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6-6-9
- 最后登录
- 2025-8-5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61707
- 精华
- 0
- 帖子
- 19349
  
|
敌人为何选择叶项下手,而放过陈粟,蒋氏:陈粟如鱼,稍纵即逝 2025-02-25 09:30 发布于:天津市
引言:
敌人为何选择叶项下手,而放过陈粟,蒋氏:陈粟如鱼,稍纵即逝
![]() 这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给抗战统一战线带来了巨大创伤。叶挺被无理扣押,项英英勇殉难,新四军几乎被肃清。然而,在这惨烈一役中,陈毅和粟裕竟然被敌人有意放过。蒋介石为何如此做?他是出于什么原因,才会选择性地打击叶挺、项英,而放过陈毅、粟裕这对"生死之交"呢?蒋介石当时的决策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与考量?这个谜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陈粟之交:一段不解情谊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失利后,陈毅和粟裕在部队士气涣散的情况下坚持革命,开启了二人的革命生涯。1928年4月,他们随着朱德等领导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 1934年7月,粟裕被任命为抗日先遣队第7军团参谋长。同年10月,陈毅在红军长征时被留守中央苏区。二人就此分开三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陈毅担任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粟裕担任第2支队副司令。一年后,两支队合编为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兼参谋长,正式开启陈粟搭档。
陈毅善于统战,粟裕主管作战。陈毅将全权交给粟裕,并称赞其为"诸葛亮"。陈毅信任有加,给予粟裕极大自主权,粟裕也不负所托,频频取得胜利。1938年,陈毅将得力干将调拨给粟裕江南主战场,粟裕随即在韦岗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赢得当地民心。
随后,陈粟二人并肩作战,携手打拼。他们在军事指挥上相辅相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立了亲密的革命同志关系,也被新四军将士们誉为"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无论是在部署军略还是战场指挥,陈毅都完全信任和支持粟裕。如此生死之交般的同袍情谊,可谓是历史罕见。
![]() 二、战火纷飞中的智勇过人
1940年7月,陈毅和粟裕率领新四军进驻苏北,企图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但此地处于国民党控制区,韩德勤一直对新四军虎视眈眈。为了削弱新四军实力,韩德勤调动大军直接进攻,并封锁粮道,试图经济封锁的方式困死新四军。
面对敌人三万大军的重兵压境,陈毅和粟裕深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失去黄桥,新四军将丧失立足之地;但若能取胜,将为新四军在苏北立足奠定基础。二人深思熟虑后,粟裕提出"独立歼灭韩顽主力"的英勇决策。
![]() 作战方略精妙绝伦,充分展现了粟裕智勇双全的将帅风范。他将主力分为内外两路,伏兵于黄桥镇外设伏击圈,用第三纵队死守黄桥镇内,以固守根据地;当敌人自满冲锋时,内外夹击,给予重创。这一战术手法精巧绝伦,堪称孙子兵法的杰出运用。
战役一开始,我军就打了个措手不及。一场突如其来的夜袭,歼灭了敌军先头部队。随后数日,双方遭遇激战。在陈毅的统帅指挥下,粟裕于内外线反复出击,使敌我力量渐趋均衡。到最后时刻,我军以逸待劳的姿态,给予敌人最后致命一击。经过这场艰苦卓绝的会战,韩德勤的顽军几乎被全军覆没。
这场黄桥战役的胜利,不仅为新四军立足苏北奠定了基础,更吓住了一直对新四军虎视眈眈的蒋介石。蒋氏原本打算借日军之手消灭共产党,却见新四军如此英勇善战,顿时忧心忡忡。此后,蒋氏对待陈粟二人也多有忌惮。
![]() 半年后,新四军又发起了曹甸战役,再次大获全胜。这两场战役奠定了新四军在苏北的地位,也令蒋氏惊骇不已。原本轻视的新四军,竟有如此智勇双全的指挥人才,蒋氏由此倍加忌惮陈毅和粟裕这对"生死之交"。
三、皖南事变波及叶项,陈粟逃过一劫
1941年1月,日军发动了遂平战役,试图破坏华中抗日根据地。时任新四军前委书记的叶挺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英勇应战。在随后的战斗中,叶挺率领新四军施展精湛的游击战术,多次击溃日军。此役不仅挫败了日军的进攻,更增强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 然而,叶挺的英勇表现却引起了蒋介石的忌惮。蒋氏一直梦想消灭共产党,对新四军的抗日斗争虎视眈眈。此时见叶挺战功彪炽,实力日渐强大,担心其将来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于是开始密谋对付新四军。
