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贺龙缺席解放战争,却授予元帅,毛泽东一语中的:他是后方的萧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06:4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贺龙缺席解放战争,却授予元帅,毛泽东一语中的:他是后方的萧何                                                                     2024-12-12 09:30                                        

发布于:天津市
   
                              
1952年,在中南海西花厅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道:"贺老总忠于党、忠于人民,是守卫边区后方的萧何。"这句话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贺龙,这位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解放战争中似乎没有太多"高光"时刻,甚至有人质疑他为何能够跻身开国十大元帅之列。然而,毛泽东为何会如此高度评价贺龙?他在解放战争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为什么说他是"后方的萧何"?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一、从前线统帅到后方军师
说起贺龙,大家都知道他是那个"能文能武"的将军。但你们可能不知道,这位"能文能武"的将军,在解放战争中可是"舍弃"了自己的"武",专门去搞"文"了!
要说贺龙的军旅生涯,那可真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啊!1927年南昌起义时,贺龙就已经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了。当时周恩来找到他,说要搞起义。贺龙二话不说,拍着胸脯就答应了:"我完全听党的话,党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就这样,贺龙成了南昌起义的总指挥。

后来的红军时期,贺龙更是威风八面。他带着红二、红六军团,在湘鄂川黔边区打得敌人抱头鼠窜。1934年,为了给中央红军长征提供支援,贺龙率领不到8000人的队伍,硬是冲击了敌人十几万大军。当时有人担心兵力不足,贺龙却说:"对全局有利的仗,困难再多也要打!"就这么一句话,愣是打出了一片天地,为中央红军的长征提供了有力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贺龙更是大显神威。他指挥的120师,在1945年就收复了几十座县城,给了日本鬼子狠狠一击。周士第还说,抗战期间贺龙指挥120师和晋绥部队,打了1万多次仗呢!这战绩,可真是让人咋舌。
可是,到了解放战争,贺龙却突然"消失"了。怎么回事呢?原来,1947年春天,蒋介石集结了34个旅的兵力,从三个方向进攻延安,情况十分危急。毛泽东一看,这可不行啊,得有人坐镇后方。于是,他想到了贺龙。
当时,毛泽东派人通知贺龙去河西开会。贺龙刚好生了一场大病,但他还是坚持去了。毛泽东一见到贺龙,就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没有一个好的后方,仗是打不下去的。"
贺龙一听,心里就明白了。果然,毛泽东接着说:"陕北战场在军事上、财政上、粮食上都得依靠你们晋绥,所以,中央考虑,由你贺老总来把陕甘宁和晋绥这两个地区领导起来,造成一个统一的后方,你看怎么样?"
贺龙二话不说,立马答应:"一定会把后方的工作做好,一定听从中央的安排。"就这样,贺龙从前线统帅变成了后方军师。

可别以为这是个轻松的差事。当时的晋绥地区,可是穷得叮当响啊!粮食不够,物资短缺,还要支援前线。这可把贺龙给难住了。
但贺龙可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一边亲自兼任西北财经办事处主任,把两个区的银行合并,组成统一的贸易工作;一边组织专门的补给站,保证野战军打到哪里,补给就跟到哪里。
最难的还是粮食问题。中央要求每月供应近2万石粮食,这在当时的晋绥地区简直是天方夜谭。贺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奔波。他向刘伯承和邓小平求援,又亲自走访各个边区政府,组织解放区调运粮食。
有一次,贺龙组织大家把一切能卖的东西都卖掉换钱、换粮,必要时还和老百姓等价兑换。据当时的老前辈回忆,在榆林的战斗中,光临县3个乡就有69万群众参与了捐粮。这充分体现了解放军和老百姓鱼水一家的美好情感,也体现了贺龙在后方工作中的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贺龙不仅要处理后勤问题,还要调解部队内部的矛盾。有一次,他的部队有些人因为不满情绪,在彭德怀的部队闹了别扭。贺龙二话不说,立马赶到彭德怀的部队驻地山西新绛县。他语重心长地对2纵队说:"违反党的城市政策,破坏群众纪律,我们就会脱离群众的。没有群众仗怎么打?客观上就是帮助了敌人嘛!我们要在三五年内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的胜利,不严格执行政策、遵守纪律怎么行?"
贺龙还在2纵队住了一段时间,帮助王震抓部队纪律整顿。王震后来说:"贺老总专门到2纵队来抓执行政策、遵守纪律,对2纵队此后的建设作用很大。"

