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奇文《修养》119字 2025-02-28 00:00
发布于:山东省
云间逸语 刘叉的《修养》一诗,以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意象,揭示了修行的真谛和人生的智慧。诗中强调了内修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修行应该在于认识自我、涵养心性,而不是外求于物或迷信于仪式。同时,诗中也警示了世人不要过于执着于虚幻的追求,以免损耗心神、迷失自我。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内修的智慧。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我们应该学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真正的自我和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宁静,不被外物所迷惑和左右。 修养 刘叉〔唐〕 损神终日谈虚空,不必归命于胎中。 我神不西亦不东, 烟收云散何濛濛。 尝令体如微微风,绵绵不断道自冲。 世人逢一不逢一,一回存想一回出。 只知一切望一切, 不觉一日损一日。 劝君修真复识真,世上道人多忤人, 披图醮录益乱神。 此法那能坚此身,心田自有灵地珍。 惜哉自有不自亲,明真汩没随埃尘。 ![]()
【壹】 损神终日谈虚空,不必归命于胎中。 释义:整日耗费心神于空泛的讨论,实则无需将生命的奥秘归结于胎生的起源。 古人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的智慧深藏于心,过度的空谈只会损耗心神。如《庄子》所言:‘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生命的奥秘远超想象,不必执着于胎生的表象,而应探寻更深层次的真理。 【贰】 我神不西亦不东,烟收云散何濛濛。 释义:我的精神不为外界所动,东西南北皆无法扰乱我的心境,云烟消散后,内心一片清明。 如《大学》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不为外界所扰,方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万物皆在变化之中,唯有内心保持清明,方能应对万变。 【叁】 尝令体如微微风,绵绵不断道自冲。 释义:曾尝试让身体轻盈如风,修行之道如同微风般绵绵不绝,自然流淌。 如《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修行之道亦应如水般柔和而坚韧,不因外界变化而中断,真正的自由在于内心的自在与超脱。 【肆】 世人逢一不逢一,一回存想一回出。 释义:世人在面对机遇时,往往不能把握,每次想要抓住却又错失良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稍纵即逝,关键在于能否洞察并把握。如《易经》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洞察阴阳之变,方能把握时机。 【伍】 只知一切望一切,不觉一日损一日。 释义:只知道一味地期望与追求,却不知不觉中日复一日地损耗着自己的精力。 《道德经》有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过度的期望与追求,往往导致内心疲惫与失衡。‘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面对无法掌控的事物,应学会接受与放下。 【陆】 劝君修真复识真, 世上道人多忤人,披图醮录益乱神。 释义:我劝你修真养性,重新认识真正的自我。世上的道人往往因过于执着而与人产生冲突,披阅图籍、参加仪式等活动反而可能使心神更加混乱。 古人云:‘大道至简。’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觉醒与成长,而非外在形式与仪式。真正的圣人内心超脱世俗之外。因此,应注重内心修炼,而非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过度的执着与迷信只会使心神更加混乱。 【柒】 此法那能坚此身,心田自有灵地珍。 释义:这种方法哪能坚固我们的身心呢?其实,我们内心的田地中自有珍贵的灵性与智慧。 《内经》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是真正的力量源泉。‘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保持内心的纯真与善良,方能发掘内心深处的宝藏。 【捌】 惜哉自有不自亲,明真汩没随埃尘。 释义:可惜啊,我们往往不珍惜自己内心的宝藏,反而让真正的智慧与灵性被世俗的尘埃所淹没。 古人云:‘明珠暗投,美玉蒙尘。’我们内心的智慧与灵性若不被珍视与发掘,便如同明珠美玉被埋没于尘土之中。 因此,应时刻保持谦逊与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与挖掘内在的潜能与价值。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不断追求内心的成长与觉醒,方能避免明珠暗投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