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长江三鲜之首”,再现西部省份 2024-12-02 23:06
发布于:北京市
鲥鱼,长江三鲜之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一度销声匿迹。
近年来,随着人工养殖技术的创新,让这味餐桌上的高端食材走入寻常百姓家。
值得关注的是,和已经出圈的新疆海鲜一样,鲥鱼如今也已在西部内陆省份四川“安家”。
此举不但将继续丰富市场中的鲥鱼供给,更重要的是,特色养殖产业为西部内陆省份带来了新的创收途径,使得当地摇身成为设施农业、渔业科技前沿。
2026年春节上市
近日,《四川日报》发文披露,在泸州市江阳区的鲥鱼养殖项目取得新进展——
- 位于泸州市江阳区的鲥鱼智能繁养殖生态工厂近日投运。工厂占地面积50亩,包含集约化养殖大棚5个、循环池3个、仿生溪流660米,鲥鱼年饱和产量可达15万尾。目前,已首批养殖1.5万尾,预计2026年春节上市。
鲥鱼因其鲜美口感和药用价值,从明代起就一直是宫廷贡品,也被食客老饕公认为“长江三鲜之首”。
鲥鱼是典型江海洄游性鱼类,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挑剔”,需生活在清澈、无污染的水域中,水温不可过高、过低。也因此,鲥鱼曾一度在长江中“一尾难求”。1988年,鲥鱼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这也就意味着,这种名贵江鲜的人工养殖难度颇高。早年间,规模化养殖鲥鱼的成活率不足50%,投入和收益不成比例,难以大范围推广。
《四川日报》报道介绍,人工养殖过程中,需要放音乐来缓解鲥鱼的紧张情绪,且对声音的分贝也有要求。甚至,饲养员不能穿红色衣服,否则会影响鲥鱼的生长。
泸州江阳区地处长江上游,位于气候适宜的北纬29度区域。当地自然环境和水质、泥土、微生物,适合鲥鱼生长繁育。近年来,当地按照“水产生态化、集约化、高密度化、生态循环化”思路,建起养殖基地,解决了鲥鱼养殖对环境要求严苛的难题。
“中国鲥鱼之父”
不过,前些年,江阳区繁育鲥鱼项目进展并不顺利。几经周折,哪怕坐拥环境优势,当地也始终无法规模化提高鲥鱼成活率。
向东合作,“引智”成为江阳区的选择。
去年,泸州市江阳区与苏州两家科技公司签约,合作开展鲥鱼智能生态养殖及衍生胶原蛋白和卵肽生物医药应用的全产业链开发,打造高端水产示范项目。
被誉为“中国鲥鱼之父”的刘青华带着其团队打造的鲥鱼养殖3.0版本“落户”江阳区。相关养殖方案的突出特点有二——
- 仿生态。工厂养殖的鲥鱼生活在仿生态的环境中,有最适合鲥鱼的仿季节温度、光照调控以及生态饵料。采用鲥鱼、银斑鱼和大河蟹生态混养技术,通过生物链促进鲥鱼生长。通过生态水草浮床模拟自然水质,减少养殖用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660米仿生态溪流实现循环水养殖,通过循环水净化技术实现零排放,对生态环境零污染。
- 智能化。鲥鱼养殖池旁边的监测设备,正在实时监测水中氧气溶解量、温度等数据。如果遇到温度低于5度、溶氧量低于5ppm等突发事件会自动报警。鲥鱼智能仿生态繁养殖工厂是全国首个鲥鱼智能仿生态繁养殖工厂,实现线上和线下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养殖的鲥鱼全程可溯源。
下一步,江阳区将进一步健全完善鲥鱼生态养殖标准,加快鲥鱼养殖推广。同时,当地正在打造鲥鱼全产业链项目鲥鱼研发加工中心,充分发挥鲥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积极推动鲥鱼保健食品、医美产品、生物医药等开发,不断提升产业效益。
“2026年,鲥鱼肽将进军欧美市场。”刘青华评价称:“用最新最好的技术和最适合当地环境的创新手段,研发最好的产品,提高产品价值,体现新质生产力优势。”
最新的智慧鲥鱼养殖基地落地江阳区,只是四川全省打造设施农业、渔业的点状缩影。
作为西部水产养殖第一省,四川省政府网发布《2023年四川渔业经济统计概况》显示,全省设施渔业数量达3942个,养殖产量1.84万吨,养殖容量123.53万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69.26%、31.34%、30.73%。
今年年初,四川印发《2024年全省水产工作要点》。其中,发展设施渔业被列为重点之一。
用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推进水产养殖已成为多个西部省份因地制宜的创收新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