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72年毛主席眉头紧皱,审阅一份病例报告,焦急叮嘱秘书:快去办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05:40: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72年毛主席眉头紧皱,审阅一份病例报告,焦急叮嘱秘书:快去办                                                                  2024-11-08 16:44                                        

发布于:天津市
   
        1972年5月的一天,一份病情报告单被交到毛主席手中。从拿到报告单的那一刻起,主席的眉头就一直紧皱,脸上呈现出一种极为少见、异常严肃的表情。
看完报告,毛主席的心情看起来极为沉重,陷入沉思。很显然,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让他牵肠挂肚,实在难以决断。

优柔寡断不是毛主席的性格!
那么他看到的是一份什么样的报告?为何能让他如此焦急?
这份病例报告单上写着:患者已被临床确诊为膀胱癌,治疗方案有待商讨。
膀胱癌?切了就行了呗,这种事还需要毛主席亲自过问,难以决断?能呈给毛主席看的东西当然不是小事,这位患者非常特殊,他是毛主席最为信任和尊重的人——周恩来。
回望过去,毛主席与周恩来并肩作战了近50年。在这50年里,他们在革命事业、新中国外交以及国计民生上的合作太多太多。两人积淀下来的情谊,恐怕不是一星半点。这样的战友,毛主席怎么能不牵肠挂肚呢?
一、迟到多年的相识
毛泽东、周恩来是中国两大青年才俊,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人物之一,按照情节发展,他们的初次见面应该在1921年前后。然而事与愿违,建党5年后的1926年,他们才第一次见面。
也许这就是好事多磨吧,命运就像一双无形的巨手,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相识一次次推迟。
1921年,毛泽东是参加共产党“一大”的13名代表之一,1923年更是在“三大”上被选为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共中央日常工作。此时,周恩来还在万里之遥的法国巴黎留学,担任旅欧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从事共产主义运动。
1924年9月,周恩来从法国回到中国革命策源地——广州。早在几个月前,毛泽东就已经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各项工作。
1925年1月,周恩来来到上海参加党的四大,毛泽东则在去年的12月因劳累过度,请病假回湖南休养。

当年9月,毛泽东来到广州,可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刚刚率领广州革命军开始第二次东征,在潮汕一带开展革命工作。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毛泽东、周恩来都出席,两人的名次才第一次出现在同一个邀请栏里。毕竟是国民党的代表大会,两人从事的工作又完全不同,所以他们的交谈很少,当时还只能算“泛泛之交”。
3月20日,蒋介石一手炮制了“中山舰事件”,以此发起对中国共产党的“突然袭击”,开启了他对国民党控制权的争夺,这应该是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次冒险。
当时国民党的一把手还是汪精卫,蒋介石未掌握党权。同时,在国民革命军的6个军中,他也只掌握了第一军,并且第一军的政治骨干还大部分是共产党员。虽然黄埔军校的学员见到他,都得叫一声蒋校长,但军校内部却有500多名共产党员。如果共产党采取强硬态度,与国民党左派联起手来对付他,他可能会输得一败涂地。
对于这次事变,周恩来在3月17日就有所感知。这天,周恩来奉令回到广州。在与蒋介石的交往中,周恩来敏感察觉到他的神色不对,继而发现他同国民党右派来往密切。
周恩来立即把这一反常情况告诉了当时兼任苏联顾问翻译的张太雷,但苏联顾问团代理团长季山嘉却对这一重大问题未引起重视。
事件发生当晚,毛泽东通过敏锐的判断力,看出了其中端倪。他紧急赶到苏联军事顾问团的住所,向季山嘉建议:立即动员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密赴肇庆叶挺独立团驻地开会,通电讨蒋,削去其兵权,但遭到拒绝。
心急如焚的毛泽东,随后又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党代表李富春家里了解情况,在这里刚好碰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后来回忆说:“我在富春同志家遇到毛泽东,他问各军力量,主张反击。……我听了毛泽东的话找到季山嘉,他说不能破裂。”
“不能破裂”的最终结果是破裂了,只有毛泽东才真正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本质。
毛泽东、周恩来在共同应对“中山舰事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交往日益密切起来。这年夏天,周恩来应邀来到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补习所,做《农民运动与军事运动》的讲课,毛泽东则于9月来到黄埔军校讲演。正所谓英雄相见恨晚,两人产生惺惺相惜的感觉。
二、周恩来支持毛泽东攻打漳州
毛泽东、周恩来的再次相见,已经是4年后了。
1931年12月底,周恩来从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辗转来到中央苏区首府江西瑞金。此时,周恩来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是苏区“话事人”。
中央苏区虽是由毛泽东经过千难万险一手创办的,但他并不因此居功自傲。周恩来到达苏区后,毛泽东即按照党的分工,心甘情愿辅助周恩来开展工作。
当时,中央苏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敌人的包围,这也是毛泽东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关于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方案,毛泽东曾向周恩来提出很多妥善的建议,但远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并不赞同。
1932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发出数份电报指示苏区中央局,迅速夺取中心城市。电报中说:“利用目前顺利的政治与军事条件,占领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并尝试在一省或多省首先取胜。”
电报中将计划攻打的中心城市明确提出来了:红军应攻打江西中心城市,如果不能打下南昌,至少要在抚州、吉安、赣州中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攻打对象。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苏区中央局开会讨论如何贯彻中央指示。经过激烈讨论,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攻打赣州。
毛泽东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在会上发言说:“赣州是赣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敌人一定会派重兵把守;而且赣州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前年三月红四军曾围攻赣州三天,没有攻下来,只得撤军;现在赣州南北都屯集国民党重兵,在我看来,红军现在的兵力和武器装备,是打不下来的,不打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非要打的话,也只能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

