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德银:晚年捡废品为生,跳进洪水捞一布包,才曝光特等功臣身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8 10:47: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李德银:晚年捡废品为生,跳进洪水捞一布包,才曝光特等功臣身份                                                                  2025-03-08 09:30                                        发布于:天津市
   
        1963年8月初,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悄然到来,它沿着太行山脉一路向东,直冲河北。肆虐的洪水裹挟着砖瓦,枯枝在平坦的河北平原上奔流,所经之处尽是山洪淫雨,民房倾倒,哀鸿遍野。雨还在不断地下着,像助纣为虐一样,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愿。
面对洪水和暴雨的双重侵袭,河北省石家庄赞皇县孤山村的村民们都在紧急收拾行囊,跟随组织安排向地势更高处避难。有一位中年人却与这群村民格格不入,他面色涨红,神色慌张,像是在寻找些什么。只见他在水边站定,像是下了很大决心一样,纵身一跃,跳入湍急的洪水中,扎了个猛子,消失在浑浊的洪水下不见了踪影。
村民和抢险救灾的工作人员见状先是惊异不解而后是慌张,他们在岸上大声呼喊着他的名字,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在他们都以为这个人会被无情的洪水吞噬生命,就当他们都放弃搜救的时候。他怀中抱着一个破旧的布包,浑身湿漉漉地从岸边爬了上来。面对工作人员和村长的责骂,他毫不在乎,手上却不断摩挲着怀中的布包,小心拧干布包内的积水。45年后,这位男子终于将这个神秘的布包打开了,里面竟然都是功勋章,其中还特等功臣的勋章,而后立即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人员主动登门拜访。

这个能让中年人奋不顾身地跳入湍急的洪水中去寻找的布包,究竟装有什么东西?这个神秘的男子又是什么身份,能在耄耋之年引得政府部门的争相探望?接下来,就让我为您介绍一下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李德银的传奇人生。
李德银于1925年5月生于河北省赞皇县孤山村,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让赞皇县很快沦陷。为了反抗日军的侵略,赞皇县县委领导自发组建抗战小分队,每到夜里便集合开展会议,商讨应对措施,制定作战计划。而与会场所则选在了李德银的家中。

年幼的李德银虽不谙世事,但出于好奇,时常偷听抗战小组会议的内容。在这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抗战小组成员的长期影响下,李德银逐渐对战争和日军侵略者有了清醒的认知。长辈们屡屡在愤慨中讲起的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更是在年幼的李德银的心头烙印上了深深的印记。年仅十二岁的他,就立志要参军报国,亲手将这些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组织经过多方考虑,批准了他提出的申请,同意其加入八路军队伍,并委任李德银担任一分区司令部通讯员一职。众所周知,情报员是一场战役中,眼睛一般的存在。只有在通讯员的通讯联络下,我方才能更加确切地了解我方和敌方的情况,进而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将这样一份极其重要又极其险恶的职位交付给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足以见得组织对李德银的器重和信任。李德银的主要任务是逃过日军的层层封锁,往返于高邑县和赞皇县两县的党组织基地之间,传递重要的军事情报。
为了避免被日军的侦察兵发觉异常,李德银把情报用针线缝在裤腿中,乔装打扮为乞丐形象,穿着破旧的衣服,脸上故意抹上煤和泥土,借着乞讨的名义在高邑县和赞皇县之间游走。因他的有勇有谋,机敏无畏,没过多久便在军队内名声大噪,年纪稍长后便被组织特批到赞皇县黄北坪乡八路军太行一分区总部进行交流学习。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前夕,李德银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自愿报名参加九纵组织突击队,并担任队长一职。突击队六十多名成员在李德银的一声施号令下,全如猛虎下山一般,向敌军飞扑过去。

敌军的装备精良,武器先进,面对来势汹汹的坦克,突击队员们情急之下,索性在自己身上捆绑好炸药,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炸药的一部分,用“人体炸弹”这一慷慨悲壮的行径来换取革命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役打得惨烈,打扫战场时,九纵组织突击队的六十多名成员在战役结束后仅存十余名。但淮海战役的指挥官,国民党的最高将领,黄维,还迟迟没有露面。李德银决定率领队员继续在地堡附近耐心埋伏等候。
直到黄昏,在地堡中缓缓走出三个人,李德银率领队员迅速冲上去,通过飞扑和压倒,快速控制住这三人。此三人中,那个身穿黄色呢子大衣,手提公文包,脚踩黑色军靴的人,正是黄维。旅长崔建功特地将黄维的签字章送交李德银作为战役纪念品,李德银也因此被组织授予特等功,受到了军队首长刘伯承、陈毅等人的亲自接见。
1949年,李德银被组织召回,受命参与渡江战役,李德银再次主动请缨,愿再次作为突击队队长冲刺在第一线。组织鉴于李德银同志在淮海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便再次同意了李德银的请求并对他寄予厚望。
依照原计划,组织安排李德银所在的突击队作为登岸的先驱部队,在晚上十二点钟准时渡江。但不慎走露了风声,国军发现了我军的意图并对我军的船只开始了猛烈的炮火攻击,我军的战略装备远不如国军先进,难以对国军做出实质性的反击,战况很快便处于下风。