就这样,贺龙从前线统帅变成了后方军师,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他没有亲自指挥大规模战役,但他的付出和贡献,却让毛泽东赞誉有加,称他为"后方的萧何"。这个评价,可不是轻易能得到的啊!
二、后方建设的艰辛与成就
贺龙接手后方工作后,可不是轻松的差事。当时的晋绥地区,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真是让人头大啊!
首先,最棘手的就是粮食问题。你们可能不知道,当时中央要求每月供应近2万石粮食,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1石粮食大约是300斤,2万石就是600万斤啊!在物资匮乏的晋绥地区,这简直比登天还难。
贺龙可不是轻言放弃的主儿。他一面向刘伯承和邓小平求援,一面亲自走访各个边区政府,组织解放区调运粮食。有一次,他甚至组织大家把能卖的东西都卖掉换钱、换粮,必要时还和老百姓等价兑换。
说到这儿,我得给你们讲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天,贺龙走访到一个偏远的山村。村里的老乡们听说"贺老总"来了,都争相围观。贺龙看到村民们的衣着破旧,就问村长:"你们村里粮食情况怎么样?"村长苦着脸说:"贺老总,我们自己都快吃不饱了,哪还有多余的粮食啊!"

贺龙听了,没有丝毫不悦,反而笑着说:"老乡们,我知道你们日子过得不容易。但是,前线的战士们正在浴血奋战,我们后方也得出一份力啊!这样吧,你们能拿出多少粮食就拿多少,咱们一起为解放事业做贡献!"
贺龙这番话说得村民们热血沸腾。你猜怎么着?第二天一大早,村民们就扛着粮食,排起了长队。有的老乡家里实在拿不出粮食,就把自家的鸡鸭拿来换粮。贺龙看到这一幕,眼眶都湿润了。
这样的事情在晋绥地区不胜枚举。据统计,在榆林的战斗中,光临县3个乡就有69万群众参与了捐粮。这充分体现了解放军和老百姓鱼水一家的美好情感,也体现了贺龙在后方工作中的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除了粮食问题,贺龙还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要知道,打仗可不是件便宜事,没有钱可不行啊!贺龙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妙招。他亲自兼任西北财经办事处主任,把两个区的银行合并,然后组成统一的贸易工作。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首先,统一管理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其次,可以更好地调配资金,保证重点需求;最后,还能通过贸易赚取一些外快,缓解资金压力。
贺龙的这个创新举措,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说这是"巧立名目",有人说这是"不务正业"。但贺龙可不管这些,他只有一个信念:只要对革命事业有利,什么都可以尝试!

结果怎么样呢?这个做法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还为后来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可以说,贺龙的这个决定,为新中国的金融体系建设埋下了一颗种子。
说到创新,贺龙还有一个绝招,那就是建立专门的补给站。你可别小看这个补给站,它可是贺龙的一大发明!
在传统的后勤保障中,物资供应往往是层层转运,效率低下。贺龙一琢磨,这可不行啊!于是,他提出了"野战军打到哪里,补给就跟到哪里"的口号。说干就干,贺龙立即组建了一支机动性强、反应迅速的补给队伍。
这支队伍可不得了,他们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前线部队,随时准备提供支援。有一次,前线部队突然遇到了顽强抵抗,弹药即将耗尽。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贺龙的补给队突然出现了!他们冒着枪林弹雨,给前线送来了急需的弹药。这一下,前线士气大振,很快就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贺龙的这个创举,不仅提高了后勤保障效率,还大大增强了前线部队的战斗力。后来,这种模式被广泛推广,成为了人民解放军后勤保障的一大特色。
当然,后方建设的艰辛远不止于此。贺龙还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协调各方关系,甚至还要亲自参与生产劳动。有一次,为了鼓舞士气,贺龙带头下地劳动,一干就是一整天。晚上回来时,他的手上满是水泡,但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就这样,在贺龙的辛勤努力下,晋绥地区的后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保障了前线的需求,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难怪毛泽东会称赞贺龙是"后方的萧何",这个评价可不是轻易能得到的啊!
三、鲜为人知的贡献
说起贺龙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他是个后勤高手。但是,你们可能不知道,贺龙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贡献呢!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首先,咱们得说说贺龙是怎么统一后方指挥体系的。要知道,当时的晋绥地区可不是一盘散沙,而是由好几个根据地组成的。每个根据地都有自己的指挥系统,这可让贺龙犯了难。
有一天,贺龙召集了各个根据地的负责人开会。会上,他拿出一张地图,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线条说:"同志们,你们看,这些线条就是我们现在的指挥系统。像蜘蛛网一样,互相缠绕,互相牵制。这样下去,我们怎么能打胜仗?"
在场的人都沉默了。贺龙接着说:"我有个想法,咱们何不把这些线条简化一下,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内耗。"

