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勃:唐朝的天才诗人,终年27岁,躲过杀人抵命,却难躲溺水而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06:15: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王勃:唐朝的天才诗人,终年27岁,躲过杀人抵命,却难躲溺水而亡                                                                    2024-12-14 15:30                                        

发布于:天津市
   
                                    

王勃是唐朝初期著名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
初唐四杰
”,他位列之首,唐高宗看过他的《滕王阁序》之后,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
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诗歌和骈文方面具有极高天赋的诗人,
却在二十七岁的年纪英年早逝,无疑是唐代文坛史上的一大损失

有人曾经说过,若是王勃没有早早地去世,那么唐朝的代表性诗人或许就不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了。
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当中“
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一句,可以推断,他出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家族在绛州龙门(如今的山西万荣)当地也是威名显赫。

王勃的祖父是隋朝时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王通,父亲王福畤是朝廷的一名高官,先后担任太常博士和雍州司功参军,家里拥有很多藏书,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
在《新唐书·王勃传》中记载,王勃在六岁的时候就能作文辞赋,九岁的时候在阅读颜师古给《汉书》作的注释之后,竟然写了《指瑕》,当中指出了颜师古的一堆错误。
同样身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更是对王勃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需要花费一百年才能学到的知识,王勃只需要十几天就能学会。而古人经历千百年才总结出来的智慧和结晶,王勃随口就能说的出来。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王福畤在无意中说了一句“
不懂医术为不孝
”,这句话深深刻印在了王勃的心里。
为此,十二岁的王勃特意来到长安(如今的陕西西安)学习医术,拜当时的名医曹元为师,他只用了十五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学会了《周易》《黄帝内经》和《难经》。
在此期间,王勃除了学习医术以外,还学习了天文历法等学问,后来他写出了一部《大唐千岁历》,被武则天时期和唐玄宗时期沿用。
王勃十五岁那年,时任司刑太常伯(刑部尚书)刘祥道奉旨下乡体察民情,他来到了山西进行考察。
王勃想要获得刘祥道的举荐走向仕途,于是写了一份《上刘右相书》献给刘祥道:
“辟土数千里,无益神封;勒兵十八万,空疲帝卒。惊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读完这篇文章,刘祥道十分惊讶,当即称赞道:“
此(王勃)神童也!

当时,唐高宗下令修建的乾元殿刚好竣工,就让文武百官各写一篇诗文歌功颂德,王勃听说以后,当然也不会错过这次施展自己才华的大好机会。
于是,王勃将写好的《乾元殿颂》通过皇甫常伯之手转交给了唐高宗,文中表达了自己想要进入仕途的意愿。
唐高宗看完《乾元殿颂》之后,得知这是一位十几岁的少年所写,顿时惊叹不已,连连夸赞说:“
奇才,奇才,真乃我大唐奇才!

从此以后,
王勃的名声开始响彻一方。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王勃顺利通过了
幽素科试
(由皇帝下诏,从民间选拔人才的一种非常规考试),被朝廷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属于一种没有实际权力的闲职,官衔为从七品,成为了朝廷当中年纪最小的命官。
王勃当上朝散郎之后,经过幽素科试主考官的推荐,沛王李贤将他召进沛王府,担任王府侍读,主要负责处理一些文书之类的工作。
在沛王府期间,王勃深得十二岁的沛王李贤的器重,而他才仅仅十七岁。
此时的王勃意气风发,对仕途充满了豪情壮志,遗憾的是,这也是他仕途当中的巅峰时刻了,实在令人唏嘘!
在送别即将前往蜀地任职的好友的时候,还专门设宴为他送行,并写了一首赠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气势磅礴,情感跌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句,更是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英王李显邀请沛王李贤斗鸡,王勃跟随沛王李贤一同来到英王府。两人正在斗鸡的时候,为了给沛王李贤助兴,王勃专门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来讨伐英王李显的斗鸡。
不曾想到,
这篇《檄英王鸡》竟然传到了唐高宗的手里,顿时龙颜大怒

