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是“双枪李向阳”的原型,靠着两支手枪三发子弹,成为军区司令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他是“双枪李向阳”的原型,靠着两支手枪三发子弹,成为军区司令                                                                  2024-10-21 16:30                                        

发布于:天津市
   
       1955年,一部名为《平原游击队》的电影火遍了大江南北,随着电影的热映,全国的观众都记住了那位手持双枪、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游击队长李向阳,之后李向阳的事迹又被多次搬上荧幕。李向阳并不是纯粹被杜撰出来的虚构人物,他其实是有原型的,他的原型人物名叫郭兴,是一位特级战斗英雄。

影视形象
1924年11月,郭兴出生在河南省辉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13岁那年,全面抗战爆发,他的家乡河南成了受日军迫害的“重灾区”,不到半年,豫北地区全部沦陷。
战争年代,日子过得最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郭兴一家虽然没有被日军残害性命,却也只能勉强生活,每天担惊受怕。年幼的郭兴经常听说或者目睹日军烧杀掳掠的恶行,对侵略者充满了憎恨,巴不得立刻去参军报仇。
十几岁的郭兴早就听说过共产党,想要参军抗日,但是父母觉得他年龄太小,所以坚决不同意,郭兴只好暂时放弃了这个打算。几年后,参加“百团大战”的一支八路军队伍路过此地,郭兴听说后,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16岁的他瞒着父母,偷偷跟着村里其他15名青年去报名参军。
然而,令郭兴失望的是,指导员看他脸上稚气未脱、个头又小,再一问年龄才16岁,所以不肯收下他。郭兴感觉十分挫败,但他心志坚定,不肯轻易放弃,八路军不收他,他就偷偷跟在队伍后面行军,足足走了3天3夜,鞋子都磨烂了。
郭兴年纪虽小,但他那股坚韧不拔、不服输的精神感动了许多战士,不少人找到指导员为郭兴说好话,指导员看到郭兴被磨破的脚和鞋子,也十分触动,就留下了他,就这样郭兴成了一名通讯兵。

郭兴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参军机会,他知道要想得到真正的认可,自己必须做出成绩来。郭兴年纪虽然不大,头脑却十分灵活,再加上他读过几年书,因此颇受赏识。在他参军的第二年,营长就交给了郭兴一个比较艰难的任务:让他回家乡组建敌后武工队,协助作战。
这一任务其实更像是对郭兴的考验,当时我党处境比较艰难,地方上的组织更是一穷二白,郭兴虽然名义上是个队长,手下却只有两个兵,营长拨给他的武器是两支手枪和三发子弹,说郭兴是个“光杆司令”都不为过。另外,营长还给郭兴定了一个目标:在一年内组建至少一个连的兵力,还至少要消灭100个敌人。
一般人要是听到营长的话,肯定觉得这是强人所难,一共3个兵,武器装备几乎等于没有,怎么去和敌人打仗?但是郭兴却没这么想,他不仅没打退堂鼓,反而痛快接下来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年以后,郭兴手下有100多位战士,歼灭了近300名敌人。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郭兴的做法其实很简单:没有军队,那就自己找人组建队伍;没有足够强的武器,那就依靠战术。

回到家乡后,郭兴没有贸然行动,而是仔细观察了当地的情况,他发现太行山地形错综复杂,易守难攻,如果自己靠着太行山作战,完全不需要和敌人硬碰硬,反而能因为地形优势占尽先机。另外,当地想要投身革命的爱国人士和积极分子并不在少数,他们都有一颗拳拳报国心,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途径,因此当郭兴的敌后武工队组建起来后,稍微一号召就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很快武工队就发展到了40多人。
郭兴年纪虽小,作战手段却十分老辣,而且善用不同的战术,再加上他熟悉地形,因此在和日军作战时总是神出鬼没,令日军头疼不已。郭兴的队伍虽然在人数和武器装备等方面都远远不及日军,但靠着郭兴的指挥,每次和日军交手都能让敌人吃不少亏。一段时间后,郭兴在当地也打出了名气,由于他经常在腰间别着两把手枪,枪法又好,大家就亲切地喊他“双枪队长”。
眼看着一年即将过去,但郭兴还没有完成任务规定的歼灭至少100名敌人,这是郭兴第一次被委以重任,因此他绝不能放弃。为了完成任务,郭兴想出了一个十分危险的主意。