毛泽东的意见与中央的指示精神明显不符,主持会议的周恩来也只能采纳会议上大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执行中央指示发兵赣州。会后不久,毛泽东因病到瑞金城郊的东华山古庙休养,休养中的他一直惦记赣州的战事。
3月上旬的一个早晨,项英突然赶到东华山,告诉毛泽东一个他一直担心的问题:赣州前线战事失利,红军正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此时,中革军委急电毛泽东暂停休养,赶赴前线参加决策。
毛泽东冒雨飞马赶回瑞金,复电前线指挥部,提议大胆启用预备队红五军团,以解红三军团之围。当晚,他又从瑞金出发,日夜兼程,赶到赣县江口前线指挥部直接参与指挥。红军虽最终摆脱险境,但伤亡却高达3000多人。
随后,苏区中央局在赣县江口举行扩大会议,讨论红军今后的行动方向。毛泽东提出以攻为守转向赣东北发展的主张。但上一次战事失利的教训并没有引起一部分人的醒悟,他们仍然认为红军攻打赣州在政治上是正确的,现在还是要执行中央的“进攻路线”,到湖南夺取较大城市。
会议否决了毛泽东的建议,但对把队伍开到湖南的意见也没有表示赞同,只是决定红军主力“夹赣江而下”,向北发展,找机会夺取赣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或较大城市,毛泽东率领红一、五军团组成中路军北上。
毛泽东看到,国民党“剿共”的大本营设在南昌,中央根据地向北发展的空间很小。向西发展,因有赣江梗阻,也不可行。向南发展,必然会和广东军阀发生激烈冲突,发展困难。目前阶段向东发展最为有利,一来有闽西老根据地作依托,二来闽南还有广阔的发展余地。此时恰是向福建发展的良好时机。
福建除张贞的国民党第四十九师是正规军外,其余都是地方保安部队,战斗力不强。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和思考,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直下漳州。
要知道漳州可是福建的大城市,攻打漳州是远离根据地作战,一旦久攻不下,中央根据地也可能不保。对于毛泽东的建议,一些人表达了自己的顾虑。
毛泽东作了如下分析:
一、“直下漳泉,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此为攻敌所必救;
二、漳州地势平坦,没有固若金汤的城墙护卫,易守难攻。城内只有张贞的两个旅和一些地方武装,缺少援兵。
最后,毛泽东认为,攻打漳州很有把握。

周恩来是一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人,他支持了毛泽东的主张,并率部到长汀做“后卫”,负责后方供应和组织工作。
果然,红军进攻漳州很顺利,仅两天就夺取了漳州,歼灭了张贞大部分人马,俘虏官兵1300多人,缴获各种炮6门、子弹13万发、炮弹近5000发、无线电台1部、飞机2架。此外,红军还在漳州筹集了100多万元款项,动员近千名群众参加红军。这真是一场痛快淋漓的胜利。
通过这次战斗,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深切感到毛泽东的指挥是红军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毛泽东对周恩来为人谦和,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团结大多数人一起工作的能力也有了亲身体验。他们彼此的了解更进了一步,为此后合作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逐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领袖,周恩来倾力协助毛泽东开展各项工作,长达几十年。
三、毛主席无微不至的关怀

医生给周恩来提出的治疗方案是开刀,毛主席却说:“开刀容易使癌细胞扩散,太危险了,能否采用中医的方法,通过中药控制病情的发展。你们外科医生,看到癌症想都不想就要开刀,结果开一个死一个,陈老总开刀死了,谢富治也是开刀死的。”
1970年,国务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谢富治患胃癌,进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1972年3月医治无效逝世。
1971年1月,陈毅因结肠癌入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半年复发,1972年1月抢救无效逝世。
身边两位重要人物的突然离世,对毛主席打击不小,也让他对手术治疗癌症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认为开刀很危险,尤其是对70多岁的周恩来来说,能否熬过手术,术后恢复情况,他都没有任何把握。
同年11月,鉴于周恩来日益严重的病情,医务人员再次向中央报告有关情况。毛泽东在报告上批道:“应当休息、节劳,不可大意。”
在著名泌尿科专家吴阶平主持下,经过多次检查,决定采取“电烧”的办法,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术后不到半小时,毛主席突然召王海容和唐闻生去中南海。
因为当天有外宾来访,她们以为主席是要询问有关接见外宾的情况。两人刚到毛主席的住处,还没来得及坐下,主席便急切地问:“总理情况怎么样了?”
按照当时的规定,领导人的病情属于机密,除了主管的医生,其他人是不得随意打听的。王海容如实回答:“主席,我不清楚。我现在就去值班室打电话向总理办公室询问。”
主席焦急挥了挥手,说:“快去!快去!”
王海容打电话给吴阶平等专家组成员,得知手术非常成功。毛主席听完叫她回电话,说:“要感谢他们,医生做得太好了,要感谢他们啊!”
毛主席对周恩来的每次病情报告都十分关注,审阅格外仔细。主席晚年患上了白内障,看不清报告单上的字,他要求工作人员读给他听,听报告时总是全神贯注。
毛主席能记住周恩来每天失血的数字,以及实施手术的次数等细节。为了让他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周恩来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周转环节,工作人员常常是从周恩来的住地或医院将报告直接呈送他,看完后对急需解决的问题,总是叮嘱秘书:“快去办!”
三个字,体现了毛主席焦急的心态以及期待奇迹的发生。
四、毛主席未出席周恩来的追悼会

