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宫廷绣唯一传人:耗17年绣出价值千万《观经图》,面世后惊艳世界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17 07:32: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宫廷绣唯一传人:耗17年绣出价值千万《观经图》,面世后惊艳世界                                                                     2025-02-16 13:30                                        

发布于:天津市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心也变得愈发浮躁,年轻人换起工作来仿佛吃饭睡觉那样随意,不知从何时开始,择一事,爱一世,终一生,已经变得那样遥不可及。

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目前是我国宫廷杭绣的唯一传人,其实当年和他一起入门的,还有30多个同学,但都因为受不了这一行的清苦和寂寞,而纷纷离开,如今只剩下他一人,独自坚守在这里,这一守,就是几十年,当年他耗尽17年心血绣出一幅巨作,如今价值千万,震惊世人,今天我们便来说说他的传奇人生。
他叫赵亦军,194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自然哺育出了无数才子佳人,赵亦军也在这美丽的地方健康快乐长大。只可惜一场变故让赵家陷入困境,赵亦军在读完小学后也被迫辍学。

所幸,上天眷顾了这个孩子,1960年,杭州工艺美术学校成立,该校允许半工半读,赵亦军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与家人商讨过后,他便来到了这所学校,并顺利入学,进入刺绣班学习。说实话,赵亦军原本是想学木雕的,以后也好混口饭吃,不过阴差阳错下,他被安排到了刺绣班,也正是因为这段机缘,为赵亦军的传奇人生开启了大门。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何当时学校要大力鼓励学生学习刺绣。

杭州历来就有“丝绸之府”之称,而丝绸业的兴盛,大大促进了刺绣工艺的发展,故而早在汉代时期,杭绣就成为中国著名刺绣,等到宋高宗南渡,迁都杭州后,全国各大绣工云集于此,朝廷又专门在此设立了织造机构,监制宫廷服饰,一时之间,将杭绣的技艺和水平推到新的巅峰,“宫廷绣”也应运而生。
当年《清秘藏》曾这样赞美杭州宫廷绣:
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

由此可见,杭绣水平之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能进出宫廷的绣工,基本是男人,所以“宫廷绣”也被称为“男工绣”,并渐渐形成了“传男不传女”的规矩,这种规矩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等到20世纪20年代,我国刺绣艺人多达数千人,每逢农历九月廿四,他们便会从全国各地赶来杭州,进行交流和切磋,盛况空前。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刺绣行业每况愈下,甚至一度濒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

故而在1955年,杭州政府紧急召集仅存的7位杭绣老艺人,试图让他们广收学生来改变这一境地,这便是为什么当年学校要大力鼓励孩子们学习刺绣的主要原因,而赵亦军非常幸运,负责教他的老师,是著名杭绣老艺人张金发先生。
说实话,刚入门时,赵亦军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委屈,首先作为男生,他刺绣时往往控制不好力度,稍不注意就重了,导致作品棱角过于分明;其次杭绣实在太难、太复杂了,一幅不大的作品,往往就要耗时多年,而且是每天不间断地绣。但这些都不是最难熬的,最难熬的是,你可能绣了10年,甚至20年,仍然籍籍无名。
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和赵亦军一起入门的30多个同学都纷纷选择放弃,去从事其他“更快更能赚钱”的职业,只有赵亦军一人,坚持了下来,而师傅张金发,也倾尽全力培育这个“独苗”。

有心人,天不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成就了如今的赵亦军。当年他耗时17年,打造了一幅高1.84米、宽1.67米,正面包含了532个人物,背面则绣了7221个字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的作品,取名为《观经图》,无论从耗时、门幅、针法等各方面来说,《观经图》均是杭绣史上绝无仅有,数一数二的。当年《观经图》一经出世,便震撼全国,乃至全球,甚至有人开价千万,想要购买。
除此之外,赵亦军还有《唐玄奘西行图》、《普贤菩萨》、《西方三圣》等作品,完美将杭绣艺术与佛教艺术融为一体,很多人都想要购买他的作品。但一般来说,赵亦军的作品是不卖的,因为他想要将它们保存下来,作为杭绣的宝贵资料。

因为赵亦军很清楚,如今杭绣面临的危机,由于以前的老师傅们,都是口耳相传,也没什么文化,所以留下来的资料实在太少,所以除了留下作品外,赵亦军还总结多年经验,写下一本《源自南宋宫廷的杭绣》,希望为后世之人留下研究素材,如此匠人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转眼间,赵亦军先生已经74岁,他的背弯了,眼睛也花了,他将一生都献给了宫廷杭绣,但可惜的是,赵亦军一直没有找到传人,即使有人来拜师,往往坚持不了多久,便因受不了枯燥而离开。

杭州市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为老先生开了一家工作室,并大力宣传宫廷杭绣,希望能找到传承人。后来,一位名叫何雨涵的小姑娘找上门来,成为老先生的徒弟,时至今日,她仍然在坚持。
择一事,爱一世,终一生。惟愿工匠精神,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永远流传下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5-2-17 07:36: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5-2-17 07:37 编辑

宫廷杭绣最后的传人赵亦军:一根线能劈64份,17年只绣一幅作品                                                                    2025-02-16 13:30                                        

