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盘点抗战精妙创新武器:成鬼子大扫荡的梦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8 08:11: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思雨 于 2015-10-8 08:25 编辑

                                                        
                                                                                                                                             
                                                    盘点抗战精妙创新武器:成鬼子大扫荡的梦魇

 

在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创造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击战争,在广阔的敌后战场上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极大地牵制、消耗了敌人实力,让日本侵略者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说起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游击战战术,最有名的当属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广为人知的作战方式。虽然各地的游击战基本都遵循“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16字方针,作战方式大体相同,但各地区采用方法各有不同。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作战手段以外,广大军民还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抗敌妙招,从改良缴获武器到灵活运用动物,以及自制“生化武器”和依托地势等都有许多精妙创新。依据这些创新战法,中国军民在敌后战场坚持战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人民战争的光辉篇章。

  改良武器篇

  一、石头地雷:石头大西瓜 一见敌人就开花

石头地雷上刻有“大西瓜一见敌人就开花”字样。


  1941年9月,驻山东日军集中5万兵力,在第12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的指挥下,企图封锁临沂、沂水、蒙阴三角地带,以多路、多梯队分进合击,形成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铁壁合围”。在武器装备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沂蒙民兵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自制石雷阻击日军,配合八路军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计划,“石头开花”的故事也成为了沂蒙抗战史上一段精彩的传奇。

  当时沂蒙边联县三区红石崮民兵队长高成三接到区里通知,要求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对日军扫荡进行阻击。大伙积极性都很高,打鬼子谁也不愿当缩头乌龟,但队里八十多个民兵,只有不到二十条土枪,剩下的不是大刀就是红缨枪。虽然这次区里给队里分了几颗手榴弹和两颗铁地雷,但在大伙看来,“这些不到一袋烟的功夫就用完了”。

  就在大伙苦思冥想着自制武器的妙招良计时,队里年近五十的老石匠董明修发现身旁的石头蒜臼子和铁地雷长得差不多,“咱这山里最不缺的就是石头,村里人又都会打石,用石头打造地雷壳不是最好的办法吗?”不到一顿饭的功夫,董明修就用铁锤和錾子凿打出一颗像模像样的石头地雷。董明修还意犹未尽地在石头地雷上刻出了一行字:大西瓜一见敌人就开花!

  短短几天之后,一百多个石头地雷就埋在了敌人进山的必经之路上,扫荡沂蒙山区的一支敌军刚踏进这片雷区,石头地雷就接连怒放,炸的鬼子人仰马翻,抱头鼠窜。很快这种石头地雷就在沂蒙山根据地流传推广,它不仅威力惊人,还让日军的地雷探测设备无计可施,成为鬼子"大扫荡"途中的梦魇。 

二、平射迫击炮:改良迫击炮 曲射变平射

八路军发明的平射迫击炮


  敌后战场中,八路军在武器方面远不如日军,特别是缺乏攻坚必备的火炮,别说大口径重型火炮,就连结构简单的迫击炮也是“稀罕物”。八路军装备的迫击炮多为82毫米口径以下的型号,威力有限,加之弹道弯曲,对碉堡一类有顶盖的工事攻击效果不佳。正是看到这一点,日军大量修筑碉堡炮楼,企图把抗日武装困死。面对这一情况,八路军想出种种创新的应对之道,平射迫击炮就此诞生。

  众所周知,迫击炮属于曲射武器,主要对付步兵集群,打单体目标较难。时任太行军区司令员的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指示炮兵主任赵章成研究用迫击炮平射碉堡的战术,司令部还从华北各军分区抽调十名迫击炮干部,组成迫击炮平射研究班,由赵章成亲自挂帅。

  起初,研究班想到用高粱秆套住炮弹,用力助其下滑来击发雷管,经实验确认方法可行,但是赵章成并不满意,认为这种方法在技术上存在安全隐患,实操效果不好。接下来,大家受到日军八九式掷弹筒的启发,又想出用拉火击发的办法,即在炮尾部增加一节尾管,采用拉火击发装置,并将底板倾斜着地,使炮筒与地平线的倾角保持在5度以下,这样一来,迫击炮既能曲射又能平射,具有类似日军九二式步兵炮的功能。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赵章成小组总结出“一炮多用”的办法。成功后,刘伯承当即责成司令部电令各军区部队,将迫击炮分期分批送往兵工厂改装,在战场上大力推广平射迫击炮。

