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废物”式养老盛行,2亿老人“混吃等死”?谁来改变这一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10 09:00: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废物”式养老盛行,2亿老人“混吃等死”?谁来改变这一切                                                                     2025-02-06 08:06                                        

发布于:河南省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街上的老人越来越多,公园里出现了老年广场舞

群体,公车上涌入了大量老人。

这些老年人并不是突然增多的,而是由于现代医学和科技发展,当国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8.5岁,未来还有延长的趋势。

在老年人寿命越来越长的大环境下,如何更有质量地养老变成至关重要的问题。

可我国如今“废物式”养老盛行,有超过2亿老人过着没有品质的养老生活,日常只是“混吃等死”。

那么什么情况才叫“废物式”养老?这种现象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一、“废物式”养老盛行

今年已经75岁的刘大妈跟着孩子一起居住,早年间她在乡下的老房子里生活,这几年老伴去世,没办法只能搬进了城市跟孩子一起住。

在老乡亲的眼里李大妈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可以住进大城市,不用担心吃穿,更不用一把年纪还要去地里操劳。

原本刘大妈也是这么想的,但在城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她改变了想法。

因为孩子平时都要上班,周末还要出去社交,基本没有太多时间留在家里跟她聊天。

周围邻居见面也说不了几句话,再加上刘大妈讲一口方言,在这里基本找不到可以沟通的朋友。

其实她早就想跟孩子提出回农村,可他们听完后表示反对。

如果刘大妈返回农村,村里人会怎么说他们?大家肯定会在背后指责他们不孝。

为此刘大妈只能强迫自己待在城里,在这里她没有朋友没有伴侣,出门也没有可去的地方,每天只能买菜做饭喂饱自己,过得跟“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

跟刘大妈这样情况的人并不在少数,很多老年人吃了一辈子苦,晚年被接到孩子身边。

他们美其名曰“尽孝”,实际上能陪在老人身边的时间没有多少。

而老人为了不给孩子添麻烦,也尽量不提自己的无聊和苦闷,只是一味承受着。

根据数据显示,如今过着跟刘大妈一样生活的老人超过2亿,这些人正在经历所谓的“废物式”养老。

他们有吃有喝,每个月可能还能拿到零花钱。

但他们没有社交、没有朋友,甚至没有亲人的陪伴。

每天在家无所事事,只能无奈地慢慢被社会边缘化。

二、为何出现这种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年轻人的养老观念出现偏差。

在中国人传统里“养儿防老”,很多年轻人为了工作去往大城市,留下老年人在农村里。

可养老是他们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很多人为了不被道德谴责,把老人家接来跟自己一起生活。

这种行为表面上看十分孝顺,可背后隐藏的却是“废物式”养老的本质。

这些年轻人把赡养老人当成一种任务,表面上给予他们充足的物质环境,其实没有平等看待他们。

只觉得养老是一种责任,平时给老人一口饭吃、一件衣穿和一张床睡就可以了。

他们忽略了老年人的精神追求,没有将他们看成是有价值的社会人。

反而像对待工作一样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多余的精神安抚、陪伴、沟通基本不会做。

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废物式”养老,如今有2.8亿老年人在承受这种没有质量的养老生活。

但他们还无法说出口,生怕给孩子造成更多负担。

三、谁来改变?

长期经历“废物式”养老的老年人,在精神上会出现一定问题,比如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厌弃等情绪。

不少老年人的情绪十分敏感,他们本就觉得自己不再工作、不能创造价值。

如果孩子还一味敷衍,不进行有效陪伴,那么久而久之老人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出现抑郁的严重后果。

如果长期和外界隔绝,老年人还会产生消极、抑郁心理。

经常会胡思乱想,晚上也难以入睡。

长期失眠对健康影响很大,头昏脑胀精神不好,继而导致精神负担更重。

即使不愁吃穿,这种孤独的老年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建议大家重视起“废物式”养老问题,尤其是有高龄老人的家庭。

跟老人相处不能带着敷衍和轻视之心,首先养老态度需端正。

只有真正跟老人交流沟通,愿意陪在老人身边,才能真正让老人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暖意。

除此之外,建议大家可以多帮老人找一些事做。

比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多跟其他老年人在一起,熟悉了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

还可以参与爱心帮助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和有助于他人的事情,会让老人产生“被需要感”。

子女也可以帮助老人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十字绣、打乒乓球、打太极等等。

很多活动都可以找到同好,由此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从活动里也可以消磨时间,得到成就感。

比起把老人放在家里,这种让老人追求爱好的方式更有助于他们心情愉悦、锻炼身体。

总结

中国有超过2.5亿70岁老年人,随着科技的发展,长寿老年人会越来越多。

这些老人不能只是因为年纪变大、行动迟缓就被打上“无用”标签,更不能强迫自己去忍耐“废物式”养老。

不少年轻人只顾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完全忘记对老年人进行精神抚慰,只做到了物质上的供给,这是不对的。

老年人即使上了年纪,也不代表他们丢失了精神追求。

大部分老年人情绪敏感,会更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小一辈的年轻人。

如果他们可以常常陪在身边,多认可老年人说的话,能有效缓解老年人的自卑和焦虑。

如果能帮他们找到兴趣爱好和朋友就更好了。

老年人也能重新融入社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圈子,届时才算是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希望年轻人能改变自己的养老观念,对家里的老人进行真正的关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13:27 , Processed in 0.00873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