这个提议立即引起了热烈讨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反对的人担心这样会削弱各根据地的自主权。贺龙听了,笑着说:"同志们,咱们的目标是什么?是打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为了这个大目标,咱们何不放下小我,成就大我呢?"
贺龙的这番话,说得在场的人都热血沸腾。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了贺龙的提议。就这样,一个统一的后方指挥体系建立起来了。这个体系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后来新中国的行政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说到这儿,我得给你们讲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次,贺龙去视察一个新建立的指挥中心。刚进门,他就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作战地图。贺龙走近一看,不禁哈哈大笑。原来,这幅地图上用红旗标注的不只是我们的部队,还有敌人的主力部队!
贺龙问负责人:"这是怎么回事?"负责人不好意思地说:"贺老总,这是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敌我态势。"贺龙笑着说:"好啊,这个主意不错。不过,咱们得把敌人的旗子换成黑的。这样一来,咱们的红旗就更鲜艳了!"这个小故事很快在部队里传开了,大家都笑称这是"贺老总的战地美学"。
除了统一指挥体系,贺龙还有一项鲜为人知的贡献,那就是解决部队内部矛盾的智慧。要知道,当时的部队可是五湖四海的人都有,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
有一次,贺龙听说自己的老部下和彭德怀的部队闹了矛盾。他二话不说,立马赶到了彭德怀的部队驻地。到了地方,贺龙没有责骂,也没有训斥,而是和大家坐在一起,拉家常。

他说:"同志们,咱们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打仗的时候,谁还管你是哪个部队的?咱们不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奋斗吗?"接着,贺龙讲起了自己在长征时的经历,讲到艰难时如何互帮互助,讲到胜利时如何共同欢呼。
贺龙的话,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最后,贺龙说:"同志们,咱们是一家人。家里有矛盾很正常,但咱们得像一家人一样解决问题。以后有什么不满,就直接说出来,大家一起商量着解决。"
就这样,贺龙用他的智慧和魄力,化解了部队内部的矛盾。这种方法后来被广泛推广,成为了解决部队内部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贺龙在特殊时期开展的秘密外交活动。这可是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关键时期。为了打破国际封锁,争取更多支持,中共中央决定派贺龙去进行秘密外交活动。贺龙接到任务后,立即着手准备。
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贺龙化装成了一个普通商人。他带着几箱茶叶,假装是去做生意。就这样,贺龙踏上了秘密外交之旅。

在这次旅程中,贺龙先后会见了几位重要的国际友人。他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的实际情况,阐述了中共的政策主张。贺龙的诚恳和坦率,赢得了这些友人的信任和支持。
有一次,贺龙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位外国记者对中共的土地政策提出了质疑。贺龙没有回避,而是详细解释了中共的政策。他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农民有地可种,有饭可吃。这不仅是为了农民,也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贺龙的解释打消了记者的疑虑。这位记者后来写了一篇报道,客观公正地介绍了中国的情况,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理解和支持。
贺龙的这次秘密外交活动,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国际支持,为后来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也充分体现了贺龙不仅是个军事家,还是个出色的外交家。
四、战争之外的建树
说起贺龙,大家可能只知道他是个打仗的好手。但你们可能不知道,这位"能文能武"的将军,在战争之外也有不少建树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贺龙在体育事业、传统文化传承和培养新一代革命接班人方面的贡献。

首先,咱们来说说贺龙对体育事业的独特贡献。你们可能不知道,贺龙可是个十足的体育迷!他常说:"没有健康的身体,怎么建设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被任命为国家体委主任。这个任命可把贺龙乐坏了。他二话不说,立马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
有一次,贺龙去视察一个体育场。他看到场地破旧,设施简陋,就问负责人:"为什么不好好修缮一下?"负责人支支吾吾地说:"贺老总,我们没有经费啊。"
贺龙一听,笑了:"没有经费?那咱们自己动手啊!"说完,他脱下外套,卷起袖子,开始亲自动手修理场地。贺龙的行为感染了所有人,大家纷纷加入进来。就这样,在贺龙的带领下,这个破旧的体育场焕然一新。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成为了全国体育界的一段佳话。从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了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
除了改善硬件设施,贺龙还特别重视传统武术的发展。他常说:"武术是咱们的国粹,可不能丢了!"

