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朝假如存在,甲骨文为何只字不提?考古发现:商朝灭的不叫夏朝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4 06:54: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夏朝假如存在,甲骨文为何只字不提?考古发现:商朝灭的不叫夏朝                         

2025-01-11 17:14                                        

发布于:黑龙江省
   

       夏朝的存在一直在中国古代史中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谜题。有人认为它仅仅是传说,而另一些人则相信它是真实的历史时期。更让人困惑的是,商朝所用的甲骨文中居然没有提到“夏”这个名称。
商汤所消灭的,真的就是夏朝吗?

夏朝存在过吗
在上世纪50年代,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被揭示出来。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丰富的青铜器、宫殿遗址和独特的陶器。这些发现与传说中夏王朝的特征极为吻合。
然而,在二里头遗址的所有发掘中并没有出现“夏”字,缺乏文字和国号,使得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对此争论不休。

一种看法认为,二里头遗址代表着夏朝,因为该地区的文化遗存层大致与传说中的时代相符,而且青铜器的技术相当先进。周人及后来的史书记载均将夏视为“第一个王朝”,这些记载并非没有依据。
另一种看法则对这一点提出质疑,认为这里可能只是一处高度发达的部落或者酋邦,距离后来的“朝代”划分还有很大差距。二里头或许与商的祖先有关,而并非夏人的遗存。
夏朝的历史是通过司马迁的《史记》进行整理的,而《史记》则成书于2000多年前,距夏王朝已经过去了超过1000年,因此缺乏直接的实物证据来支持这一段历史。

夏朝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人的回忆和信仰,而缺乏确凿的证据。
至今尚未找到夏朝的文字记录,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夏朝可能并未发展出系统的书写文字。这对一个所谓的“王朝”而言是一个显著的缺陷,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国家,如何能够被称为“朝代”?
甲骨文为何只字不提“夏”
商朝的甲骨文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体系,涵盖了占卜、祭祀、战争、农业、天气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被称为“史前大数据”。然而,这份“大数据”中却没有提及“夏”。
研究人员仔细查阅了现有的甲骨片,发现商朝人似乎确实提及了一个与夏朝相关的词汇——“西邑”。
清华简中有一句重要的话:“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这一表述被认为是商汤所攻打的对象,或许名为“西邑”,而非“夏”。

在甲骨文中,“西邑”似乎更像是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可能指的是商朝西侧的某个敌对部落或区域。商朝的甲骨文注重实际事务,而不像后来的史书那样侧重于历史的叙述。
他们在记录时主要集中于当下的战斗,如果他们认为“夏”已被消灭,称之为“西邑”也就不奇怪了。
商朝的甲骨文中还有一个称谓:“鬼方”,这种称呼可能指的也是夏朝的遗民。

无论是“西邑”还是“鬼方”,这两者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在商朝人的视野中,夏可能已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被征服的敌对部族或地区单位。商汤所发动的讨伐,或许面对的是一群松散的联盟,而非一个强大的国家。
甲骨文之所以不提及夏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商朝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商人更加关注自身的成就,他们所愿意铭记的是自身的崛起历程,而非曾经的敌手。
商朝对前朝的称谓与历史记忆
商朝对其前朝的历史记忆与后代对“夏”的定义存在显著差异。在甲骨文中并未找到“夏”字,取而代之的是“西邑”、“鬼方”或其它较为隐晦的称谓。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商朝对前朝的记忆如此模糊呢?
商朝的成功源于对各个部落的征服,但他们并不愿意将这些分散的敌人统一称之为一个“王朝”,而是选择用地名或方位词,例如“西邑”,来描述这些对手。

这种淡化或许是因为商朝不希望“夏”被抬得过于高升。如果商朝承认夏是一个强大的前朝,那么他们征服的辉煌成就就会受到影响。
商人更倾向于塑造自己为开创者的形象:受命于天、继承上帝的地位。他们需要强调自身的合法性,而非继承的属性。
青铜器的技术传承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在二里头遗址,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大量早期的青铜器,包括酒器和礼器等。这些器物的功能和形状与商朝的青铜器之间存在一定的延续性。

商朝青铜文明的快速发展,或许与二里头文化所积累的技术有很大关系。
礼仪制度和祭祀传统可能起源于夏朝,商朝则对祭祀格外重视,甲骨文中关于占卜和祭祀的记载尤其详尽。
虽然夏朝的具体礼仪制度已无法考证,但二里头遗址的宫殿与宗庙布局展现了早期宗法制度的特征,这可能是商朝宗教祭祀的初步形式。

这种文化传承表明商朝并非完全否认夏的存在,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延续了部分夏文化。然而在意识形态上,商朝更加重视自身的独立性,以天命论为中心,确立了全新的统治理念。
考古发现
对于“夏朝”和“西邑”的探讨并未因甲骨文研究的完成而平息,反而因新的考古发现而再度引发热议。
2015年,在清华大学所藏的竹简中,发现了大量有关夏商交替的文本。这些竹简明确提到“有夏”和“西邑”,并暗示商汤征伐夏王朝的战争确实发生过。
这些文献促使学者们重新分析商朝的甲骨文中提到的“西邑”,并尝试将其与夏朝建立关联。

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末期的都城,二里头文化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国家特征,包括系统化的宫殿区域、青铜器制作工坊以及高等级的贵族墓地。
这些发现使得“夏”不再仅仅是神话,而成为了值得深入研究的考古主题。
在这里,考古学的局限性也得以显现。遗址、青铜器和建筑只能佐证文化的存在,而无法直接证明某个王朝的具体存在。
由于文字记录的缺乏,夏朝始终不能像商朝那样被明确地记录在历史中。
二里头遗址缺乏文字记录,也没有明确提到“夏”这个名称。尽管我们观察到了物质文化的显著发展,但却无法通过文字或文献获得相应的证实。

夏朝的存在不再仅仅局限于传说,但它是否被视为一个“王朝”仍缺乏明确的证据。从考古发现到文献资料,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个不断被重新诠释的历史。
商朝的甲骨文对前朝的记忆具有选择性,而周人则试图通过“夏、商、周”的框架来规范历史的正统观。
周人对“夏”的认可很可能是出于政治考量,周武王在打败纣王后需要一种能够为自己统治提供合法性的历史叙述。
他们着重强调“夏、商、周”三代之间的传承关系,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夏文化”和“商文化”的正统继承者。通过这样的叙述,周朝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地位,还为新的礼仪制度和王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一历史框架在《尚书》《左传》等经典文献中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叙事体系中。
这种叙事使得我们对夏朝的认知变得更加模糊,因为周人所记录的历史是为了迎合自身的政治需求,他们可能故意夸大了夏的存在,甚至将自己的礼制源头追溯到“夏”时代。
那么,夏到底是历史还是神话呢?
如果历史的建立必须依赖于文献和考古的直接联系,那么夏朝的“王朝”地位确实缺少实证。然而,如果历史可以容纳口述传统和文化记忆作为一部分,那么毫无疑问,夏存在于中华文明的基石之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9 05:28 , Processed in 0.00834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