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话柴窑瓷器:绝迹瓷皇,真容几何?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08:21: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5-1-18 08:22 编辑

漫话柴窑瓷器:绝迹瓷皇,真容几何?                                                                              2025-01-13 10:47                                        

发布于:江西省
   
漫话柴窑瓷器:绝迹瓷皇,真容几何?
柴窑瓷器:传说中的 “瓷皇”

在瓷器的璀璨星空中,柴窑瓷器宛如一颗神秘而耀眼的巨星,散发着令人着迷的光芒。提及瓷器,人们熟知宋代 “汝官哥钧定” 五大名窑,然而,在曹昭的《格古要论》里,柴窑却位居首位,有 “柴汝官哥定” 之说,且 “柴窑最贵,世不一见”。它被尊称为 “瓷皇”,可时至今日,其真容却仿若隐匿于重重迷雾之中,让无数人为之探寻,柴窑瓷器究竟是否真实存在?
一、古籍中的柴窑记载

在探寻柴窑瓷器真相的漫漫长路上,古籍宛如一盏盏昏黄的旧灯,虽光芒微弱,却为我们指引着方向。元末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堪称古董鉴定的开山之作,书中 “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 的寥寥数语,让柴窑瓷器初现端倪。它不仅点明柴窑为后周世宗柴荣所创,以皇帝姓氏命名,尽显尊贵,还描述了其天青色的独特外观、滋润细媚的质感、如丝般的细纹以及多足粗黄土的特征,引发无尽遐想。
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记载,后周时,有司官员请示御窑瓷器颜色,周世宗柴荣大笔一挥,写下了中国瓷器史上最诗意的两句话:“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这为柴窑瓷器的颜色来源提供了依据。
明朝的《宣德鼎彝谱》,在记载内库所藏珍宝时,将柴窑排在首位,顺序为 “柴、汝、官、哥、钧、定”,再次确立了柴窑在瓷器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权威性让后世对柴窑的尊崇有增无减。
到了清朝,《清稗类钞》中提及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还有徐应香收藏的柴窑小盂 “色鲜碧,质莹薄,人间罕有”,这些点滴记载,如同拼图碎片,让我们得以拼凑出柴窑瓷器那模糊却诱人的模样,尽管它依旧神秘莫测,却始终勾着人们探索的欲望。
二、柴窑瓷器的特点剖析

(一)独特釉色
“青如天”,宛如为柴窑瓷器披上了梦幻的外衣。它并非单一的色调,而是如雨后初晴的天空,蓝中透白、白里泛绿,温润且富有层次感,恰似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精心调和而成。与汝窑瓷器相比,虽都有天青色的韵味,但汝窑多了几分静谧与深邃,仿若幽蓝夜空;柴窑则更明媚、澄澈,似清晨曙光穿透薄雾。这种独特釉色的烧制,需精准掌控窑内温度、气氛及釉料配方比例,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犹如挑战登天,稍有偏差,便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足见柴窑工匠技艺超凡。
(二)光亮釉面
“明如镜”,赋予了柴窑瓷器灵动的神韵。其釉面平滑细腻,恰似被岁月精心打磨,光线下熠熠生辉,如静谧湖面倒映日月星辰,又似铜镜散发温润光泽,却比铜镜更加清亮。这得益于特殊的釉料配方,使釉层紧密贴合胎体,烧制时均匀受热,矿物质在高温下完美融合,才造就这般光亮效果。抚摸柴窑瓷器,指尖滑过之处,仿若能触碰到历史的光润,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精致。
(三)轻薄质地
“薄如纸”,尽显柴窑瓷器的轻盈之美。它的胎体薄如蝉翼,透光性极佳,置于光源下,光影绰约,似能窥探瓷器内部的微观世界。回首五代时期,造纸技术尚有限,纸张厚重粗糙,柴窑瓷器却能达到如此轻薄境界,令人惊叹。制作时,工匠需精心挑选细腻纯净的瓷土,经反复淘洗、沉淀,去除杂质,拉坯时凭借精湛手法与丰富经验,将胎体厚度控制在毫厘之间,每一道工序都是对技艺极限的挑战,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
(四)特殊声音
“声如磬”,为柴窑瓷器注入了灵魂。磬作为古代石制打击乐器,发声低沉悠扬,余音袅袅。柴窑瓷器轻叩之下,竟能发出类似磬的声响,音色醇厚,仿若来自远古的梵音,在耳畔久久回荡。宋代以前,瓷器胎体多为泥土制成,质地相对疏松,柴窑瓷器却能突破局限,在胎土选择、烧制温度把控上做到极致,让胎体致密坚实,敲击时产生独特共鸣,与其他窑口瓷器区别开来,成为其独有的身份标识。柴窑瓷器鉴赏交流咨询下图 珠山老师。
三、柴窑瓷器的身世之谜