 

三、中国大刀:脱胎于宋代手刀 长城抗战中举国闻名

二十九军大刀

  二十九军所用大刀是用晋东南出产的镔铁打制,刀的形状脱胎于“前锐后斜”的宋代手刀,借鉴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大刀的形制。

  刀术训练是依照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刀法,为了便于缺乏武术功底的青年士兵掌握,武术教头提炼出了最具实战作用的一招“缠头裹脑”。操作要领是:遇敌时,右手单手握刀自然垂于身体右侧,当日军以刺刀突刺时,迅速以刀背在胸前磕开刺刀,顺势将刀从背后绕一周至右上方,而后双手握刀照准对方尽力劈下,力道猛的可以将对方从左肩砍至右胁。此招法将防御与进攻融为一体,不给对方招架之机,为绝杀之技,在战场上屡试不爽。

  日军一直将中国军队的大刀叫做“青龙刀”,这大概是受了《三国演义》中关羽那柄“青龙偃月刀”的影响。一些日军士兵在战场上捡到中国大刀,都拿着照相做纪念,有人还在家信中说要缴获中国的“青龙刀”带回去,可见中国大刀已经蜚声岛国。事实上,此刀没有传说中“青龙偃月刀”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多的花哨装饰。特别是刀柄没有那么长,但又比传统的单刀要长一些,便于双手持握使劈砍有力,这显然是出于实战考虑。

  中国大刀是在长城抗战中举国闻名的。1933年3月,侵占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8万余众,分别向我长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进攻,长城抗战爆发。11日,二十九军一○九旅赵登禹旅长率董升堂、王长海两团夜袭喜峰口外的日军,当时日军正在宿营,未料到中国军队会主动出击,一时被中国军队的大刀砍杀数百人,其中包括一名炮兵大佐。

  中国大刀之威震撼东瀛,当时的日本报纸惊呼:“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60年来未有之侮辱。”此事在当时中国国内的媒体上更是被广泛宣传,深受感染的上海青年音乐家麦新据此写了《大刀进行曲》一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为抗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曲,大刀也渐渐成为抗战精神的象征。 


    动物篇

  一、战马:全军名头最响骑兵团大败300余日军仅用9分钟

纵横驰骋淮北平原的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

  1941年4月,新四军第4师在津浦路西遭国民党军2个师袭击,其中第11旅32团被马家军骑兵第8师围攻,损失惨重:伤亡失踪360余人,被俘200余人,几乎打光,而且抗大4分校的200多名学员也一个不剩。激战中,连师长彭雪枫也被敌逼近到百米之内,所幸他的坐骑“火车头”跑得快,方才脱险。

  近距离战斗中,步兵对骑兵太吃亏了。骑兵疾驰如风,锋利的马刀或劈或刺,控制范围达数十米。步兵呢,腾挪不过三五步,出红缨枪不过四五米,即便是铁塔一般的彪形大汉,与敌骑兵照面,也往往一个回合就被劈倒在地。津浦路西这次惨败,让彭雪枫亲眼看到了骑兵的威力,决定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

  1941年8月1日,第4师终于有了自己的骑兵。骑兵团组建不久,就迎来初战——攻打盘踞在淮西一带的反共急先锋王光夏所部伪军。

  团长兼政委黎同新大喊一声“杀啊”,带头跃马而出。大伙如箭出弦,争先恐后冲向敌军。伪军乃乌合之众,又是第一次看到新四军竟然有骑兵,不由惊慌失措,一边胡乱放枪,一边四散奔逃。眼看骑兵团的首战就要旗开得胜,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骑兵团先头部队与敌接战,后边的兄弟却没跟上来。原来,多数战马未经战阵,一听枪响,惊得四处乱跑。结果,威风凛凛的骑兵团阵形大乱。见此,敌军胆子大起来,又跑回阵地,还高喊抓活的。冲在前面的黎同新见后边的人马跟不上来,好不尴尬,只得掉转马头,边打边撤,花了1个多小时才收拢队伍。

  为了克服骑兵团经验不足、训练不足的问题,彭雪枫找到周纯麟来带骑兵团。

  红军时期,周纯麟曾随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惨败于马家军,对敌军骑兵有着深刻印象。西路军失败后,他化名到新疆盛世才的骑兵部队干了几年,当过骑兵连长,几乎把骑兵的所有科目都学会了,还在比赛中拿过名次。这样的专业人才,正是彭雪枫急需的。