在一座被日军占领的城楼外,几名伪军像往常一样巡逻,这时他们看到一个日本军官骑着马带着两名士兵远远赶来。伪军以为这是上级军官来巡视,立刻站直身子行军礼,没想到还没等说话,那名军官就掏出手枪把伪军击毙了。原来,这几个日本兵是郭兴和两名手下假扮的。看到郭兴得手,隐藏在不远处的武工队队员立刻一拥而上,攻入了城楼。
当时正是晌午时分,不少日军正在午休,在街上闲逛,大多数人都没带武器。郭兴带着战士们只用了不到半小时,就歼灭了街上的日军。等援军赶到时,郭兴早已带着人逃之夭夭了。
从那以后,当地驻守的日军一听到武工队就心慌,郭兴也一战成名,成了当地有名的抗日英雄。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郭兴打仗,凭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智慧和策略。
在1943年8月,八路军包围了河南林县和辉县的日伪军,此时有消息说邻县100多名伪军正在赶来增援的路上。当时身为辉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队队长的郭兴临危受命,负责牵制增援伪军的行动,打破他们的计划。
接到任务后,郭兴带着6名战士赶到了增援伪军的必经之路,趁着夜色埋伏在玉米地里,而不远处就是一个日军的炮楼。平心而论,这个埋伏位置十分被动,一旦打起来,郭兴他们很可能会腹背受敌,但是为了整体的计划,郭兴还是决定冒一冒险。

晚年郭兴
郭兴刚埋伏好,就听到不远处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听起来人数很多。一名队员担心地对郭兴说:“他们人太多了,要是咱们的大部队在这儿就好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队员的话给了郭兴启发,他扭头看了看不远处的日军炮楼,心里有了主意。
郭兴迅速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他告诉几名战士:“待会儿伪军走过去后,咱们朝着两个方向打,4个人向日军炮楼射击,其他3个人向伪军开枪。咱们做媒人,给他们接个头!”
几分钟后,眼看最后一排伪军走过,郭兴一声令下:“打!”突如其来的枪声打破了玉米地的宁静,7个人分别向两个方向的敌人开火,伪军吓了一跳,连滚带爬地躲进玉米地里,炮楼里的日军也被惊动,开枪还击。
听到炮楼响起了枪声,伪军惊慌不已,以为炮楼里有八路军,也不管不顾地开枪扫射。就这样,在郭兴的精心设计下,日军和伪军打了起来,直到天亮才停火,双方都损失惨重。不费一兵一卒,郭兴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整个战争期间,郭兴带领武工队越战越勇,屡立奇功,名气也越打越大,当地人还编了几句顺口溜来称赞他们。比如“郭兴武工队,伪军见了求饶,鬼子见了害怕”“郭兴今夜要谁的命,等不到五更天”等。
抗日战争后期,新华社记者朱穆之跟随郭兴的武工队采访,写了一篇专访,在上世纪50年代,武工队的事迹又被改编成了小说《平原枪声》的素材。由于广受欢迎,小说很快被改编成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名字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作为李向阳的原型,郭兴却十分谦虚,晚年接受采访时,总是说自己没有李向阳那么厉害,做不到百发百中。抗日战争结束后,郭兴又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到了和平年代,郭兴又主动请缨去新疆驻守,官至北疆军区司令员,直到1988年才正式退休。2018年,郭老在家乡去世,享年94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3 10:43 , Processed in 0.01085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