(一)柴荣与柴窑的渊源
柴窑瓷器背后,站着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 后周世宗柴荣。柴荣年轻时以经营瓷器、茶叶为生,穿梭于市井与商途,积累了深厚的瓷器知识与审美底蕴,也为日后柴窑的诞生埋下伏笔。公元 954 年,郭威病逝,柴荣登基称帝,开启了他短暂却辉煌的统治篇章。
在位期间,柴荣展现出非凡的雄才大略,南征北战,败西蜀、征南唐、伐辽国,大有一统天下之势,被尊为 “五代第一名君”。在繁忙政务之余,他对瓷器的热爱丝毫未减,凭借早年积累的经验与独特品味,亲自参与柴窑瓷器的设计与烧制。那句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便是他对瓷器釉色的诗意期许,也成为柴窑瓷器追寻的色彩标杆。在他的推动下,柴窑瓷器承载着艺术追求与皇家威严,以全新姿态登上历史舞台,试图在乱世中开辟一片瓷器美学的新天地。
(二)窑址之争
千年来,柴窑窑址如飘忽的幻影,引得学界与藏家苦苦探寻。郑州说,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王佐增补的《格古要论》中 “柴窑出北地郑州” 一句,郑州靠近后周都城,看似合理。但细细推敲,《史记》里 “北地” 本为郡名,非指方位,郑州历史上从未隶属 “北地”,且周边未发现能烧制高质量瓷器的窑址与标本,此说饱受争议。
耀州说则依据耀州在历史上属北地郡,《耀州志》与诸多碑刻均可佐证。后周时,耀州窑正值鼎盛,瓷器质量登峰造极。学者发现,五代耀州窑部分瓷器品种与柴窑 “黄土足”、天青色釉等特征高度吻合,像以碗居多的一类瓷器,淡青或接近天青色,釉色纯净、开片细碎均匀,玻璃质感强。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也倾向于此观点,为耀州说添力。
越窑说源自江南研究者,他们认为越窑精品秘色瓷的釉色接近柴窑描述。然而,学者李彦君指出,越窑窑址远离后周边界,在交通不便、时局动荡的五代,舍近求远选用越窑烧造御用瓷器,不合常理,毕竟后周境内已有品质上乘的耀州瓷。
景德镇说也有不少支持者,古代文献如文震亨《长物志》记载,柴窑外观与景德镇影青瓷相似;《景德镇陶录》中柴窑瓷 “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的描述,也似为其背书。但《格古要论》里,景德镇青白瓷器与柴窑条目分明,毫无关联,且景德镇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与柴窑传说相去甚远,难以服众。
此外,还有湖田说、河南禹州磨街古窑址说、张公巷窑说等十多种假说,各执一词,却都因证据不足,未能在学界达成共识,柴窑窑址依旧沉睡在历史深处,等待被唤醒的那一天。
四、柴窑瓷器存世疑云

(一)实物难寻的困境
柴窑瓷器传世稀少,仿若夜空中的几颗孤星,难以寻觅。作为御用官窑,柴窑瓷器本就产量有限,仅供皇室享用,流入民间的机会微乎其微。后周世宗柴荣在位仅短短五年半,在这期间,他又花费大量精力南征北战,致力于统一大业,瓷器烧制的时间与精力被大幅压缩。加之朝代更迭如疾风骤雨,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出于种种缘由,或销毁前朝痕迹,或对柴窑瓷器珍视收藏,使得柴窑瓷器在历史长河中的流传戛然而止。岁月悠悠,历经战火纷飞、朝代变迁,能留存至今的柴窑瓷器少之又少,即便偶有现世,也往往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难辨真伪,让后世探寻者望而兴叹。
(二)疑似柴窑瓷器的发现
尽管柴窑瓷器难寻踪迹,但在考古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仍有几缕微光透现。西安吕大临家族墓出土的天青釉瓷器,宛如迷雾中的惊鸿一瞥。这些瓷器釉色独特,迥异于唐宋时期的各类青釉瓷器,既不像越窑秘色瓷的温润,也不同于耀州窑青釉瓷的醇厚,更与后来汝窑青瓷的静谧有所差别,那是一种独有的天青色,蓝中透绿,澄澈空灵,恰似古籍中对柴窑瓷器 “青如天” 的描述。从工艺特征来看,它们借鉴了唐代金银器的造型与錾刻手法,器形规整,花纹精美,银扣金扣装饰华贵,彰显着五代时期的工艺传承与创新,与柴窑所处时代特征高度契合。尽管学界对此尚存争议,未有定论,但它们无疑为柴窑瓷器的探寻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让人们坚信,在历史的某个角落,柴窑瓷器正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刻。
五、柴窑瓷器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柴窑瓷器研究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五代瓷器工艺巅峰的大门。它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乱世中瓷器制作的精湛技艺,从独特釉色配方、超薄胎体制作,到精准温度控制与特殊窑炉设计,柴窑所代表的技术高度,为中国陶瓷工艺发展脉络补上关键一环,成为后世瓷器发展的隐秘源头,众多窑口汲取其精华,不断创新。
对柴窑瓷器的探寻,也为考古学、历史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契机。考古发现与古籍考证结合,有望还原历史真相;材料分析能揭开其工艺配方之谜,为现代陶瓷工艺改良注入灵感。
展望未来,随着考古技术进步、研究深入,柴窑瓷器神秘面纱终将彻底揭开。我们期待更多考古发现,找到确凿窑址与实物证据;期望跨学科团队携手,运用前沿科技,从微观釉质分析到宏观历史还原,全方位解读柴窑瓷器密码;更盼着能将柴窑瓷器蕴含的美学精神与精湛技艺传承创新,让古老柴窑在现代陶瓷艺术中重生,续写 “瓷皇” 传奇,使其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华,成为人类陶瓷文化长河中永恒的璀璨明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14:44 , Processed in 0.00823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