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我书法上有所进步,主要得力于这位恩师 2024-12-25 11:31
发布于:山西省
毛泽东
“在第一师范时孙先生教我的书法要领,特别是行书‘二十八字诀’,我一直铭记在心。即使我书法上有所进步,主要也得力于孙先生的教导。”
——毛泽东
孙俍工 被毛泽东称之为书法老师的有两位人物,一位是怀素,一位是孙俍工。前者是古人法帖,后者却是面对面的老师。孙俍[liáng]工,湖南人,教育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湖南第一师范国文教员,做过毛泽东的书法教师,与毛泽东有过长期亲密的交往。 孙俍工书法 一天,毛泽东来到孙俍工的寓所,向他请教书法。孙俍工的书房四壁挂满了各种书画,面对房门的墙上,一边是他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另一边是他用行书写的两首论书诗:“从来书画本相同,首在精神次在功。悟得梅兰腕下趣,指上自然有清风。”“独能画我胸中开,岂能随人脚后尘。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 毛泽东一边欣赏,一边频频点头,随后,他高兴地问:“原来孙先生习的也是行书?”接着,他向孙先生谈了想学行书的想法。孙俍工当即指出,要想写好行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说:“其实,行书比楷书、隶书都难。你想想,行书笔法那么多,写起来又不能随意停顿,在行笔中要完成诸多笔锋的变化,不容易呀!” 孙俍工书法 毛泽东听后,又问:“这么说来,行书的运笔应当怎么把握呢?”孙俍工顺手提起一只毛笔,一边演示,一边解释说:“不论真行、草行,都要做到行笔而不停,落笔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流水行云,无少间断,才显得有生意而不死板!” “真行、草行之间,其区别在哪里呢?”听毛泽东这么一问,孙俍工便指着自己的一幅书法作品说:“近于真而纵于真者,谓之真行,如拙笔即是。”停了停又说:“润之,像你写的行书都是带草的草行。草行要写得近乎草而敛于草,才是上乘。” 孙俍工书法 毛泽东频频点头说:“孙先生说得对极了。不过,行书变化如此之多,其中有章法可循?” “有呀!”孙俍工说着,在案上铺开一张白纸,提笔在纸上写下28个字: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远近、虚实、顾盼、错落、肥瘦、首尾、偃仰、起伏。他指着这28个字,说:“这就是写好行书的二十八字章法,你拿去好好揣摩吧!”毛泽东恭敬地将其收起,起身告辞。 孙俍工书法 孙先生相送时,又亲切地拉着毛泽东的手说:“依我看,你现在的字是才气有余,功力不足。润之,还是要从练楷书开始。楷如站,行如走,草如跑。你站不稳,又怎能走和跑呢?” 从此以后,毛泽东接受孙俍工的劝告,临起楷书字帖来了。平时做读书笔记,与朋友通信,写的也都是蝇头小楷。 孙俍工书法 1944年,孙俍工寓居重庆,专心从事写作和治学。孙先生未料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敬仰的中共领袖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竟然没有忘记这位师友,还抽暇登门拜访自己。 1945年8月,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一起,来到重庆郊区小龙坎孙先生的寓所。见面时,毛泽东笑盈盈地从包里取出一个纸卷,递与孙先生说:“这是俚词一首,信笔涂鸦,还望先生指教,看这字写得有无长进?在一师时,先生教的书法要领,20多年来一直不敢忘记哩。” 毛泽东《沁园春·雪》 孙俍工双手接过纸卷,急忙打开,只见满纸笔走龙蛇,字字刚柔相济,给人奔放豁朗、婉转明快之感。孙俍工略一端详,不禁忘情地赞道:“好!好!仿古而不泥于古!尽得古人神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非基础厚实者莫能如此。况且您由行而草,竟能卓然自成一格,真不简单!”说着,眯起眼睛,看得如痴如醉。毛泽东所送的作品,就是后来为大家所熟知的《沁园春·雪》。 毛泽东在重庆的日子里,孙俍工抚今追昔,长夜难眠。他把自己几天来激发起来的一腔情怀诉诸笔端,写成长诗《喜毛润之兄过访》,用拿手的真行字抄好,另附上一封约请毛主席吃顿家乡便饭的短信,托人转送毛泽东。第二天,他便接到毛泽东的回信:“俍工兄:惠我诗篇,感且不尽,约吃家乡饭,更领盛情。你的好意,永远记在心里,事冗不克再晤领教,惟有俟之异日。”但三天后,《双十协定》签订,毛泽东匆匆飞返延安,孙先生赶往机场送行,自此天各一方,竟成永诀。 毛泽东致孙俍工先生的回信 孙俍工先生的教诲,改变了毛泽东书法的方向,对其书法艺术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孙先生技艺超群,关键是肯说真话,真正做到了“明师”。毛泽东谦虚好学,刻苦磨练可谓虚心好学。也因此,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毛泽东也师古而不泥古,法前人而寓新意、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大气磅礴、用笔恣肆的“毛体”特色,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