山烟雨》,

临终遗诗,人生三重境界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苏轼写给儿子苏过的绝笔诗《庐山烟雨》简短四句,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中写道:“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看法:人们总是对未得之物有执着和渴望,但真正得到后,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反而感到失落。苏轼希望儿子能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精神,而不是外在的物质。

苏轼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他对人生三重境界的理解:年轻时的执着追求,中年的平淡心态,和老年的豁达超然。这首诗不仅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儿子苏过的忠告,希望他能从中得到启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

结语

苏轼的一生充满坎坷,从少年得志到屡次被贬,他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在黄州、惠州、儋州的不同阶段,他逐渐看透世事,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超然。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成就卓越,还在艺术以外的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后世传颂的大文豪。

他的诗文和品格在困境中得到了彰显,苏轼通过自己的经历,展现了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苏轼的多方面成就和对文坛的贡献,使他成为宋代文坛上的领袖,影响了后世无数文学家。

他的一生,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历史长河中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通过他的诗文和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颗豁达、乐观和坚定的心,这正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03:00 , Processed in 0.00776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