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和周总理聊天问出了15年的疑惑:55年了,你怎么不回家乡啊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15:52: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和周总理聊天问出了15年的疑惑:55年了,你怎么不回家乡啊                                                              2024-12-07 14:30                                        

发布于:天津市
   
1959年的一天,毛主席照常和周总理商量国家大事。
临近结尾时,毛主席话锋一转,问周总理出来革命多少年了。
周总理笑着回答,离家革命快50年了,自己12岁就出来(参加革命)了!
毛主席继续问周总理中间回过家没有,周总理说自己从开始革命到现在,一直没有回过家乡。
毛主席十分怅然地表示,那为什么不回去啊,难道就不想家吗?
周总理笑了笑,并没有直接回应,但他的内心已经澎湃激荡。
与毛主席一样,周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近现代中国的伟人。
但他自从12岁离开家乡,直到78岁去世,一连66年都没有回过淮安老家。
难道,周总理不想家乡吗?
答案是否定的!周总理至少五次向别人提起过“想念家乡,想回去”。
那么,周总理到底有什么革命经历?他在什么条件下提出了想回家乡的要求?最终的结果如何?

要回答这些,还要从头开始讲起。
一、革命少年
1898年3月,周总理出生在江苏淮安的一个书香门第之中。
周总理的父母给他起了“大鸾”的乳名,大鸾有神鸟之意,周家人希望周总理能给腐败、动荡的社会带来幸福和太平。
周总理的父亲周贻能为人忠厚、慈祥、宽容,母亲万氏性格开朗,能言善辩,善于解决家族的矛盾,父母优秀的品德、性格对周总理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周总理幼年时,他的叔叔周贻淦生命垂危,并未有子嗣,周父为了安慰病人“后继有人”,就把周总理过继到叔叔膝下。
不久之后,周总理的叔叔病故,但周父十分仗义、忠厚,他并未食言、要回对周总理的子嗣权。而是一直让周总理做周贻淦的嗣后,这一事件迅速在当地传为佳话。

幸运的是,这段经历对优秀周总理性格、品行造成了积极的影响。
周总理的嗣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知识渊博,而且性格恬静,她视周总理如己出,倾力教育周总理。
周总理年仅四岁时就能熟练背诵唐诗宋词,古代的名言警句,得到了远超同龄人的教育。
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周总理感慨地说,我的叔母(嗣母陈氏)经常教育我,她是一位很有知识的女性,她经常带着我一起看书,我身上好静的性格就是从她那里继承下来的。
五岁时,周家从古文“恩自日边来”中抽出两字,给周总理起名为“恩来”,然后送他去私塾读书。
周总理在私塾读了六年,一直学到11岁,他熟读古文经典,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的学习。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也教他学习一些新政思想,启蒙了他的政治意识,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1910年春,年仅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周贻谦离开江苏淮安,到达东北奉天银州(如今辽宁铁岭),进入银岗书院读书。
银岗书院是奉天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学校,在这里,周总理系统性的接触了新式教育,他的思想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一节修身课上,学校老师问同学们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读书?”
“为明理读书”、“为名利读书”、“为家人读书”等之类的声音纷纷出现,等到周总理回答问题时,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干脆的回答道,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老师听后赞不绝口,然后连连夸奖说,“好!有为中华崛起者,应该效仿此生!”,把周总理当做了有志学生的模范。
最终,周总理不负众望,考入了南开大学。
在外乡求学的生活是辛苦的,周总理经常会想家,一次他在南开学校的报社中投稿了一篇散文,如是写道,生于斯,长于斯,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这个求学少年深深地表达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然而12岁离家时的告别竟然成为了最后的绝响,在革命时期,周总理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创建人民军队,创建人民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这期间,他始终没有回家,这主要还是自己心中的原则。
二、有原则的总理
抗日战争时期,周总理曾经发表过一次动人的演讲:“母亲的坟地还在日占区,我多么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去清扫坟上的落叶啊!”
抗战结束后,1946年周总理到达南京,他对迎接的记者如是说道,我已经36年没有回过家了,母亲的坟前肯定杂草丛生,可我却忍痛无法报母恩!