有一次,贺龙听说一位老武术家生活困难,立即派人去看望。他还亲自写信,鼓励这位老武术家继续传承武术。贺龙说:"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好方法,还是咱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让它发扬光大!"
在贺龙的推动下,武术被列入了全国运动会的正式项目。他还提出了"简化武术"的概念,让更多人能够学习和掌握武术。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武术的普及,还为武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说到传统文化传承,贺龙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他常说:"革命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有一次,贺龙去视察一个文化馆。他发现馆里的藏书大多是政治理论书籍,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很少。贺龙就问馆长:"为什么没有《论语》、《孟子》这些经典?"
馆长有些尴尬地说:"贺老总,我们觉得这些旧书可能不太适合新时代..."
贺龙听了,笑着说:"老馆长啊,你这就不对了。咱们的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为人民服务吗?"

从那以后,这个文化馆的藏书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了。贺龙的这个做法,为传统文化在新中国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贺龙在培养新一代革命接班人方面的贡献。贺龙常说:"革命事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咱们得把接班人培养好!"
有一次,贺龙去一所军校视察。在操场上,他看到一群年轻学员正在训练。贺龙走过去,和他们攀谈起来。
一个年轻学员问:"贺老总,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成为好的革命接班人?"
贺龙笑着说:"好问题!我给你们三条建议:第一,要学好本领。不管是打仗还是建设,没有本领可不行。第二,要心系人民。咱们干革命,不就是为了人民吗?第三,要有创新精神。世界在变,我们也要与时俱进。"
贺龙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在了这些年轻学员的心里。后来,这"三条建议"成为了军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指导思想。

除了给建议,贺龙还特别注重实践。他经常带着年轻干部下基层,让他们亲身体验群众生活。有一次,他带着一群年轻干部去农村插秧。
一个年轻干部抱怨说:"贺老总,这活儿真累啊!"
贺龙笑着说:"累就对了!只有你们亲自体验了,才能理解农民的辛苦,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就这样,在贺龙的培养下,一批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成长起来,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历史给予的公正评价
说起贺龙,很多人可能会问:他为什么能成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毕竟在解放战争中,他似乎没有指挥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战役啊!但是,历史总是公正的。让我们来看看,历史是如何给贺龙一个公正评价的。

首先,咱们得说说1955年9月27日那个特殊的日子。那天,在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贺龙就是在那天,和其他9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一起,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你们可能不知道,当时授予元帅军衔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要知道,当时评定元帅主要有四个标准:第一,必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者或者参与者;第二,必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个时期的重要参与者;第三,必须是指挥或者参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重要的战役军团作战,并且功勋卓著;第四,在授衔时级别很高。
贺龙可是样样都符合!他不仅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还在长征、抗日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在解放战争中,他主要负责后勤工作,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贡献。
有个有趣的小插曲。授衔仪式结束后,有记者问贺龙:"贺老总,您觉得自己配得上元帅这个称号吗?"贺龙笑着说:"我哪敢说配不配啊!这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只能说,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这份荣誉!"
这番话,充分体现了贺龙的谦逊和对党的忠诚。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到评价,咱们再来看看贺龙的同僚们是怎么评价他的。彭德怀就曾经这样评价贺龙:"你领导的晋绥部队真是好啊,能打仗!"

这话听起来简单,但背后可有大学问。要知道,彭德怀可是个出了名的"严将军",他的赞美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彭德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解放战争中,贺龙领导的晋绥部队虽然主要负责后勤,但在关键时刻,也曾多次参与重要战役,表现出色。
还有一次,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贺龙同志不仅是个好将军,还是个好同志。他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这种品质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的。"
周恩来的这番评价,可以说是一语中的。贺龙的一生,确实体现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在南昌起义时说过的那句"我完全听党的话,党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历史的评价不仅仅来自同僚,更重要的是来自人民。在贺龙去世多年后,很多老百姓仍然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
有个有趣的故事。在湖南省桑植县,有个老农民一直珍藏着一张贺龙的照片。有人问他为什么,老农民说:"贺老总啊,那可是咱们的大恩人!当年要不是他带领红军来到这里,咱们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啊!"
这个故事,生动地体现了贺龙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更是一个为人民谋福利的好干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贺龙的贡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他在后勤工作中的贡献,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位历史学者这样评价贺龙:"在过去,我们可能过于强调前线将领的贡献,而忽视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但事实上,没有贺龙这样的'后方萧何',前线的胜利是难以想象的。他的贡献,应该得到更多的认可。"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给贺龙一个迟来的公正。它不仅肯定了贺龙的贡献,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历史。
还有一位军事专家指出:"贺龙的贡献不仅限于军事领域。他在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建树,为新中国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全方位的贡献,恰恰体现了一个真正的革命家的品质。"
这个评价,更是将贺龙的贡献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告诉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他在某一方面的成就,而应该全面考虑他的贡献。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2:49 , Processed in 0.00873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