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6-12-25
- 最后登录
- 2024-11-8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19289
- 精华
- 0
- 帖子
- 5588
|
违背毛主席遗愿,耗资1个亿,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2024-11-04 16:30
发布于:天津市
2021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8周年纪念日。我们在缅怀伟人功绩时,常常会想到一个地方——毛主席纪念堂。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国人红色教育、研学基地,也是更多人感念毛主席恩情的圣地。
但为什么说这座建成于1977年8月的宏伟纪念堂,却违背了毛主席的遗愿呢?
这事还得从1956年说起。
“火葬”习俗自古有之,起于春秋,流行于宋朝
1956年以前,全国各民族殡葬习俗基本分为两大方式,即土葬和火葬。只不过受封建制度传统礼法的影响,土葬更为广泛。
其实火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部分地区就有火葬习俗记载: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墨子·节葬下》
另外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印度婆罗门教也有火葬习俗,佛教创始人
释迦牟尼涅槃后便实施的火葬,正所谓“涅槃重生”。佛教传入中国后,
特别是到了宋代,江浙、福建一带的百姓生活富庶,佛教在这里特别盛行,佛教信众很多。当地百姓实行火葬的比例高达30%。
而另一种情况则恰恰相反,很多贫困地区的百姓,
因为没钱购置棺椁、墓地,只能以火葬的方式“草草了事”。
“贫窭之家,委之火化,积习岁久,视以为常。”
1956年,毛主席正式提出殡葬改革倡议
与前人火葬目的不同,毛主席支持火葬更多是出于国家和人民利益考虑。与传统的土葬相比火葬的好处显而易见,既能为国家省下大片耕地,又能为自己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花销,可谓是一举两得。但是当时传统土葬习俗在人们的殡葬观念中根深蒂固很难轻易扭转,因此毛主席便提出要中央的领导同志先站出来以身作则支持火葬。
1956年4月2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正式提出火葬的建议。
“所有的人身后都进行火化,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毛泽东
根据这个建议,很快形成了一份殡葬改革倡议书,毛主席第一个在上面签了字。
随后,朱老总、周总理、邓公等136人第一时间都在倡议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自此,伟人们的身后事便以此为据进行操办。
顺应民心,违背毛主席遗嘱,修建纪念堂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草木含泪、万物皆悲。
人民在怀念这位千古伟人的时候,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到底是以毛主席之前签下的倡议书为遗嘱进行火葬,还是效仿苏联为领袖建立纪念堂?
1976年10月8日,经过近1个月的讨论,最终上层统一思想、顺应民心,作出《关于建立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为后人留下伟人的遗容。
1977年5月26日,在毛主席纪念堂主体竣工落成(5月24日)的第三天,
《人民日报》发表的《毛主席纪念堂建筑工程胜利完成》一文中,以几个数字为例,描述了纪念堂工程的恢弘:
[心]挖运的土方量相当于人民大会堂的两倍多;
??[心]完成的钢筋混凝土量相当于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三十多万平方米的总和;
?[心]花岗石、大理石等石料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心]成万名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用自己的一颗红心两只手,战胜了重重困难……
?[心]共达七十多万各族人民,怀着对毛主席无限崇敬的心情,代表八亿人民的心愿,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的义务劳动。
“根据中央的决定,国家耗资约1亿元,于1977年8月底在天安门广场中心建成毛泽东纪念堂,并将装殓毛泽东遗体的水晶棺移入纪念堂,供中外人士瞻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毛主席纪念堂成为国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家园
1977年9月9日,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当天举行了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1983年,在纪念堂增辟了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三个
革命业绩纪念室
;2001年,再次增设了邓小平、陈云两个
革命业绩纪念室
。
从1977年9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开始,到2020年9月8日(目前官网最新数据),累计2.3亿多人次的群众前来瞻仰主席遗容,学习伟人们革命业绩;并接待了18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
如今这里早已成为全国人民红色教学和研学基地,伟人们的事迹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中华儿女,为“中国梦”和幸福生活努力打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