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说毛泽东的见识高人一等?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13:03: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什么说毛泽东的见识高人一等?                              

2025-01-08 09:00                                        

发布于:天津市
   
为什么说毛泽东的见识高人一等?

1938年,
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寇的围攻,
建立起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和晋西南4大抗日根据地,
以山西为中心支撑起了华北抗战的局面。
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是,
国民党军队迅速溃败撤退,
中国的抗战形势发生变化,
华北抗战的重担主要落在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身上。
此时,
日军把作战中心向南转移,
华北后方出现了较为空虚的局面。
向来善于抓住机遇的毛泽东立刻调整部署,
作出了“从华北山地进入到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重大决策,
这集中体现了毛泽东高人一等的见识。
但许多人对这个重大决策无法理解也抱有怀疑,
因为大家从红军时代起就是靠山起家、靠山吃饭的,
对于在平原地区搞游击战争,
很多人缺乏经验、信心不足。
毛泽东为什么会作出这个重大决策呢?
一是
包括平原地区在内的备受日本侵略者屠杀和肆虐的沦陷区同胞,
都迫切期待有人能领导他们保卫家园、抗击日本侵略者,
因而八路军从山区走向平原是抗日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是
山区发展游击战争的弊端是资源、人力有限,
而平原地区虽然地形不如山区有优势,
但地域广阔、人口稠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
只要能够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就能够充分发展游击战争并且建立抗日根据地。
但这当时还只是毛泽东对形势发展的一种超前预判,
这种预判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具体实践的检验,
暂时还不能轻举妄动。
等到在1937年至1938年冀中、冀东和山东等地区取得较好的实践经验,
毛泽东根据华北日军主力南下进攻徐州导致华北兵力空虚的新形势,
于1938年4月21日,
以中央名义致电刘伯承、徐向前和邓小平等人,
果断决定向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大量发展游击战争。
第二天,
八路军总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
立即电令129师主力和115师344旅一部迅速从太行山区向冀南、豫北平原及铁路沿线展开,
不久,
又令宋时轮、邓华两个支队组成八路军第4纵队挺进冀东、热南、察东北创建抗日根据地,
就这样,
抗日游击战争在华北平原迅速发展起来了。

与此同时,
向来善于从全局考虑问题的毛泽东根据日军侵占徐州后会进一步夺取武汉的形势,
又对刚组建不久且开始在长江南北一带活跃的新四军作出了新的工作指示。
新四军是由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
叶挺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中央又成立了新四军分会,
项英任书记、陈毅任副书记,
以加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
早在1938年2月,
毛泽东就致电项英、陈毅,
指出新四军应该力争集中在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争,
应以溧阳、溧水等为中心同南京、镇江和丹阳一带的敌人作战,
如此必能建立根据地并扩大新四军的基础。
因为新四军是由原来分散在十多处人数不多的游击队集中改编而成的,
进入这些地区活动的时间也较晚,
敌后地区的情况又很复杂,
以项英为代表的不少干部对落实毛泽东的指示心存畏难情绪。
项英不相信在华中平原地区还能发展敌后游击战争,
毛泽东为此特意于5月初致电项英,
试图耐心说服项英。
紧接着中央在5月中旬作出的《关于新四军行动方针的指示》中,
要求新四军迅速抓住有利时机,
深入敌后发展与组织民众,
在大江以南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
以扩大影响。
毛泽东甚至对新四军的具体行动方向都作了明确的指示,
于是,
新四军各支队经过整训后陆续开赴华中敌后,
粟裕率领的新四军先遣支队早在4月下旬就已经向苏南敌后挺进,
到6、7月间,
陈毅、张鼎丞率战斗力较强的新四军第1、2支队先后进入苏南。
6月中旬,
粟裕率领先遣支队取得第一次伏击日军作战的胜利,
使江南沦陷区人民大受鼓舞。
到年底,
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了,
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的威名远扬。
1938年5月19日,
徐州失守,
形势又发生变化。
下一步,
日军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八路军和新四军又应该相应采取怎样的行动来打击日军?
在这个重要时刻,
作为党内最高军事统帅的毛泽东如果对新形势下的局势判断不准确,
就会丧失稍纵即逝的时机,
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的抗日战争必然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毛泽东可谓压力巨大。

在这种复杂又严峻的形势下,
毛泽东冷静思考、审时度势,
他果断预判日军主力目前进攻的目标是武汉和广州,
转向华北是后面的事情。
由此,
毛泽东的结论是“当前依然是华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有利时机”,
他同意了朱德、彭德怀提出的派李井泉开创大青山根据地以遏制日军向西北进攻的建议,
同时,
毛泽东要求冀中、冀热察等抗日根据地做好坚持长期游击战争的准备,
以应付今后华北局势可能发生的变化。
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又显示出了他高人一等的见识,
后来的形势发展果然如同他预料的一般,
日本果然迅速向武汉发动大举进攻,
日军后方出现空虚,
毛泽东当即指示八路军各部主力在11月下旬迅速向河北、山东的平原地区大规模进军,
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对正面战场上的友军给予了有力的配合和支援。
年底,
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军累计交战1600多次、歼敌近55000人,
八路军发展为156000多人、新四军发展为25000多人,
创建了一大批敌后抗日根据地。
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
都是毛泽东凭着高人一等的见识,
在关键时刻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以及作出的正确决策带来的结果。
在实现战略转变的过程中,
毛泽东、朱德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陆续发表文章,
全面阐述了游击战争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如何在敌后发动和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等重大问题。
毛泽东作为党内的最高军事统帅,
他明显表现出高人一等的见识,
一开始就提出了要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主张,
紧接着根据抗日战争发展的新形势,
他集中全党智慧,
又及时提出了从山地向平原地区大力发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
战争的实践急需正确的理论进行指导,
在这种情况下,
毛泽东早在1938年初就开始研究军事理论问题,
以更好地指导各地正在进行的战争实践。
经过数月的积淀和准备,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
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
他集中全党智慧,
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把全党全军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共产党抗日游击战争理论至此全面形成,
而这也正是毛泽东高人一等的见识结出来的理论硕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2 03:43 , Processed in 0.00782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