1941年11月,蒋氏借皖南事变之由,命令军队对新四军展开军事"围剿"。在这次事变中,蒋氏的矛头直指叶挺和项英。叶挺负伤被俘,遭到非人待遇,最终英勇殉难。项英则在转移途中被国民党军队袭击,壮烈牺牲。新四军遭到了重创。
但令人诧异的是,在这惨烈一役中,陈毅和粟裕这对"生死之交"却被蒋氏有意放过。当时,陈粟已率领主力新四军主力在淮北活动。若蒋氏真想一举歼灭新四军,完全可以出动大军将其包围,但蒋氏却没有这样做。
![]() 这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后世众多史家对此提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蒋氏此时正忙于抗日,不愿分散太多兵力对付陈粟。也有人说,是因为陈粟曾经救过蒋介石一命,蒋氏因而心存感激。但更多人认为,蒋氏当时是出于对陈粟的顾忌才有意放过,留作他日的后手。
无论如何,在这场腥风血雨中,陈毅和粟裕逃过了一劫,为后来新四军的重建奠定了基础。皖南事变给抗日统一战线带来了沉重打击,但同时也让蒋氏看到了陈粟难以小觑的实力,为后来的暗中较量埋下了伏笔。
四、惧怕陈粟蓄意放过
![]() 皖南事变后,蒋介石本可乘胜追击,一举歼灭陈毅和粟裕率领的新四军主力,从而彻底解决共产党在淮北的威胁。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有意将陈粟放过,留作后手。究其原因,源于蒋介石对陈粟实力的顾忌。
早在黄桥战役和曹甸战役中,蒋介石就见识到了陈粟二人英勇善战、用兵精湛的一面。新四军凭借超凡的谋略和顽强意志,一度在苏北地区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战绩。在皖南事变前夕,蒋介石更是密切关注着陈粟的行踪。
当时,陈毅和粟裕正率领新四军主力在淮北地区活动。若蒋介石一意孤行,全力击溃陈粟,虽然可一举歼灭新四军主力,但那样一来,新四军余部在全国各地必将四处燃起熊熊战火。届时,蒋氏将陷入内忧外患的被动境地,反而可能使自己的统治权受到更大威胁。
![]() 此外,陈粟尽管表面上效忠国民党,但暗地里却一直支持共产党,蒋氏对此十分忌惮。如果将二人彻底斩草除根,很可能会激起全国各地共产党余部的强烈反弹,从而进一步加剧内战风险,影响抗日大局。
因此,在战略角度考虑,蒋介石最终决定对陈毅和粟裕这对"生死之交"手下留情,暂时放过,并将矛头直指叶挺、项英。这一举措一方面消弭了共产党在淮北的威胁,另一方面也为日后对付陈粟预留了余地。
事实上,在皖南事变之后,陈粟虽然暂时避过了蒋氏的军事打击,但仍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为了重新夺回主动权,陈粟决定在境内外同时重整旗鼓,努力恢复新四军的实力。
![]() 总的来看,蒋介石对陈粟这对军事指挥人才的态度,折射出其在战略决策上的权衡取舍。一方面,他惧怕陈粟的强大实力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保留这股力量作为摆布棋子的后手。这种狡诈城下之围的行为,或许正是蒋介石步步为营、图谋权位的体现。
五、难兄难弟暗中角力
皖南事变后,陈毅和粟裕虽然暂时逃过了蒋介石的军事打击,但却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外有敌人重兵压境,内有资源匮乏、军心动荡的窘迫。为了重整旗鼒,陈粟决定在境内外同时行动,努力恢复新四军的实力。
![]() 在境外,陈毅着手借助中共中央和八路军的支援,同时与东北抗联保持联系,争取获得人力和物资方面的资源。在境内,粟裕则奔波于豫皖苏区周边,广泛发动群众,极力扩充新四军的队伍。
在这一过程中,蒋介石并未坐视不理。他密切关注着陈粟的一举一动,暗中策动国民党军队对新四军展开多次袭扰,意图消耗其力量。与此同时,蒋氏又暗中向陈毅和粟裕拋出了绥靖的橄榄枝,表示愿意接纳他们入伙,只要放弃共产主义。
面对蒋氏的这一"围魏救赵"之计,陈毅和粟裕明确表示拒绝。二人誓死不从,坚持革命道路,认为唯有坚持共产主义才是解放人民群众的正道。蒋氏见状,也不得不公开将陈粟视为"共匪",同时暗中密谋加大打击力度。
![]() 在双方这场旷日持久的暗中角力中,陈毅和粟裕的确付出了沉重代价。新四军虽然在外部得到了中共中央和八路军的大力支援,但仍难敌国民党军队在装备和兵力上的优势。历经一番浴血奋战,新四军终于渐趋复苏,但人员损失惨重,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
然而,越是在绝境之中,陈毅和粟裕就越发显现出共产党人的顽强意志。尽管身陷重围、步步为营,他们仍然坚持革命信念,并为新四军今后的壮大奠定了基础。正如蒋介石所忧虑的那样,陈粟这对"生死之交"的确是共产党中难能可贵的指挥人才,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过人的智勇,使得新四军最终得以东山再起,为抗日作出了重大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