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千年前,26岁的苏轼眼中之《凤翔八观》今何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6 07:29: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千年前,26岁的苏轼眼中之《凤翔八观》今何在?                                                                               2024-12-15 13:30                                        

发布于:天津市
   
楔子
凤翔,位于今陕西宝鸡市东北部,古称雍州,是周、秦发祥地。
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立下大功,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国正式立国,享有与齐国、晋国、郑国等老资历的诸侯国相同的地位。
秦襄公得到的土地,即凤翔及周边地区。

▲凤翔,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北。
此后近三百年时间,秦国早期十多位国君都生活在凤翔,死后也葬于凤翔城南。直至战国时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秦国才将国都搬迁至向东160公里外的栎阳城(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
秦国统一全国后,雍州成为雍县;汉代改称右扶风;唐朝建立后,又改为岐州;唐至德元年(756年)改称凤翔郡,乾元元年(758年)升格为凤翔府。
凤翔的悠久历史从周、秦一直延续到唐末五代。
北宋时期,有一位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刚刚踏上仕途,做官的起步岗位就在凤翔。这个年轻人,就是未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文豪——苏轼。
苏轼的初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大名鼎鼎的北宋杰出人物,历史名人,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世称苏东坡、苏文忠公。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样以文学见长,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同时位列“唐宋八大家”,古今仅此一例。
由于父亲苏洵的细心教育,苏轼和小他三岁的弟弟苏辙,被时人赞为天才,并早早的参加朝廷科举考试。
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父亲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兄弟,一起出川,前往首都开封,并得到了前辈欧阳修的赏识。
第二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两兄弟一起同科进士及第。
嘉祐六年(1061年),两兄弟同科入第。苏轼被授官大理寺评事、凤翔府判官,官阶八品。父亲苏洵则被朝廷留在开封修《礼书》,弟弟苏辙陪在父亲身旁。
当年十一月,26岁的苏轼离开首都开封,前往凤翔府赴任。
从嘉祐六年(1061年),到治平元年(1064年)年底,苏轼在凤翔府判官的岗位上待了四年。这四年是他人生仕宦历程的第一程,是初仕,意义重大。

▲苏轼像,图源苏轼亲笔手札《治平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上任凤翔府判官时,年龄26岁,可以想象,并非上图中样貌。
在凤翔府任职期间,苏轼闲来无事时,醉心于游历凤翔府的山山水水。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凤翔及周边土地上遍布的名胜古迹,成了苏轼笔下绝佳的诗文题材。
他经常将写好的诗文寄给身在首都开封的父亲和弟弟,弟弟苏辙则写和诗以作唱和,两人数年间竟然积累了一部《岐梁唱和诗集》。
在凤翔游历期间,苏轼创作了诗歌《凤翔八观并序》,记叙了自己当时游览过的凤翔府八处历史古迹。
这八处古迹分别是凤翔孔子庙内的石鼓、诅楚文石碑、唐代王维吴道子壁画、王维塑像、凤翔东湖、真兴寺阁、李氏园和秦穆公墓。
以上八处古迹,如今大部分都消失了,幸赖当时年轻的苏轼写下诗歌,我们才得以了解一千年前它们当时的景物状况。
凤翔八观
让我们回到一千年前,透过苏轼眼睛,看看当时的凤翔八处历史古迹是怎样一番情景。
苏轼笔下记叙的这八处古迹,总称“凤翔八观”。他创作的诗歌包括一段总序言,再加八首诗歌。
这八首诗歌,每一首都可单独拎出来撰文详解。限于篇幅,笔者只将原文迻录出来,并稍加简要注解。
《凤翔八观并序》
《凤翔八观》诗,记可观者八也。昔司马子长登会稽,探禹穴,不远千里;而李太白亦以七泽之观至荆州。二子盖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故其勤如此。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此八观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观焉,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
