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真的没有那么多规矩——也来说说成语能否入诗 2025-01-13 10:58
发布于:江苏省
近来,南方某大学副教授的一个视频火了,大意是:成语入诗,说明不会写诗。 反复强调:成语不能入诗。而且举例说,类似“柳暗花明” "山雨欲来"“大器晚成”之类的成语,是先有诗,后有的成语……云云 无独有偶,左安先生不久也发了一条视频回应,大意是成语入诗要慎用,尤其初学者非常不建议使用,理由大体如下: 1.言繁意简,破坏了语言的精炼性; 2.很多成语是诞生于古人诗词,古人用了才成了成语,比如“春风得意” ![]()
连着两位大咖说事,老寂觉得得说说自己的观点了。 第一个问题,左安先生犯了一个错误:他把互文和成语画了个约等号。 本质上,这有点偷换概念,凡夫俗子、兴高采烈这几个成语确实是互文,但互文本身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与成语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比如“千里 冰封, 万里 雪飘”“不以物 喜 ,不以己 悲 ”“将军 百战死, 壮士 十年归”“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 不难看出,不用成语,一样会出现互文现象。有人说,你举的例子都是古风,近体诗你怎么不举?别急马上来! “万紫千红总是春”“花径 不曾缘客扫, 蓬门 今始为君开”“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白发征夫泪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事实上,近体诗中关于互文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绝不局限于我想到的这些。 那么按照左安先生简化的逻辑,上述几个例子是不是也要简化?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就可以简化成“古关”,一下子就把王昌龄的七个字简化成了两个字,那可以多表达多少意思啊?只是不知道王昌龄是否会按不住棺材板。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很多都是别人先入诗词,才成了成语。 这句话可以说非常不负责任,甚至说不做任何调查研究,就很贸然地做出了这个结论。 ![]()
别的不说,咱就说春风得意这个成语吧,首先我们能把春风得意简化成春风吗?恐怕不能吧,因为这几个诗句可能会不答应: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总向高楼吹舞袖,秋风还不及春风。 其次,在孟郊之后,也有很多人用了或者化用了春风得意,比如北宋梅尧臣的“得意春风前,还家寒食后”北宋释道潜的“肯学孟生誇得意,一日走遍春风前。”程俱的“公不见锦衣白璧谁家郎,春风得意寻春忙”,李纲的“春风得意后,期子从兹还”,王十朋的“春风得意岂如君”……太了 ![]()
此外还有“柳暗花明”,我们很多人都知道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但其实陆游并非首创,最早来自于王维的“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岑参也写过“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李商隐则有“花明柳暗绕天愁”……不光唐人,宋人在陆游之后用这个词的人也很多:“花明柳暗又东风”“花明柳暗白日静”“花明柳暗沙堤外”…… 其实,柳暗花明本身就是一种互文,不知左安先生怎么看呢? 个人感觉,就是很多近现代人,诗词水平不见得有多高,可是给诗词立规矩,确实特别在行……关键是古人答应吗?一百多代玄孙,凭什么给祖宗立规矩呢? 诗词真的没有那么多规矩,成语入诗,用得好,那就没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