发布于:天津市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之一,早在千年前便已享誉世界。出了最为出名的四大名绣外,起源于汉朝的杭绣也是刺绣中的瑰宝。早在南宋时期,杭绣曾在皇室中盛极一时。
作为杭州“男工绣”第一传人的赵亦军,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杭绣。杭绣工艺繁复,对绣工的要求极高,赵亦军在刺绣时,一根线能劈64份,17年的时间里只创作出了一幅作品。然而,随着杭绣的衰落,赵亦军成了杭绣的最后一位传人。
少年时期与刺绣有了不解之缘
1946年,赵亦军生于杭州。因为自小便热爱文艺,他在14岁时考入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在填报志愿时,一共有刺绣、石雕、竹雕、木雕四个班。出于对木雕的浓厚兴趣,赵亦军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上填了木雕。

到填写第二志愿时,赵亦军思来想去,觉得刺绣最合适,便填了刺绣。他不知道的是,当时学校出了规定,只要选择了刺绣的,全部分到刺绣班。最初,没能去到喜欢的木雕班,赵亦军的心中也有些失落,但既然来到了刺绣班,失落过后,他决定沉下心来好好学习。
原本要与刺绣擦肩而过的赵亦军就这样来到了刺绣班,开始学起了刺绣。在刺绣班中的赵亦军学习的是杭绣,杭绣以绣法多变、工艺繁复出名。
南宋时期,杭绣的金银彩绣还被皇家垄断,皇室所穿服饰上的花纹多为杭绣,而当时的绣工多为男子,因此杭绣中也有了“传男不传女”的规矩。

成为名师子弟,技艺日渐精湛
被分入刺绣班的赵亦军是幸运的,他的老师是被称为“神针”的杭绣大师张金发。张金发对待作品和学生都十分严格,若是学生的作品绣的不好,不管学生绣了多久,他都会用剪刀把作品剪掉。
老师的严格,是压力也是动力。正是有了张金发老师的指导,赵亦军的刺绣才有了不断进升的空间。在刺绣班的那几年,赵亦军跟着老师学习了完整的宫廷杭绣,老师出于对他的欣赏,与他一同绣制了作品《释迦摩尼》。
宫廷杭绣对于绣工的绣法要求极高,线绣、盘金绣等加起来有几十种绣法。光是熟练掌握这些复杂的绣法,赵亦军就花了近10年的时间。

绣制一幅作品,需要经过画稿、配色、上绷、描稿、劈丝、彩绣等多个复杂的工艺流程。多年的练习,让赵亦军的技艺日渐精湛,在劈丝时,一根线他可以劈64份,由此也可看出其技艺之高超。
17年如一日,心血倾注针线之上
在1997年时,赵亦军生了一场大病,在医院住了13个月。因为身体极度虚弱,他甚至不能再拿起绣针。尽管如此,他的心中惦念的还是如何创作出更精妙的杭绣作品。
赵亦军所擅长的宫廷绣,有着画笔清晰,风格金碧辉煌的特点。在不断的学习中,他认为可以将宫廷杭绣与佛教联系起来。在医院时,他便仔细阅读佛教书籍,研究佛教文化,出院后便开始构思作图,希望能够绣出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17年后,一幅《观经图》震惊了世界。这幅《观经图》高1.84米、宽1.67米,正面包含了532个人物,背面则绣了7221个字。该作品不论是从内容还是针法,都是杭绣作品中独一无二的佳作,而这幅《观经图》,正是赵亦军花了17年心血所作。
不仅如此,赵亦军还创作了《西方三圣》、《大日如来》等艺术绣品,他将佛教与杭绣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风格体系。在《观经图》震惊世界后,有不少人找到赵亦军,希望能买下他的作品,或是请他参与商业合作。
面对这些请求,赵亦军都一一回绝。在他看来,金钱和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中的那片宁静,才能绣出无愧自己的作品。

衰落边缘坚守,终成最后传人
在公益广告《致匠心》中曾有这样一句台词:“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定的。”几十年的光阴匆匆而过,赵亦军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以时间和经验来磨砺自己的作品,用心血和汗水培育绝美的艺术珍品。
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如今已经古稀之年的赵亦军门下没有任何弟子。刺绣本就是需要耐心与细心的手艺活,宫廷杭绣的工艺更加繁琐,对绣工的要求更高。曾经刺绣班的同学,大多都选择了转业,只有赵亦军一人还在默默坚持。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甘愿坐冷板凳,花5-10年的时间来磨炼自己的绣工。

因此,赵亦军的门下一直没有收到合适的弟子,他曾想过打破宫廷杭绣中“传男不传女”的束缚,将手艺传给女儿,但他的女儿认为宫廷杭绣工序过于繁琐,最终选择学习了设计。
随着杭绣的传承人越来越少,这门技艺也逐渐走向衰落。如今,杭绣的传承人,只剩了赵亦军一人。
寒来暑往,光阴飞逝。多少年的时光就在针线交错中匆匆流逝,赵亦军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成为了满头华发的老人。每当提起传承人,他总会发出一声沉沉的叹息。
为了能够让后人了解杭绣,赵亦军将自己所有的作品都留了下来,准备作为个人收藏,供以后的绣工们借鉴欣赏。要知道,赵亦军的每幅作品,都价格不菲,但为了自己热爱的刺绣事业,赵亦军将金钱名利都视为身外之物。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埋首工作,不知不觉中深耕于内心,陶冶人格,磨练心性,提升灵魂。”赵亦军的一生,只专注于刺绣,慢,精,细便是他不断打磨技艺的秘诀。
作为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的匠人,赵亦军在岁月往复中,用针线绣出了一片锦绣年华,呵护着一颗珍贵的匠心。正是因为有了像赵亦军这样的匠人,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才有了更多流芳百世的珍宝。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5:39 , Processed in 0.00797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