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3年,毛泽东对“打坦克英雄”苏吊蛋笑道:我给你改一下名字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4 07:42: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53年,毛泽东对“打坦克英雄”苏吊蛋笑道:我给你改一下名字吧                                                               2025-02-03 09:00                                        

发布于:天津市
   
                             
1951年国庆节前夕,苏兆丹与其他志愿军的战斗英雄受邀回国参加“群英会”,还受到了毛主席和朱老总的设宴款待。
出席完国庆典礼后,苏兆丹还被提名,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第三次会议。在会上他凭借大胆率真的发言,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

但问完他的名字以后毛主席就笑了,因为他的名字实在不雅,于是主席帮他取了“苏兆丹”这个好听又吉祥的名字。
苏兆丹原来叫什么名字?他在抗美援朝中有何战绩?参加政协会议后,后来他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
毛主席亲自改名
1950年,
党中央以极大的魄力,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而此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苏兆丹曾多次立功,积累起了丰厚的实战经验,因而这次
也在入朝作战的名单之上。

其实苏兆丹原本是步兵,但是出于战略需要,他之前的部队整体被改编为反坦克炮兵。
为了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苏兆丹废寝忘食地学习训练。
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出征前苏兆丹被任命为炮长。正是带着这份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苏兆丹在真正的战斗中成为了英雄。
行军打仗必须令行禁止,所以战斗打响之前指挥所特意交待,没有接到命令不准私自开火。苏兆丹就骑在炮架上,严密监视敌人的动向。
眼瞅着敌军坦克开进视野,并且越来越近,苏兆丹时刻向指挥所报告着距离。可是关键时刻,前线指挥所遭遇突袭,炮兵短时间内不可能接到命令了。

苏兆丹一时间犯了难,他们根本接不到指挥所让开炮的命令,但按照距离来看必须开炮了,否则部队的损失将难以估量。
实在不能再等下去了,苏兆丹直接下令开炮。第一炮就击中了敌军的一辆坦克,紧接着第二炮打过去坦克烧了起来。
当然敌军也不甘示弱,立刻用炸弹进行还击,一枚炮弹刚好打在离苏兆丹这门炮不远的地方。两名战士当场倒地起不来了,苏兆丹也被巨大的气浪掀翻在地。
可是缓过神来,他立刻爬了起来,一个人完成发炮操作。
三炮过后,又毁坏敌军两辆坦克。这一战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前所未有的艰难,很快他们就丢盔弃甲、掉头想跑。

我军一共四门炮,但是一仗下来摧毁敌军五辆坦克,其中还包含一辆指挥车。
事后团首长找到了部队,问是谁下令开火的。
苏兆丹当时不知道战绩,以为是要调查私自开火的事情,但他依然坦然承认了这件事。
然而团首长非但没有批评他,还夸他机动灵活,让他当了排长。
后来的庆功大会上,苏兆丹戴着大红花被授予国际二等功,还成了响当当的“打坦克英雄”。也正因为这样的功勋,他才受邀进京,并且被毛主席接见。
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和朱老总设宴招待了回国的志愿军的战斗英雄们,苏兆丹感觉无比荣耀。

更让他惊喜的是,毛主席亲自提名让他去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第三次会议。
那次会议分组讨论时,一位负责后勤工作的领导建议,可以修改军服样式,去掉领子和兜。这样能军服样式更加简约,布料也能省下不少。
当时国家正面临战争,军费开支不容小觑,从节约的角度提出这样的建议无可厚非。
然而苏兆丹作为前线战士却不这么想,并且立刻举手发言。
这时苏兆丹虽然早已身经百战,但是他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又是战场上养成的直爽性子,根本藏不住话。

于是他坦率地讲了,军装没有领子看着不好,这事关国家形象。而衣兜更是不能去掉,否则东西都没地方放,会很不方便。
说的时候没感觉,但是说完以后他立马感到有些不合适,反思自己是不是太鲁莽了。却没想到非但没人责怪他,毛主席反而笑容满面地夸他说得有道理。
而后毛主席亲切地问了苏兆丹叫什么,苏兆丹立即立正敬礼,回答道:
“报告主席,我叫苏吊蛋。”