其实,唐高宗一直都十分反对几个皇子们玩斗鸡游戏,认为这是一种不学无术的行为,而王勃身为沛王府的侍读,不对他加以劝诫,反而为斗鸡立写檄文。
唐高宗认为,王勃在《檄英王鸡》里面使用“
雌伏而败类者必杀
”“
定当割以牛刀
”等语句,有意虚构和夸大,企图挑拨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之间的关系。

一怒之下,
唐高宗下令罢免王勃的官职,将他逐出长安
,还命令沛王李贤不许再任用他。
尽管朝廷当中的许多官员都十分欣赏王勃的才华,但是王勃得罪的是唐朝的皇帝唐高宗,他们也不敢主动站出来替王勃说情,只能眼睁睁看着朝廷丧失这么一位人才!
王勃凭借自己的才华好不容易得到的官职,就这样毁于一旦,他只好灰溜溜地离开长安,把落脚点选在了巴蜀之地(如今的四川一带)。
成也才华,败也才华
,此时的王勃只有十九岁,也是他人生当中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经历这次打击之后,王勃创作的诗歌由原先的豪情壮志转变为了一丝悲凉。

在蜀地送别仕途失意的同乡好友薛华的时候,王勃写下一首赠别诗《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同样都是赠别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起来,这首《别薛华》的情感流露完全就是另外一种创作风格,诗中充满了无尽的凄凉和伤感。
在蜀地居住的那段日子里,王勃的日子虽然清闲了不少,但是他过得并不快乐,依然想要进入仕途,以实现心中的自身价值。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的秋天,二十二岁的王勃计划返回长安,希望重新参加科选或者得到官员的举荐,从而谋取一官半职。
时任
虢州
司法(如今的河南灵宝)凌季友身为王勃的好友,他听说王勃想要重新参加科选的想法以后,便向王勃提议说:“
虢州的药材丰富,而你又精通医学,何不来虢州当参军呢!

面对凌季友的主动邀请,王勃欣喜万分,当即决定前往虢州。
然而,正是由于王勃的这个决定,
让他遭遇到了人生当中的第二次重大挫折,甚至险些因此丢掉性命!
根据《新唐书·王勃传》当中的记载:
“倚才陵籍,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俱事泄,辄杀之。”
在王勃担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一个名叫曹达的官奴因为犯罪而躲避官府的追捕,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王勃,请求王勃提供帮助。
于是,王勃就把曹达藏匿在了自己的住处。

根据唐朝时期的规定,私自藏匿逃犯者可是重大之罪,一旦消息被传出去,王勃刚刚获得的虢州参军职位必定不保,有可能还要牵连好友凌季友,甚至自己还会面临牢狱之灾。
为了避免走漏风声,
王勃脑子一热,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动手杀死了曹达。
但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王勃杀害曹达的事情还是被传了出去,自古以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他终究要为自己的冲动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很快,王勃被捕入狱,罪当斩首!
就是因为这件事情,不仅王勃身陷牢狱,就连他那担任雍州司功参军的父亲王福畤也受到了牵连,被朝廷贬谪到了南荒之外的
交趾(如今的越南北部红河流域)
,担任交趾县令。

王勃虽然有放荡不羁的一面,但他始终以“儒家礼法”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眼看父亲被贬谪到了南荒之外,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
为此,
王勃专门写了一篇骈文《上百里昌言疏》,以此来表达对于父亲的内疚之情,其中这样写道:
“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此勃所以怀既往而不咎,指将来而骏奔,割万恨於生涯,进一篑於平地者。”
关于王勃藏匿罪犯曹达的事情,后世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他当时是一时糊涂;也有人说,是他的仇人故意为他下套。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唐高宗将年号改为上元,自称天皇,称武则天为天后,
从而实施大赦天下
,坐了一年多牢狱之灾的王勃得以释放出狱,庆幸逃过一死。
王勃出狱以后,在4绛州老家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他接到了“
朝廷恢复他旧职
”的诏书,但他却选择了放弃。