1976年1月8日,两袖清风的周总理在北京病逝。
此时,毛主席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吃药、吃饭都需要人喂,每天只能吃一、二两饭,行走困难。只是,他的身体状况被列为最高机密,一般人无从得知。
1月8日前,毛主席已经连续接到有关治疗和抢救周恩来的报告,对他的身体状况,主席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他躺在病床上默默阅读这些报告,不讲一句话。
8日上午,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向几乎通宵未眠的毛主席,报告了周总理逝世的消息,他听后沉默不语,平静点头表示知道了。
下午,中央政治局送来《讣告》草稿,工作人员热泪盈眶为毛主席朗读《讣告》:“周恩来同志已于1月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毛泽东听着听着,紧锁起眉头,慢慢闭上眼睛。他一言不发,紧闭的双眼中溢出两行泪水。
9日凌晨,新华社发布周总理去世的《讣告》,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中。
毛主席与周恩来两人有着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人们十分希望主席能够亲自出席周总理的追悼会,但这件事却未能如大家的愿。
张玉凤回忆了当时的情况:“毛主席当时的身体状况非常令人担心,他说话困难,只能勉强从喉咙中发出一些模糊的字词。”

因为张玉凤在主席的身边工作了很久,熟悉他的说话风格,对他那些含混不清的字词还是能猜出个大概。每当主席和其他领导人交谈时,她必须在场,充当“翻译”。
但当主席讲话、发言极不清楚时,她也只能从主席的口型和表情猜测,获得他点头认可。当主席喉咙里半点声音也发不出时,他只能通过写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来,主席的行动已经很困难,两条腿也不能走路了。
中央办公厅制定好了周总理追悼会的规格、邀请参加的人员和悼词,一并送与主席审阅。中央考虑到主席病重,并没有安排他参加追悼会的一切活动。
毛主席审阅这份报告时,张玉凤就站在一旁守候。她多么希望主席能够像四年前,突然决定参加陈毅追悼会那样,参加周总理追悼会。
张玉凤憋在心里很久的一句话,不自觉脱口而出:“主席,您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
一直处于悲伤中的主席,一只手里拿着的文件还没放下,另一只手轻拍孱弱的双腿,吃力地说:“我想去,也走不动了。”
张玉凤看着病床上痛苦的毛主席,顿时对自己唐突的问话,感到十分后悔。
长时间的追悼会,毛主席的身体是坚持不住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如此虚弱的毛主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国内外都会引起巨大震动。
对毛主席来说,不能参加周总理追悼会,也许是他生前最大的遗憾。
五、悲伤之情难以排遣
重病中的毛主席一直在关注周恩来的悼念活动。
1月14日下午,工作人员为他读了追悼大会上的悼词稿。这篇稿最后由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宣读,悼词回顾了周恩来几十年来的革命生涯,高度评价了他的历史贡献,字里行间都包含情感。
毛主席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失声痛哭。这种情况,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的张玉凤等人几乎没有见到过。此后,毛主席情绪低沉,不愿再说话。
为了排遣内心的痛楚,毛主席不顾医生劝阻,用刚刚治好的一只眼睛,不停阅读书籍和文件。由于他的身体过于虚弱,两只手已无力举起文件,为了满足他看书的需求,工作人员只好替他举着书或文件。

在这以后,毛主席的病情日益严重。张玉凤回忆道:“1976年清明节前后,首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体悼念周总理。当时,毛主席对外面的情况一点都不知情。他的双腿动不了,由几个工作人员支撑着才能下床走几步,并且马上就要坐下或躺下休息,呼吸急促,连讲话的力气也没有了,我们也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情况。”
后来,毛主席的身体越来越不好,情绪很烦躁,每天都要吸氧,讲话更听不清楚了,吃饭、喝水也十分困难,在这期间毛主席多次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供人参观的偶像。”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经过连续4个多小时的抢救,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END.
文:
明镜
编辑、排版:
小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7 08:33 , Processed in 0.01207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