毛主席听后也有些忍俊不禁,随后便温和地建议他改个名字,
于是毛主席见苏兆丹没反对,挥笔在纸上写下了
“苏兆丹”
三个字。
周总理接过来看后,也直夸这是个吉祥的好名字。从那以后,苏兆丹才叫了这个名字。
带着这个新名字,苏兆丹也有了新的去处,他被部队派到辽阳速成中学学习。
他自幼家庭贫困,十几岁就开始当兵打仗,在文化方面确实欠缺了不少。然而就在他憧憬着以后时,命运却把他引向了完全不同于前半生的轨道上。

从志得意满到余生蹉跎
1929年,苏兆丹生于太原南郊,他自幼便精力充沛,十分淘气,家里人百年给他取名为“吊蛋”。
而“吊蛋”二字,在当地方言里是顽皮淘气的意思。
他家里虽然贫困,但是那个年代的人民身上都有一股不屈不挠的韧劲,因为只有坚持和日寇抗争才能活下去。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姐夫先一步被党组织吸收为党员,还带动着不过16岁的苏兆丹参军入伍。
苏兆丹当上八路军没多久,就迎来了立功的机会。原来是他们支队得到了一个情报,有日本兵要趁着休假去南郊“扫荡”。

日寇践踏着中国的土地,他们的每次“扫荡”都是烧杀抢掠,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八路军既然提前获知了情报,就绝不会放任不管。
苏兆丹也随着队伍一起,埋伏到了南郊附近的水渠里。等到敌人如期进入预定地点后,战斗立即打响。
一时间喊打喊杀声震天,子弹、手榴弹纷纷飞向包围圈里的敌人,他们根本组织不起有效地还击。
很快这场战斗胜利结束,敌人全都非死即伤,我军缴获了整整二十杆枪。苏兆丹兴奋极了,他终于能真刀真枪地抗日了。

更该高兴的还在后面,在中华民族上下一心地努力下,抗日战争终于在1945年8月取得了胜利。
但是全党全军却不敢有丝毫放松,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野心实在太大,也丝毫不会珍惜人民期盼已久的和平。
苏兆丹就一直留在部队里,1948年他参加了解放太原。
在一次阻击战中,他的腿受到重创,但是还没等治好他就执意要回部队继续打仗。
医生肯定不会同意,所以苏兆丹是瞒着医护回去的,并且被派往冶峪防御战。
这也真是一场艰难的战斗,因为阎锡山派了整个师的力量攻打他所在营的阵地。

一番艰难地攻守交互以后,苏兆丹他们营终于等来了援军,剩下的战士们和增援部队一起全歼敌人,苏兆丹也被授予一等功。
后来苏兆丹又在朝鲜战场经历峥嵘岁月、受邀进京的获得无上荣耀,随后又进入速成中学,弥补知识不足。
然而还没等他学成,学校就被撤销了。本来他应该归队,但是那时他的部队还在朝鲜,根本联系不上。
多番打听都没有结果后,苏兆丹听从组织的安排,转业回乡了。
离开部队后,苏兆丹丝毫没有夸耀自己的功勋,更没有在安排工作时提出任何特殊要求。

因而他被安排到了砖瓦厂当力工,不管日常工作时多么忙乱辛苦,他都没有不满过分毫,一直认认真真地参加着劳动。
由于他向来心直口快,所以得罪了厂里一个“小头目”。那人仗着自己有些话语权,把亲戚安排进来吃空饷。
工人们心知肚明,却只敢私下议论。唯有苏兆丹见不得歪风邪气蔓延,当众提出了意见,却没想到最后被开除的竟是他自己。
于是苏兆丹当起了农民,在生产队他还是任劳任怨,从来不挑剔被安排干什么活。