其实南京距离淮安仅有300多里地,路途顺利的话,一天左右就到了,但周总理还是忍住,没有回乡。
后来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借机回家,周总理这样回答:“当时中国还不太平,蒋介石很有可能发动内战,如果我回去了,我的亲属家人肯定会受到国民党的特别留意,内战爆发后,他们肯定会以我亲属的安全做文章,这样很危险啊!”
为了中国革命顺利,也为了家人安全,周总理多方考虑,最终没有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也没有回到母亲坟前尽孝。
与周总理共有思乡之情的还有他的弟弟周恩寿,周恩寿也是一位共产党员,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他同样贡献了很多。

一天闲暇之时,周恩寿和周总理一起观赏海棠花,期间周恩寿向周总理说,听家里人说,咱们的老房子太久了,都要倒塌了,尤其是你住的那一间,淮安县委说了想把咱们的老房子修一修,你觉得怎么样。
周总理想都没想就回答道,不用了!我之前已经和淮安县委沟通过了,我们的老房子不用修,要塌了就塌了吧!塌平也也行,这样方便其他居民盖房子!还有以后不能搞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那一套,那是封建行为!我绝不允许!

看到周总理态度如此坚决,周恩寿也不再主动提起,但即便如此,周恩寿还希望有商量的余地。
一次周恩寿又向周总理说,人生苦短,我15岁离开家,到如今已经快40年了,你12岁就离开家了,没回故乡50年了,你就一点不怀念家吗?
周总理叹了一口气,然后深情地说故乡难离,我也是有感情的人,故乡埋着我们的爷爷奶奶还有父亲、母亲,几十年都没有回去了,也不知道那里怎么样了!
周恩寿趁热打铁地说,那哥哥你有没有回家的打算?
周总理斩钉截铁的说,没有打算!
周恩寿据理力争地说你是总理,你回去怕有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之嫌,但是我就是一个平民,我能回去看看不?
周总理却回答他不能,就因为你是我周恩来的弟弟,所以你就不能回去,你想想,你如果回去,那县委肯定会安排人招待你,这样肯定会增加县委同志们的负担,所以,你不能回去。
临终前,周恩寿动情地说,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埋在淮安,这样我就能看看家乡了!

其实周总理也饱含思乡之苦,1959年1月,在一次出差路上,周总理终于能看到家乡。
当时周总理乘坐的飞机从广州飞往北京,中间经过淮安,快到淮安上空时,周总理请求机长说,飞进淮安时,能不能飞低点,让我看看自己的老家?
飞到淮安上空时,周总理专注的看着淮安,他的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刻。
这时工作人员问周总理道,总理要不要在淮安这里盘旋一周,这样方便您仔细看看。
周总理笑着摇了摇头,说不用了,那会浪费汽油,我们赶紧出发,回北京吧!
其实周总理具备回乡的条件,但他却一直都没有回去,即使出现文章开篇的那一幕,毛主席亲自出面劝周总理回乡。

周总理却以沉默回应,没有回家乡,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则,一是不给家乡的同志们添麻烦,二是不想自己家人受到特殊照顾。
三、长远考虑
根据华裔英籍学者韩素音的著作《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记载,周总理之所以没回淮安,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回去,他的各门亲戚马上会得到当地政府的青睐和特殊照顾,这是不可避免的。
周总理其实对故乡充满了感情,他之所以没回到故乡,是因为他不想让家里受到超越群众的特殊优待。