第一首:《石鼓歌》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傍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鲔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犹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维诺,下揖冰斯同鷇鹁。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伏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其岣嵝。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扫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原诗完)
《石鼓歌》写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冬十二月,26岁的年轻人苏轼刚刚到任朝廷安排给他的人生第一个官员岗位——大理寺评事、凤翔府判官后,马上去了凤翔的孔子庙,即诗句开头前两句说写的“见鲁叟”。“鲁叟”,即孔子,他是春秋鲁国人。
正是在凤翔的孔子庙,苏轼见到了西周时期的古物——“石鼓”。
“石鼓”共有十只,相传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遗物,一直流落在凤翔的荒野无人知。唐代贞观时期,一位牧羊人发现了它们,并发现了上面镌刻的奇怪古文字。至此,石鼓横空出世,引发世人惊叹。
唐代文学家韩愈(768—824),为了保护石鼓,专门撰写了《石鼓歌》,并特意上书朝廷,请求将石鼓转移到首都长安城的太学府妥善保管,但并未得到官方回应,石鼓仍旧滞留在凤翔当地。
唐朝另一位官员郑余庆,在担任凤翔当地最高长官时,重新上奏朝廷,并得到许可,十只石鼓终于被挪进了凤翔的孔子庙中保管。
唐末五代战火不断,十只石鼓不幸丢失。
北宋仁宗时期,名臣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做过凤翔知府。他为了向皇帝宋仁宗邀功,于是费心寻找,终于找回了九只石鼓,另有一只未能找回。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金石收藏家向传师机缘巧合下,在陕西关中民间得到石鼓线索,终于找到了丢失的最后一只石鼓。至此,十只石鼓终于完璧。
十年后的1061年,冬十二月,苏轼来到凤翔孔子庙,终于看到了早就听闻过的这十只石鼓。为了呼应比自己早出生二百多年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抒发感想,于是创作了这首《石鼓歌》。

▲石鼓中的其中一只,“田车”鼓,因镌刻文字开头两字为“田车”而得名。
年轻的苏轼在《石鼓歌》中,描写了他眼里看到的石鼓,上面的文字斑驳难辨,残缺难读;紧接着回顾了石鼓的来历,赞美了石鼓义不受暴秦污垢;最末阐明了兴亡百变的哲理,并赞扬了石鼓长达数千年的金石之寿。
第二首:《诅楚文》
见过了凤翔孔子庙里的石鼓,年轻的苏轼又见了陈列于凤翔太守官衙便厅中的另一块石碑——《诅楚文》残碑。
苏轼在诗歌前的一小段说明以及全诗,如下:
碑获于开元寺土下,今在太守便厅。秦穆公葬于雍橐泉祈年观下,今墓在开元寺之东南数十步,则寺岂祈年之故基耶?淮南王迁于蜀,至雍,道病卒,则雍非长安,此乃古雍也。
峥嵘开元寺,仿佛祈年观。
旧筑扫成空,古碑埋不烂。
诅书虽可读,字法嗟久换。
词云秦嗣王,敢使祝用瓒。
先君穆公世,与楚约相捍。
质之于巫咸,万叶期不叛。
今其后嗣王,乃敢搆多难。
刳胎杀无罪,亲族遭圉绊。
计其所称诉,何啻桀纣乱。
吾闻古秦俗,面诈背不汗。
岂惟公子邛,社鬼亦遭谩。
辽哉千载后,发我一笑粲。
(原诗完)
《诅楚文》是战国时期秦国所刻的古老石碑,大约在北宋仁宗时期出土,先后共有三块残碑,一块出土于渭河,一块出土于凤翔开元寺,一块出土于洛河,内容为祈祷天神保佑秦国,诅咒楚国败亡。
苏轼看到的,即是其中的第二块,出土于凤翔开元寺的《告巫咸文》。“巫咸”是祈祷的天神名。开元寺,则是唐代开元年间在凤翔所建立的一座寺庙,位于城北街。
年轻的苏轼显然对战国时期秦楚争霸的史实比较熟悉。他认为,这块残碑出土地点位于凤翔的开元寺,而开元寺东南数十步之外,就是秦国第九任国君秦穆公之墓。秦穆公葬于雍橐泉祈年观下,所以开元寺所在地就是春秋战国时秦国雍地祈年观的地基遗址。
所以苏轼认为,《诅楚文》残碑在此处出土,天经地义。
苏轼在诗中描写了古碑出土于凤翔开元寺黄土之下的情况,叙述了秦楚两国国君秦穆公与楚成王缔结盟约,但楚国继任的国君们背叛盟约,引起两国交战的史事。
诗歌最末六句,苏轼认为,相比楚国的背叛,秦国人自己其实也非常狡诈,这是他们的古习俗。秦孝公时期,秦国派商鞅带兵攻伐魏国。商鞅骗取了魏公子邛的信任,诱骗魏公子邛前来会盟,暗中埋伏甲士俘虏了他,并大败魏军。
秦国的无道,可见一斑,社鬼都跟着被后世人谩骂。一千多年以后,秦国曾经所筑的高台已坍塌,池苑已夷为平地,只能让苏轼发出大笑声。
第三首:《王维吴道子画》
苏轼看到,凤翔开元寺内,除了有战国时秦国遗物《诅楚文》残碑出土外,还有唐代“画圣”吴道子和“诗佛”王维留下的壁画。
《王维吴道子画》,全诗如下: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圆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原诗完)
年轻的苏轼在凤翔普门寺和开元寺,看到了唐代“画圣”吴道子和“诗佛”王维的壁画,仍保存完好。其中,开元寺东塔上,王维留下了画竹的壁画,吴道子则有佛祖教化众生、讲法谈寂灭题材的壁画。
大多数现代观者只知道唐代王维是大诗人,殊不知,王维还是一位明星画家,画技极其精湛。王维曾自述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显然,画家的身份,是他本人亲自认可的。
苏轼看到的唐代壁画是怎样的光景?