  周纯麟很快发现骑兵团的问题太多了,捡要紧的说至少也有三条。第一,马不行,或者不善奔跑,只能驮载和拉车,或者未经训练和实战,一听枪响就朝树林里乱窜。第二,刀不行,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用的是缴获的日军指挥刀和国民党军骑兵的短马刀,甚至步兵的鬼头刀(又宽又短)也拿来凑数。第三,配套不行,马鞍多是木鞍或驴鞍,有的干脆拿条破棉被绑在马背上,结果走不多远就连人带马摔到地上;马镫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编个柳条代替;马缰同样乱七八糟,有的居然是麻绳,一用劲就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支持周纯麟,彭雪枫在当时根据地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给骑兵团批了3万淮北币购置家当,这相当于全师半年的伙食费!不仅如此,彭雪枫还动员各单位领导把坐骑送到骑兵团,并带头把自己的白马“火车头”送了过去。

  家底厚实了,接下来就是训练。周纯麟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了多项创新。他设计打造出“雪枫刀”,比马家军骑兵使用的马刀还长10厘米,在交战中优势明显。他还特别规定了马刀的制作标准:“一刀劈下去,能把两块叠起来的钢板劈成四半,刀刃没有一点缺损和卷刃才算合格。”他还进行了马上射击的探索,制定出一套骑兵射击操典,使骑兵团不仅能够在马上打步枪,还能在马上打机枪甚至八八式小炮。这样一来,骑兵团战斗力倍增。

  1942年夏,为保卫洪泽湖地区收成,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与日军骑兵部队正面干了一仗。当时,日军驻扎在一个村子里,彭雪枫特别指示:“一定要等敌人出村远点再打,这不仅可以发挥我长马刀的作用,还可以避免误伤群众。”一顿对砍下来,300多名日军被劈倒大半,80多人做了俘虏,其余心寒败退。而骑兵团完成这些事,只用了9分钟。


  二、小鸡“燃烧弹”:又飞又跳 满院烟火

  在抗日战场上,面对装备、素质都堪称世界一流水准的日军,“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如何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辽宁锦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一栋小楼中,年近九旬的锦州军分区原副政委徐振山,回忆起当年参加八路军打鬼子的经历,颇有几分得意:“我们那时用的招数,你绝对想不到!”

  “游击战不算新鲜,我们打仗的妙招讲不完!”1943年,徐振山和八路军战友要打掉李家宅子村的一个敌人据点。

  看到院里堆着玉米秸等柴火垛,院门有几只鸡,大家想出一招,往鸡屁股上倒洋油当“燃烧弹”,点火后扔进院子。这几只鸡又飞又跳、四处乱钻,把房子、柴火都点着了,全院又是烟、又是火,敌人只能投降。 

    二、“臭狗阵”:出奇制胜的“生化武器”

  1943年,日伪军为了打通沭赣公路,切断我苏鲁交通线,分割、缩小抗日民主根据地,派土匪头子张兴中、张汉中、张胜中兄弟3人在沭阳北桑墟筑起了沭赣路上最大的一个据点。此据点易守难攻,四周筑有土圩子,圩外有圩沟,占地约半里路方圆。据点四角有4个了望炮楼,南北有两门通行,日夜有人站岗放哨。据点内共有守敌500多人枪,大部分是“三张”的徒子徒孙。他们经常出来袭扰区、乡政权,逮捕和杀害地方干部群众;抢劫老百姓财产,催捐要粮,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周围数十里内的老百姓,惨遭蹂躏。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苏鲁交通线的畅通无阻,淮海军分区决心拔除这个据点,粉碎敌人的“扫荡”。

  经研究决定,由七团、区中队围攻桑墟据点。八团配合民兵打南北增援之敌。从7月初开始包围了桑墟据点,南面沭城、北面海州之敌多次增援,都被我军英勇击退,使桑墟据点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我方在圩外用柳筐、木箱装土,垒起临时炮楼,比敌人炮楼还高出许多,并用这个制高点,选派些射击手,以冷枪杀伤敌人,使敌人龟缩在据点里,不敢露头,不能自由行动。