经历之前的两次重大挫折和打击,王勃已经对官场产生了畏惧之心,同时也看透了宦海沉浮,他只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当中。
在这段时间里,王勃静下心来,每天深居简出,续写了祖父王通生前留下来的《续书》,还撰写了《周易发挥》《大唐千岁历》《合论》和许多诗歌作品。
这个时候的王勃,
仿佛瞬间从一个阡陌少年变得成熟稳重了!
在当时那个提倡“
百善孝为先
”的时代,王勃心心相念在交趾担任县令的父亲,
于是决定孤身前往千里之外的交趾探望自己的父亲。
然而,王勃这一去,却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家乡......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的秋天,王勃从洛阳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先后途径淮阴、楚州(如今的江苏淮安),然后再入长江向西行驶。
不久之后的金秋九月,王勃经过洪州(如今的江西南昌),此时恰好赶上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完成滕王阁,准备于重阳节当天在滕王阁里面大宴宾客,邀请的宾客全是文人雅士。
于是,王勃主动登门拜访阎伯屿,阎伯屿早就听说王勃的名气,当即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其实,阎伯屿这次在滕王阁里面宴请宾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大家夸赞自己女婿吴子章(孟学士)的才学,还让吴子章提前写好一篇序文,到时候在宴会上当作即兴所写,拿给大家观看。
就在酒兴正浓之际,阎伯屿提议,给在座的宾客每人发放一份纸笔,请大家为这次滕王阁上的宴会作序。

在座的宾客都知道,
阎伯屿想要借此机会让自己的女婿施展才华
,于是纷纷推辞不写。
可是,初来乍到的王勃哪里会知道阎伯屿的用意,他当即接过纸笔,奋笔疾书了起来。
看到王勃抢了自己女婿的风头,阎伯屿非常气愤,又不好在宾客面前发泄不满情绪,只好站起身来,寻找借口暂时离席。
很快,
王勃就毫不费力地写完了一篇骈文《滕王阁序》,部分内容如下: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过了一会儿,阎伯屿派人去看看王勃写的究竟怎么样,当他看到王勃的全篇文章之后,自知王勃的才华远远高于自己的女婿,不由得连连夸赞道:“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其中,王勃写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句,更是众所皆知,堪称千古佳句。
这年的十一月,王勃经过广州的时候,到访当地的一家宝庄严寺(如今的六榕寺),此时寺内的舍利塔刚刚完成修缮,寺内的主持刚好又是王勃的粉丝。
于是,主持邀请王勃为舍利塔撰写碑记,王勃当即同意,并写下了《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一文,足足写了三千余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篇幅最长的一篇宝塔铭文。
历经一千多年的岁月,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依然保存在广州的六榕寺内。

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的春夏之交,王勃一路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交趾,如愿见到了在这里当县令的父亲王福畤,此时的王福畤过得并不好,生活窘困不堪。
看到王勃满怀愧疚,
王福畤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对他加以鼓励
,让他重拾信心,重新开始。
对于父亲的一番劝解,王勃的内心好受了许多......
与父亲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王勃准备踏上返程之路,此时的南海风急浪高,行至防城海域的时候,他不幸落水,船夫全力将他拉上了船。
然而,
由于王勃不懂水性,导致呛水昏厥,然后过度惊悸而死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由于风浪太大,王勃落水之后直接被海浪冲走,导致溺水身亡,尸体根本没有办法打捞上来。
总之,
王勃的生命也在这场返程当中走向了终结,年仅二十七岁

王勃溺水身亡之后,他创作的骈文《滕王阁序》开始在长安城里四处传诵,就连唐高宗读到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也不禁拍案叫好。
不仅如此,唐高宗还说道:“
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能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

于是,唐高宗一改往日对王勃的成见,向身边的太监问道:“
王勃现在身在何处?朕要召他入宫!

太监吞吞吐吐地回答说:“
陛下,王勃已经落水身亡!

此时的唐高宗似乎为自己当初“将王勃逐出长安”的决定感到后悔,他叹息了一下,自言自语道:“
可惜,可惜,可惜!

随着王勃的英年早逝,唐朝也失去了一位天才诗人,后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也失去了一个唐朝诗坛领袖的强力竞争者!
如今,在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境内,依然留有王勃的墓地,曾经在1972年越南战争期间被美军的飞机炸毁,导致使用汉字刻写的碑文无法辨认。
对于王勃的才华,就连毛主席也都敬佩不已,他曾经对王勃做出这样的评价:
“这个人(王勃)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7-31 17:55 , Processed in 0.00953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