在凤翔开元寺东塔上,吴道子的壁画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在双林树下讲法,天龙和众鬼都来听讲。它们齐齐排列,像大鼋一样拼命把头往前伸,当中有的悟得真谛,有的尚处迷离,手摸胸口,形态逼真,气势宏大。
王维画的是关于竹子的壁画,画面中有雪霜覆盖的两丛竹子,枝节笔直,竹叶交叠,仿佛在飞动,但每片叶子却都能找到其根源和经脉。
欣赏完二人遗留的唐代壁画后,苏轼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品评:
吴道子和王维,都是唐代画坛的神俊人物啊。吴道子虽然画的好,但毕竟职业仍旧是一名画工,王维则不一样,他超脱了物象内在的精神,好像仙鸟飞离樊笼超脱于行迹之外。两人的画全都气势飞扬寓于神采,但对王维尤其崇敬,讲不出任何不恭敬的话来。
第四首:《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桂寺》
凤翔除了开元寺,在城东北,还有一座天柱寺。苏轼看到里面保存有唐代王维的塑像。因此,苏轼本诗标题当中的“天桂寺”,应属后世刊本讹误的错别字。
《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桂寺》,全诗如下:
昔者子舆病且死,其友子祀往问之。
跰跹鉴井自叹息,造物将安以我为。
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
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
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
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
至今遗像兀不语,与昔未死无增亏。
田翁里妇那肯顾,时有野鼠衔其髭。
见之使人每自失,谁能与诘无言师。
(原诗完)
杨惠之,是活动于唐代开元年间的雕塑家。据记载,杨惠之一开始也是画家,与吴道子一起跟随张僧繇学习画画。杨惠之的画技并不输给吴道子,但他的名气远不如吴道子,一气之下改行做雕塑。
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放弃画画,改行雕塑的杨惠之,在塑像方面取得了成功,练就一手绝技,被呼为“塑圣”。
年轻的苏轼在凤翔城东北的天柱寺,就看到了唐代杨惠之的作品——维摩像,即王维的塑像。
这尊塑像,塑造的是王维年老时候的相貌,身形高大略显病态。苏轼看到之后,由此发出了一系列的感叹。
他在诗歌中感叹,在生死面前,人的身体如同浮云,幻灭无常。尽管如此,塑像里的王维,却另有一种精神饱满、中气十足的内在感觉,仿佛谈笑间就能打退千百只凶猛的黑熊。
王维的塑像沉默不语,仿佛他仍旧活着。但凤翔当地的种田农夫和村妇们,却顾不上经常前来祭扫,导致有老鼠时常停留在王维塑像上的胡须毛发。从世人的解读来看,苏轼该诗显然推崇的是王维示病于外而智慧充实于内的高洁形象。
第五首:《东湖》
苏轼看到的第五处名胜古迹是凤翔东湖,这湖可别小看哦。
诗歌名称就叫《东湖》,全诗如下:
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
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
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
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
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
入门便清奥,恍如梦西南。
泉源从高来,随波走涵涵。
东去触重阜,尽为湖所贪。
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
