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此七律诗全唐第一!全然不顾平仄对仗犯律诗大忌,李白却刻意学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此七律诗全唐第一!全然不顾平仄对仗犯律诗大忌,李白却刻意学习                                                                     2025-01-01 09:45                                        

发布于:天津市
   
       学过古诗的人都深知,律诗在平仄对仗和用韵上有严格的规定。然而,在唐朝这个诗歌鼎盛的时代,却涌现出一首七律,它全然不拘泥于章法,直抒胸臆,连连犯忌,却被后世誉为全唐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尽管它犯忌了,毫不在意,我们读来却感到特别畅快,仿佛一气呵成,艺术上炉火纯青!这首惊世之作,正是崔颢的《黄鹤楼》,让我们一同深入解读这不拘一格的杰作。

首先,让我们欣赏一下这首诗的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平白如话,非常易懂。特别引人瞩目的是,诗中连用三个“黄鹤”,这种重复在律诗中本应避免。七律诗的长度有限,表达内容要丰富,而词语重复是被视为大忌的,但崔颢不拘一格,敢于连续使用同一词汇,显示了其豁达胸襟。而在第四句中,更是出现了在律诗中罕见的“空悠悠”,这种三平调煞尾在整个唐诗中都颇为罕见,崔颢的大胆之举可谓独树一帜。
在平仄上,这前四句直接就是毫不拘泥,尤其是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这样的胆量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对仗上,也是毫不顾及,七律诗颔联的要求是对仗,但在“空悠悠”这一表达上与前面的内容毫无关联。这四句诗可以说犯了七律诗的所有大忌,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我们读起来却毫不觉得拗口,相反感觉通顺自然,仿佛这种“忌讳”都成了一种艺术的奇迹。
这正是崔颢的才情高明之处,他在前四句放纵不羁,毫不讲究,却在后四句果断收敛,读者仿佛被引导着换了口气,进入一片宁静的景象中。崔颢巧妙地通过后四句慢条斯理地描绘了景色,然后在尾联表达了对乡愁的感慨。这种转折使整首诗更具层次和情感的表达,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音律。
从古至今,登上黄鹤楼的文人骚客数不胜数,但许多人一旦读到崔颢的《黄鹤楼》,却望而却步,畏惧不敢作诗,其中便包括大诗人李白。传说李白曾登上黄鹤楼,诗兴勃发,但一看到崔颢的这首诗,却无奈地表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连李白都对这首诗心生敬畏,这足以见得崔颢的《黄鹤楼》在当时的声望之高。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更是肯定地将其评为唐人七言律诗中的第一,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
时光流转,近代文学史上也有一段引人深思的故事。毛泽东创作了《蝶恋花 答李淑一》,然而,台湾大师胡适对这首词的评价却是:“没有一句通的”。这或许源于胡适过于拘泥于平仄格律韵律,而不善于接受文学创作的多元性。毛泽东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沁园春·雪》,已经达到了独具匠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审美的标准应该更注重文以气为主,注重大手笔、大胸襟、大格局,而非过分追求格律。这也是毛泽东文学风格的独特之处,他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刷新了人们对诗歌的审美认知。
最后,回顾崔颢的《黄鹤楼》,我们不禁感慨万分。这首诗不仅挑战了律诗的传统规则,更是在其自由奔放的笔墨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崔颢的胆识和创新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勇于突破的榜样。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创作中的多元性和创新性,也更能体味到文学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5 09:21 , Processed in 0.00743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