但夜深人静时,他也会拿出当年与毛主席、朱老总的合照,回忆曾经的战斗生涯。
他不知道的是,这二十多年里原来的部队一直在寻找他的下落。
甘风里战役后,他的名字被编入了这支队伍炮兵战例的首页。
直到1978年,部队的人终于找到了苏兆丹。看着这些穿着军装来找他的同志们,苏兆丹激动得痛哭流涕。
应部队邀请,苏兆丹还做过巡回报告,讲了那些年的峥嵘岁月。
在部队的帮助下,苏兆丹又在工厂有了工作,尽职尽责地直到退休。

其实苏兆丹的后半生算不上顺遂,毕竟一个满身伤痕的英雄回家后,竟然还要靠体力劳动才能维持生计,从世俗上看这绝不是好的归宿。
但并不是只有苏兆丹这样选择,和他一样的老英雄还有太多太多。
他们不争名、不逐利,只想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奉献自己,向我们展示了平凡中的伟大。
退役后他们志向依旧
抗美援朝得胜归来后,很多志愿军都不约而同地回到家乡,因为那时部队以外的广大天地正亟待建设。面对基层的人员缺口,很多复员的战斗英雄到了最基层的工作岗位上去。
何景南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他参加过上甘岭战役,荣立国际二等功和三等功,他的父亲还收到了志愿军司令部发出的贺信。

但从战场归来后,他主动将一切功勋与荣誉封存起来,转业到了东北的一个农场,从此和农垦结下了一生缘分。
按理说东北有沃野千里,但是一直没有被开发利用起来,对国家来说这是一种损失。
所以国家号召开垦北大荒,希望能让东北发展起来。
创业之初往往是最艰难的,对于一到冬天就天寒地冻的东北来讲更是这样。
何景南参加了上甘岭战役,一定克服得了最艰难的环境,但他回忆起在东北工作的时光,依然忘不了冰天雪地里的苦楚。

更可怕的是,半夜时在小茅草屋还能听见狼群的嚎叫。
这些丝毫没有消磨何景南等开垦人员的斗志,他也靠着钢铁般的毅力坚守在了祖国北疆。
后来东北的农垦开荒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何景南又被调到了更需要人才的海南、广东等地。跋涉千里,依然做着农业方面的基层工作。
1987年起,何景南开始全面负责储运部的工作。在职的那些年里,他每天至少要工作十六个小时。
因为仓库实在太大了,东西种类也多,容不得丝毫闪失。为了保证物料的安全,何景南时常会在半夜起床巡逻。

有一年,一场大台风掀翻了储运仓库的屋顶,数百吨化肥直接暴露在了狂风暴雨当中,情况十分紧急。
于是何景南立即组织起人手参加抢险工作,自己也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就算补上了屋顶也寸步不离地守着仓库。
好在这数百吨化肥保住了,何景南却也因为淋雨劳累,得了一场重感冒。
但这种辛苦在何景南眼里不过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是共产党员。
尤其亲历了残酷的朝鲜战场,亲眼看着战友永远倒在了异国他乡,能活下来何景南无疑是幸运的。所以想想牺牲的战友们,何景南就只想尽职尽责地活好每一天。

同样都是抗美援朝后转业的老兵,苏兆丹自然也是这么想。就算他的生活更坎坷一些,也绝不会因为物质上的匮乏就改变自己的初心。
其实被部队找到以后,苏兆丹的生活虽然比以前好过了一些,但是改变并不大
。加上年龄越来越大,早年的伤病也陆续找上门来,折磨着他已经算不上强健的身体。
尤其一到阴天下雨,他更是痛苦难耐。不少人建议苏兆丹去找有关部门,说不定能给些照顾,日子也能好过一些。
可苏兆丹却并不在乎这些,对他来讲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他最遗憾的其实是当年没完成的作战计划。

原来按照他的打算,结束学习回部队后,要带着两个坦克深入敌人内部,打出来一个漂亮的“中心开花”。
只是命运弄人,这一仗没能打成,苏兆丹留下了遗憾。
至于这么多年的蹉跎岁月,苏兆丹反而很看得开。面对记者的登门拜访,他也不提多年辛苦,只是说着保家卫国的岁月。
采访结束后出神地看向远方,似乎还在回忆着当年……
谨以此文,向苏兆丹、何景南等英雄老兵们致敬!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4:08 , Processed in 0.00807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