借汝腹中过,胡为目眈眈。
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
飘摇忘远近,偃息遗珮篸。
深有龟与鱼,浅有螺与蚶。
曝晴复戏雨,戢戢多于蚕。
浮沉无停饵,倏忽遽满篮。
丝缗虽强致,琐细安足戡。
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
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
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
彩羽无复见,上有鹯搏?。
嗟予生虽晚,好古意所妉。
图书已漫漶,犹复访侨郯。
《卷阿》诗可继,此意久已含。
扶风古三辅,政事岂汝谙。
聊为湖上饮,一纵醉后谈。
门前远行客,劫劫无留骖。
问胡不回首,毋乃趁朝参。
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
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
暮归还倒载,钟鼓已暗暗。
(原诗完)
东湖的地点,位于凤翔城东门外。苏轼看到,一条名叫凤泉的水流从北向南,绕城而走,在城东汇聚成一洼小湖泊,即东湖。
东湖不大,周长仅一里多,水洼面积40亩,却历史悠久,它就是历史上的古饮凤池。
相传西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地,在此饮水,这也是凤翔地名的由来。在今天,这里建有饮凤苑湿地公园,湖边竖立有苏轼雕像,并刻有他的《东湖》一诗。

▲凤翔饮凤苑湿地公园。
第六首:《真兴寺阁》
苏轼在凤翔城内,还看到了真兴寺阁。这座建筑的年代较晚,是北宋初年的名将王彦超(即诗中的王中令)所建造,位于凤翔城内,高十余丈。苏轼看到它时,才建成几十年,尚不足百年历史。
《真兴寺阁》,全诗如下: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好。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原诗完)
王彦超(914—986),曾在后周以及北宋初期担任凤翔节度使,加中书令,故而诗中称呼他为王中令。在担任凤翔当地最高长官后,他建造了这座高阁。
苏轼看到,这座阁楼非常宏伟高大,气势不凡,登上高阁,似乎能目送落日,攀手摘星。这座阁楼下,还留有王彦超的塑像。塑像身高八九尺,铁面眼睛有棱角,威风凛凛的武将形象跃然纸上。
诗句最后,苏轼感叹道,那时候的人虽然蛮横凶恶,但做事能让人吃惊。这样的高阁,登楼者尚且气喘,那么建楼者该有多么过人的胆气。通过察看这座真兴寺阁,当时王彦超其人的英勇之气度可想而知。
第七首:《李氏园》
在凤翔城外,苏轼还看到了一处有百余年历史的园林遗迹,他的主人就是唐末五代时期嚣张跋扈的大军阀、凤翔节度使李茂贞(856—924)。
唐末李茂贞割据凤翔时期,侵吞民田,为其妻子打造了这处园林,地处凤翔北城的东部,后来其子为向母亲表达孝道,又将园林面积扩至千顷,种竹千亩,引溪水入园,景致极佳。
一百余年后,前来凤翔任职的苏轼,看到了这座园林。
苏轼在本诗歌前的一小段说明以及全诗,如下:
李茂贞园也,今为王氏所有。
朝游北城东,回首见修竹。
下有朱门家,破墙围古屋。
举鞭叩其户,幽响答空谷。
入门所见夥,十步九移目。
异花兼四方,野鸟喧百族。
其西引溪水,活活转墙曲。
东注入深林,林深窗户绿。
水光兼竹净,时有独立鹄。
林中百尺松,岁久苍鳞蹙。
岂惟此地少,意恐关中独。
小桥过南浦,夹道多乔木。
隐如城百雉,挺若舟千斛。
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
尽东为方池,野雁杂家鹜。
红梨惊合抱,映岛孤云馥。
春光水溶漾,雪阵风翻扑。
其北临长溪,波声卷平陆。
北山卧可见,苍翠间硗秃。
我时来周览,问此谁所筑?
