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什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2024-11-16 15:00                                   
    发布于:河南省
   

    这句话出自《易传·文言传·坤文言》,原句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指长期行善积德的家族,必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很多福泽。

2024年11月2日摄于郑州之林公园

“积善”指的是长期积累善行,包括做好事、帮助他人、秉持正义等。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为家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余庆”则意味着必定会留下很多福泽或喜庆之事。这种福报可能表现为家族成员的健康、长寿、事业有成等方面,使得整个家族充满喜庆和祥和。这
种福报是家族长期行善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家族成员善行的回馈。
道德行为不仅关乎个人的品行修养,更与家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一个家族如果能够长期秉持善行,不仅能够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口碑,还能够为子孙后代积累福报。
家庭是塑造个人品格的第一课堂,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对于子女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注重道德教育的家庭,往往能够培养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子女,这些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也会不断积累善行,为家族带来更多的福泽。
《易传》中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社会伦理道德败坏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积累、演变的结果,应及时辨别并采取行动。
无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还是个人道德观念的滑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的。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倾向。
预见和预防是避免严重问题发生的关键。在面对社会风气和个人道德观念的变化时,我们应该具备前瞻性的眼光和敏锐的判断力,及时辨别出其中的不良苗头,并采取措施加以干预和引导。
《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家庭伦理与社会风气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个体行为对社会整体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内部的氛围和道德风尚直接反映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当一个家庭中充满仁爱、礼让时,这种正面的价值观就会在家庭成员之间传递,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交圈和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反之,如果家庭中存在贪婪、暴戾等不良行为,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连锁反应。一个贪婪暴戾的人,其行为可能引发周围人的不满和效仿,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混乱。相反,一个仁爱礼让的人,则能以自身的正面形象感染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的风气和道德水准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无数个体的道德选择和行为习惯共同塑造的。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秉持仁爱、礼让等正面价值观时,整个社会的风气也会逐渐向好;反之,若贪婪、暴戾等不良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社会风气则可能日益恶化。
《易经》中说:“履霜,坚冰至。”这句爻辞的字面意思是“脚下踩到了薄霜,就预见到结冰的冬天即将来临”。
我们在观察到事物的初步迹象时,应具有警觉性,警惕其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做好相应准备。当问题或危机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道德经》中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事物是发展变化和互相关联的,应防患于未然。
要特别关注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事物往往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应对,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采取行动,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以免错失良机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果人的一生是在贪得无厌、愤愤不平、不明事理、骄傲自大、多疑善变中度过的,即“贪、嗔、痴、慢、疑”缠身,且其人不能完全证否或彻底不信“事是有因果的”,那么,在他生命即将结束的那一刻,一定是不安的、害怕的。而对于那些积善一生、清心寡欲、通情达理、戒骄戒躁、始终如一的人来说,一生都是在修行中不断消业的,其人但凡有一点点相信“人是有来世的”,就一定会带着幸福感离开人世,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法喜”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3 11:25 , Processed in 0.00756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