  在打法上,先采取强攻。据点西北角有座吊桥,桥面只有一尺多宽,是攻取据点的必经之路。我军首先组织人员强渡壕沟,砍断铁丝网,突击过桥,但由于敌人装备好,火力强,顽固抵抗,加之我方缺少攻坚武器,用的是土手榴弹、土炮弹,花了很大的代价仍攻不下来。接着,又用土坦克(大桌上面放湿被子、泥土)攻,用大椒面子、烟叶子熏,也无济于事。同时又组织人挖地道,想通过地道,炸毁敌人的碉堡。不料又被敌人发觉了。狡猾的敌人从他们炮楼外面挖一道很深的横沟,在横沟里布上哨兵,阻止我方从地道进攻,使这一战术又未获成功。淮海军分区三支队司令覃健、政委章维仁亲自到桑墟,共同研究打法,认为强攻不利,决定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根据时值盛夏的特点,下令各区、乡打狗,大摆臭狗阵。

  经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各区、乡及邻县的广大干部带头打狗,群众跟上。大家说,抗日抗日,人人有责,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狗出狗。打狗献狗运动很快形成热潮。阴平乡按时送来500多条活狗。桑墟乡群众受害尤深,献狗的积极性也特别高,仅14小时内就送狗1000多条;不几天便集狗上万条。我方夜间组织火力掩护,由部队和民兵自卫队把死狗运到敌前沿四周的壕沟内,将敌人的据点团团围住,死狗堆积最高处有一米多。白天,战士们把狗剁成肉块,用绳子扣起狗肉块,甩向敌据点,使敌人的碉堡里,壕沟里,水井里,铁丝网上……都是死狗肉。臭狗阵就这样摆开了。

  7月,正是高温季节,天气炎热,骄阳似火。桑墟据点内外上万条死狗,经烈日曝晒,腐烂发臭,满地爬蛆,蛆爬到敌人的水井中、房屋里、床铺上,甚至伪军做饭、吃饭时,一揭开锅,蛆就掉在锅里。还有不少爬到围墙上,本来是青砖墙,结果被蛆爬成“花白墙”了。伪军没法,在火热的天气里关起了门窗防臭味,用毛巾、手帕捂着嘴,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还在据点里烤起火来,对蛆蝇采取了火攻,仍无济于事。蛆多蚊多苍蝇多,传染疾病,有的中毒而亡,多数人患了痢疾病倒在床上,不能动弹。伪军人人面黄肌瘦,个个没精打采,在死亡线上挣扎。再加上缺医少药,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使敌人陷入了绝境之中。

  于是,8月9日,张兴中等大小喽罗如丧家之犬,逃往沭阳城。日伪苦心经营的桑墟据点,终于拔除。此后,对付日伪军据点的“臭狗阵”也逐步推开了。 

    地形地势篇

  一、水上游击队:芦苇丛中显神威 来去无踪建奇功

雁翎队轻舟飞浆,水上进军。


  驾竹排、顶荷叶、打鬼子、炸敌船,一部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小兵张嘎》,再现了抗日战场上令侵略者闻风丧胆的水上劲旅——雁翎队。

  水上游击战主要是在华中水网地带进行。我华中抗日军民充分利用小木船出没自如的便利,在河湖港汊等复杂水域寻机狠狠打击敌人。他们在白洋淀的每一个港汊间,为敌人撒下了严密的埋伏网,猎枪从芦苇的背后瞄准敌人的汽艇、包运船和粮队,给敌人以出其不意地打击。1939年秋,赵北口据点的20多个敌人乘一只汽船到新安据点,雁翎队在下张庄和下赵庄之间的芦苇塘里设下埋伏,除1名日军逃跑外,其余被全歼,缴获了20多支步枪和1挺轻机枪。人民群众这样歌唱他们:“白洋淀上好武装,日日夜夜保家乡,东边打来西边转,岸上不行蹲水塘;驾着渔船快如梭,鬼子汽船赶不上,急得鬼子团团转,小船又回老地方;瞅准机会打伏击,揍他一个冷不防,鬼子碰上吓破胆,人仰船翻缴了枪。”

  水上游击战,是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坚持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山地伏击战: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八路军在古长城上设机枪阵地。


  早在抗战爆发之初,毛泽东就指出:“今日我军……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才是决定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事实上,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就依托山地打出许多精彩战例。抗战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同样发挥自己的这一特长,把山地变成自己的“主场”,如鱼得水。这其中,山地伏击战作为消灭敌人最有效的方式,留下了最多经典的战例。