云昔李将军,负险乘衰叔。
抽钱算间口,但未榷羹粥。
当时夺民田,失业安敢哭。
谁家美园囿,籍没不容赎。
此亭破千家,郁郁城之麓。
将军竟何事,虮虱生刀蜀。
何尝载美酒,来此驻车毂。
空使后世人,闻名颈犹缩。
我今官正闲,屡至因休沐。
人生营居止,竟为何人卜。
何当办一身,永与清景逐。
(原诗完)
苏轼看到,历经一百余年变迁,这座园林已然更换了主人,当时的新主人是一位姓王的人家。尽管已经“破墙围古屋”,但其景致却依然极佳。奇花异草、野鸟水禽、深林溪水、小桥松竹,美不胜收。
苏轼在诗歌中感叹道,当初李茂贞为了营造这座园林,巧取豪夺,侵吞民田,千百户人家受此波及而破败。最后联想到自身因为身负职事少,清闲休息时才多次到访于此,世上人营造住所,到底是为了什么而选择呢?为何不能坦荡高洁,永远与山林清景为伴呢?
第八首:《秦穆公墓》
苏轼看到的凤翔第八处历史古迹是秦国第九任国君秦穆公之墓。
在凤翔城内的东南隅,有秦国修建的宫殿——橐泉宫,秦穆公墓就位于橐泉宫祈年观下,即凤翔开元寺东南数十步之外。
《秦穆公墓》,原诗如下:
橐泉在城东,墓在城中无百步。
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识公墓。
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
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
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
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
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
(原诗完)
秦穆公是秦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国君,他在位三十九年,招揽人才,增强秦国国力,积极开拓疆土,称霸西戎。
秦穆公在位期间,有许多著名事件,譬如他派人用五张黑色公羊皮,换回了百里奚,百里奚后来担任秦国国相,衷心辅佐秦穆公内修国政,外拓疆土,极大促进了秦国的发展。
秦穆公被后世诟病的一件事,就是他临终前,命令秦国子车氏的三个贤良的公子为自己殉葬,这展现了秦国极其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诗经?黄鸟》就是秦国民间人士对这一残忍制度的控诉写照。
苏轼在诗中,首先说明了秦穆公墓的方位位置,然后品评了秦穆公生前宽恕战败的孟明,死后却命令贤良的三位子车氏公子殉葬,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他得出的结论是,古人重视恩情和道义,甚至为了感恩困苦时的一餐饭,而舍得以死相报。
在苏轼看来,当时的北宋人显然看不到这种风气,因此反而怀疑古人的做法。古人已经看不到了,今天的世人只能徒增伤感。
凤翔八观今何在?
一千年以前,北宋苏轼眼里看到的凤翔八处历史古迹,如今又怎样呢?
限于篇幅,此处仅言简意赅地归纳一下:
1、凤翔石鼓:
早在元代,十只石鼓就不在凤翔了,它们被元朝人搬到了元大都(今北京),明清两朝延续之。近代解放战争末期,蒋介石差一点将石鼓带去了台湾,幸运的是,最终未能成行,石鼓仍旧留在大陆,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2、凤翔诅楚文残碑:
状况不详。
3、凤翔唐代王维吴道子壁画:
整座凤翔开元寺在明代隆庆年间,就推翻重建。因此,唐代王维吴道子壁画,早已不复存在。×
4、凤翔天柱寺王维塑像:
不复存在。×
5、凤翔东湖:
东湖仍在北宋原址附近,现代兴建有饮凤苑湿地公园。√
6、凤翔真兴寺阁
不复存在。×
7、凤翔李氏园:
不复存在。×
李氏园消亡了,但大军阀李茂贞与夫人的陵墓却出现在凤翔西南方向三十公里外的宝鸡市北部,已考古发掘,并兴建了如今的宝鸡市大唐秦王陵博物馆。
8、秦穆公墓:
仍然存在,位于今凤翔博物馆大院内,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愈加证明,这处存在近2600年的所谓“秦穆公墓”,极有可能只是秦国雍城城内靠近城墙的一座高台建筑的夯土而已。
真正的秦穆公墓,或许就混在凤翔城南的秦公陵园四十多座先秦高等级大墓群中,等待着世人的发现。
余论
本文通过阅读北宋文豪苏轼在嘉祐六年(1061年)创作的《凤翔八观并序》,透过26岁的年轻人苏轼的眼睛,重新回顾了一千年前他所看到的周、秦文化发源地——古老凤翔的八处历史古迹。
一千年沧海桑田,这八处古迹/古物,有的仍在原处,有的辗转流落到他乡,剩余的都消亡于历史中,使人生发无限慨叹。
对以上古迹感兴趣的观者,可遵循一千年前苏轼的脚步,重新走一走这座西北小县城的东南西北,访古之余,看看能否有新的发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6:37 , Processed in 0.00852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