1963年7月,周总理在一次发言中提到了回乡问题:建国后我就下定了决心,那个家我暂时不回去,为什么,因为我一旦回去了,一些人可能没见过我,但还是会拿着我的名字吹嘘,这样会给地方增加压力。
事实也确实如此,有一次周总理的八婶母病重,淮安县委将其送到当地的人民医院治疗。
周总理知道后立刻给怀安县政府寄过去了200块钱,并写了一封书信,内容如下,前几日听到我婶母旧病复发,你们派了人看望和治疗,谢谢你们的关心和照顾。
但是我知道我婶母的病是无法医治的,今后还请县医院治疗,不要外传,增加压力,而且一旦医治无效去世,后事也请你们帮忙照顾,现寄去200元作为治疗和后事处理费用,如果不够,劳烦你们先垫付,事后我再补上!
八婶母去世后,周总理再次致信淮安县委,补上了地方垫付的25元治疗、丧葬费用,并如是写到,我淮安亲戚们以后的医疗,生活费均由我接济,请当地政府勿再予以照顾。

在周总理的以身作则下,周家人大多数都靠打工维持生活,他们都过得很普通,以至于当地的百姓以及政府都不知道他们是周总理的亲戚。
周总理曾经给亲戚们定下了十个原则:“一是不能丢下工作专门看他,如果看他只能在出差时,顺路看下他;二是来人一律住招待所;
三是吃饭去食堂;四是看戏要买票;五是不许请客送礼;六是不允许私用公家的车;七是自己能做的事,不能让别人代办;
八是生活要艰苦朴素;九是任何场合都不能说自己和总理的关系,炫耀自己;十是不谋私利,不搞特殊。”
所以,周总理一直把自己和亲人们当做普通群众看待,不允许出现特殊照顾,他明白自己是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如果自己不能做好表率,将会招致非议,甚至会引起别人效仿。周总理长远考虑令人钦佩。

然而淮安毕竟是出生、长大的地方,周总理对故乡也是满怀情感。
一次在会见淮安县代表时,周总理动情地说,我也何尝不想回去看看呢?我12岁就离开家了,至今50多年都没有回去了,不过现在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只能等以后有机会了再说吧!
淮安县代表赶紧说,既然你想回家看看,为什么不尽快回去呢?淮安现在的变化可大了!
对于故乡人的热情邀请,周总理点了点头,但没有直接答复,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摆渡人,他和一船旅客划到了河中心,当时水流很湍急,这个摆渡人感觉到很疲劳,但对面是旅客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人应该怎么办呢?
周总理小故事背后的寓意很深刻,他就是那个摆渡人,群众就是穿上的旅客,河的对岸就是全面实现共产主义。
后来历史证明,周总理至死都坚守在“摆渡人”的岗位上,他为人民群众服务了一生,奉献了一生,他没有机会,也不愿意寻找机会,回到自己眷恋、日思夜想的家乡。
四、一生未归
从革命的那一刻起,周总理就开始进行高强度的工作,他经常通宵达旦的工作,年轻的时候他还能扛得住,但等到70多岁时,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很快出现了问题。

1972年开始,周总理被诊断出癌症晚期,但为了“摆渡人”的使命,他依旧不顾一切,投身于工作之上,每天的工作时间少则10小时,多则通宵,致使他多次在工作岗位上昏迷。
当时间走到1975年12月,周总理经常陷入昏迷,医疗组都明白,周总理已经进入了生命中的最后阶段。
同月7日,周总理突然陷入昏迷,怎么呼唤都不醒,值班医生发现周总理的气管里有痰液,堵住了呼吸道,导致脑部缺氧、昏迷了。
于是赶紧把痰液取出来,然后给总理加氧,周总理很快就醒了过来。

1976年1月,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周总理显得心神不宁,他吃力地把工作人员叫到身边,然后对他们说。
我的病情就这样了,就不用再麻烦医生们了,他们应该去他们该去的地方了,为更多的人治病!
随后,周总理顿了一下,说我想回家,我想回到那里去治疗,唉,出来这么久了,我真想回去啊!
但很快周总理绝口不提回家的事情了,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遗愿,大家肯定会想方设法满足,但这样会麻烦组织。

周总理至始至终都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患者,所以当知道自己治愈无望后,他才主动要求医生们不要再救他,而是去治疗其他的群众。
1976年1月8日早上,周总理因医治无效去世,终年78岁!

最后致敬我敬爱的周总理,感谢你的无私奉献让我们从此过上了好生活。我们都是你的子女[流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7 08:42 , Processed in 0.00969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