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位老人,花千两黄金买国宝,晚年无偿捐出100亿,一生事迹感人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11 08:04: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位老人,花千两黄金买国宝,晚年无偿捐出100亿,一生事迹感人                                                                     2025-02-18 15:30                                        发布于:天津市
   
        一位为国捐献国宝的老人,一位值得敬仰的爱国英雄。
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年少时有侠骨慷慨之气。张先生尤其喜爱古玩字画,为了收集这些宝物,他不惜倾家荡产,不惜以命相搏,上演了一段段传奇与佳话。

张伯驹
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其庶务师长郭世武将袁世凯珍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三希堂法帖》私自出卖。郭世武开价10万大洋,当时1万大洋的购买力为一栋北京四合院的价格。日本有意购买,积极向郭世武求购。
为防止国宝流失海外,张伯驹四处奔走筹款、变卖家中古董,凑集了6万大洋将两幅国宝买下。同年,张伯驹用6万大洋买下了诗仙李白唯一存世的手迹《上阳台帖》,这个真迹是李白亲手所写,展现了诗仙李白高超的书法技艺,是稀世罕有的国宝。

张伯驹夫人潘素
1930年,张伯驹收集到杜牧传世宝物《张好好诗》书法手迹一幅,这幅杜牧存世的唯一作品花去了黄金100两。《张好好诗》是杜牧的传世作品,无价国宝。
1938年初,张伯驹又用110两黄金购得宋代名臣范仲淹的手书《道服赞》真迹。这是范仲淹存世不多的珍品,最先从清廷大内流出,辗转百余年才出现在民间。张伯驹毫不犹豫,又花了3万大洋将此手迹买下。

李白《上阳台帖》
1941年,张伯驹购得陆机的《平复帖》。为抢夺这一国宝,张伯驹被人绑架长达8个月。张伯驹宁死也不肯交出宝物,最后他将《平复帖》缝在衣服中逃过一劫,但被绑匪敲去40万元。
1946年初,张伯驹在听说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被古董商人马霁川所得,并且准备将其卖给日本人时。他立刻亲自赶往马霁川处,用200两黄金买下了这幅1000多年前的绝世宝物。为了购买这幅《游春图》,张伯驹将祖上传下来的李莲英豪宅卖掉,又卖掉了妻子潘素的贵重首饰。

陆机《平复帖》
除此之外,张伯驹还收藏了黄庭坚、宋徽宗、唐伯虎、董其昌的真迹多幅,张伯驹收藏国宝30年,花去了黄金近千两,大洋数百万元,古董字画无数。他收藏的这些宝物全是绝世珍宝,每一件都价值连城,令人惊叹。张伯驹也因此也被称之为
“中国第一收藏家”

1956年,张伯驹将包括李白《上阳台帖》、陆机《平复帖》、杜牧《张好好诗》等33件一级甲等国宝捐给了故宫博物院。1956年7月,国家为张伯驹送去奖状一张,以示嘉奖。

张伯驹捐出的房子
张伯驹30多年倾尽家产收藏国宝,为何最终又无偿献出?晚年的张伯驹道出了其中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却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我从30岁到60岁收藏文物,目的很明确,那就是
予余收藏,不必终于吾身,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张伯驹千金买宝又无偿捐献,他的理由是如此简单,就是为了避免宝物流入外国人手中,让中华国宝永远留在中国,让子孙后代能够看到老祖宗留下的宝物。

张伯驹最后一张照片
张伯驹所捐的国宝,大多都是传世孤品,很多都是一级文物、无价之宝。若论当今的市场价值,远远超过100亿。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他花千两黄金买国宝,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宝。张伯驹无偿献宝留后人的壮举,着实令人敬佩折服。从保护国宝、传承文化的角度而言,张伯驹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参考文献:
《中国第一收藏家张伯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4:57 , Processed in 0.00722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