危急时刻,李德银立即决定放弃原定计划,命令全体人员放弃原定渡口,全部顺着长江水流向下漂移,寻找新的突破口。国民党军因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的接连受挫,偏安于南方一隅苟延残喘,国民党的士兵对抗战早已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因而,李德银没费多少功夫便在下游找到了另一个更为合适的突破口。
在晚上十二点钟准时渡江。但不慎走露了风声,国军发现了我军的意图并对我军的船只开始了猛烈的炮火攻击,我军的战略装备远不如国军先进,难以对国军做出实质性的反击,战况很快便处于下风。

李德银到达对岸后马上按照原定计划放信号弹,信号弹在漆黑的夜空中划过,给一整片地区都带来了光明。在长江对岸的驻扎等候部队看到来自前方部队给予的信号后,西起湖口,东到靖江的百万雄师立刻发起冲锋,雄赳赳气昂昂的横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武装防线,占领并解放了国民党政府的驻扎地,南京。
1951年,在邢台进行军事培训,准备跟随部队前往朝鲜参与抗美援朝的李德银,突然接到一封来自家乡的加急信件。李德银读后便热泪盈眶,原来信中提到,李德银的奶奶突发疾病去世,而李德银的父亲也身患重病,恐怕命不久矣。
李德银自十二岁参军起便投身军旅,也因此没能见到自小便疼爱自己的奶奶最后一面。国家蒙受外来侵略者践踏的大仇已报,风雨中飘摇的小家已经凋零不堪,面对两难的抉择,李德银向组织提出回家尽孝的申请,上级立即批准了这位英雄的请求。
李德银离开了生活了十三年的军队,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再次回到了自己曾经的起点,石家庄赞皇县孤山村。他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特地隐姓埋名,对自己生前的荣誉只字不提,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脑子,从零开始,扎根农村。
李德银在孤山村踏实定居,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还娶了一个妻子,为自己诞下了两个女儿。但命运给李德银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李德银的二女儿不幸患上了脑血栓,李德银努力工作,四处筹集钱财为自己的孩子治病,可最终,自己的二女儿还是不幸去世了。

在看着自己的大女儿嫁出去后,李德银的身体再也扛不住了,他长期的过度劳作、积劳成疾,年轻时参军所受的枪火伤,更是让李德银每到阴天下雨便疼痛难耐。晚年无收入来源,他就捡废品为生,长期清贫的生活,更是让李德银没有办法支付去医院检查的费用。
迫不得已下,李德银拿出了自己珍藏了45年的包裹,由女婿搀扶着走进了赞皇县的相关部门。他当着工作人员的面打开了自己手中那个破旧不堪的包裹,迟疑了许久才缓缓开口,介绍起了自己辉煌的过往。看着眼前一堆金灿灿的勋章,工作人员呆愣在原地,原来这位老人竟然是一位特等功臣,听完李德银铿锵有力的叙述后,工作人员突然缓过神来,便立即打电话将此事上报给上级机关。
上级机关专门组建了调查小组,对李德银的事迹进行了走访问询,政府高层更是亲自为李德银联系医院,为其免费检查治疗,并在他病愈后多次登门拜访。
“您的生活条件这么艰苦,那您为什么不早点找到我们寻求帮助呢?”,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听着李德银的讲述不由得发出感慨,李德银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哽咽起来,冷静片刻之后,他沙哑着嗓子回答道“当年跟随我一起出生入死的突击队队友们,只剩我一人苟活于世,比起他们,我有什么资格向国家提条件呢?”说完便向部门领导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李德银虽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却在功成名就时转身离去,隐姓埋名四十五年,只因一句怕为国家添麻烦。现已处耄耋之年,年岁的增长让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那颗一心为国的赤子之心,却从未在记忆中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忘。
在以李德银为代表的抗战老兵精神的引导下,我们出现了“排雷英雄”杜富国,出现了“中国之眼”的缔造者南仁东,出现了成千上万个在疫情期间自愿请缨前往武汉的医生们和志愿者们。像“感动中国”节目中所说的:“这些抗战老兵的勇气、奉献和担当,早已经变成一个民族基因,在我们血脉当中流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6:59 , Processed in 0.0082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