  之所以选择山地作为伏击主战场,很大程度上是由敌后抗日武装的特点所决定的。毛泽东在所著的《游击战争》一书中提到:“选择伏击地区,以利于发挥自己最大威力、不利于发挥敌人最大威力为原则。”“因之,选择伏击地区时应注意下列各点:(1)有良好的隐蔽,使游击队容易看见敌人,而敌人不易看见游击队。(2)有良好的地形,使游击队便于出击敌人,而敌人不便于攻击游击队。……”

  众所周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直面临装备较差、数量不足的困难,尤其重武器极为匮乏,若与日军在平原地区拉开架势正面交锋,将处于极大劣势。但另一方面,八路军也继承了工农红军的诸多优良传统,例如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作风顽强、战术灵活。而在山地作战中,有利地形加上出其不意的攻击,能使日军在装备上的优势难以发挥,恰恰符合毛泽东所提出的战术要求。

  1937年发生的黄崖底伏击战就体现了这一特点。黄崖底位于山西昔阳县以东,是典型的河谷地带,谷地两侧悬崖陡峭,非常利于设伏。11月初,日军第136联队1个大队由九龙关向昔阳进犯,八路军第129师判定日军会经过黄崖底,遂以第771团在黄崖底以南风居村设伏,第772团在黄崖底以东巩家庄高地设伏。2日,日军进至伏击区,八路军立即开火,日军抢占高地未果,于是退守黄崖底河谷,其间日军三次想攻上山头,但都被居高临下的八路军打退。此战,八路军毙伤日军300余人,自身伤亡仅30余人。

  而抗战首胜的平型关战斗更是典型的山地伏击战,八路军集中第115师主力,在平型关周围山地设伏,充分发挥地形优势,迅速分割包围日军,最终歼敌1000余人,大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士气,也提升了自身对日作战的信心。

 

    三、因地制宜出奇兵:“挑帘战”、“打冷枪”、“套白狼,打杆子”

  除了依托地势运用灵活战术外,中国军民还常常依托当地建筑结构采取不同战法打击日本侵略者。

  抗战老兵陈学文就曾回忆过三种不同的战法:

  “第一种战法叫‘挑帘战’。”陈学文说,有一次他和10多个战友挤在一间房屋里,当日本鬼子挑门帘进来的那一刻,他和战友们立即冲上去,几把刺刀同时捅向鬼子,然后将毙命的鬼子藏到土坑下,打扫完地上的血迹。等敌人撤离后,他们再秘密转移。

  “第二种战法叫‘打冷枪’,我们用这种方法打死了不少鬼子。”陈学文回忆,秋天的冀中平原,青纱帐起来了,他们躲在青纱帐里,专门打炮楼里鬼子的冷枪。有一天清晨,他和战友们摸到青纱帐里,在离炮楼200米处架好了枪,消灭了几个鬼子。

  “还有一种战法叫‘套白狼,打杆子’。”有一次,陈学文和战友们看到鬼子到了集市,他们立即化好装,带上手榴弹,看到敌人没有戒备,就靠上去,从鬼子的背后用绳子往脖子上一套,背着就走。日本鬼子脖子被绳子勒住后,发不出声音,手和脚在空中乱抓乱踢,几分钟就毙了命。

  陈学文说,在冀中,由于他们创造了很多对付日军的战法,敌人胆战心惊,以致一听说八路军来了,他们就躲在据点里不敢出来。


  结语

  抗日战争尤其是敌后战场创造出来的妙招多不胜数,本文所提的各种抗战妙招不过九牛一毛,更令人叹服的是敌后抗战军民的勇敢与智慧。敌后抗战的种种艰辛,恐怕也是新中国建立后倾尽全力建设工业的动力之一。艰苦卓绝的日子已经远去,而国防建设的劲头却不能松懈——不好战、不忘战、时刻备战,才能避免战争再一次发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5-10-8 08:58:54 |只看该作者
正义战争必胜!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5-10-8 16:38:17 |只看该作者
浪淘沙 发表于 2015-10-8 08:58
正义战争必胜!

谢谢关注!

        不好战、不忘战、时刻备战,才能避免战争再一次发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12:57 , Processed in 0.00946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