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妙笔生花,灵动人间——吴茀之的花鸟世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4 07:32: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岚影 于 2025-4-14 05:39 编辑

妙笔生花,灵动人间——吴茀之的花鸟世界                                                                                2025-04-02 09:03                                        发布于:山西省
   

吴弗之(1900一1977),初名士绥,改名谿,号吴谿子。浙江浦江县人。幼承家学,肆力于诗文书画,其画初学蒋南沙、恽南田,进入上海美专、醉心于吴昌硕的大写意,画风为之大变。后复斟酌古今,取法多方,乃卓然自成一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在中国画坛享有盛誉。历任上海美专、国立艺专教授、解放后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兼中国画系主任。

吴茀之《岁朝清供》

吴茀之为现代浙派中国画的首领人物之一,且擅长意笔花鸟画。他与潘天寿同出于吴昌硕之门,而均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自辟蹊径,自成面目。这在昌硕老人的弟子中是十分突出而难得的。据刘海粟先生回忆,昌硕老人对于吴茀之不为师门所囿的勇敢创新精神和成就表示欣然赞许。

吴茀之《花鸟》

他的创新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扎根于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他曾说:“写生者,写其生气。”别人画花鸟追求形似,他却主张“见形而忘形”。比如他笔下的兰花,叶片似随风摇曳,花瓣如含笑低语,看似随意挥洒,实则每一笔都藏着对植物生长规律的透彻理解。这种“似与不似”的境界,让他的画作既有传统文人的雅致,又带着现代艺术的灵动。

吴茀之《花鸟》


吴茀之《玉兰花》

吴茀之的笔墨堪称一绝。他用笔如音乐家指挥交响乐,时而刚劲如金石篆刻,时而轻柔似春风拂柳。一支狼毫在他手中既能勾勒出苍劲老枝的沧桑,也能描绘出嫩叶初绽的娇柔。他尤其擅长用墨色营造意境:浓墨如夜雨打芭蕉,沉稳厚重;淡墨若晨雾笼荷塘,朦胧含蓄。这种“浓墨提神,淡墨取韵”的技巧,让画面既有视觉冲击力,又耐人寻味。

吴茀之《秋色图》

初观吴茀之的花鸟画作品,只觉得画中墨彩纷扬,满纸生香。再看时,却被其画作中蓬勃的生命力深深震撼。可以说吴茀之的花鸟画,是传统国学与创新思维碰撞出的艺术火花,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

吴茀之《花鸟》


吴茀之《花鸟》

吴茀之画的花鸟画,绝非刻板的描摹,而是融入了独特的艺术理解与深厚情感。花朵或娇艳盛放,或含苞待放,花瓣以灵动的笔触勾勒,色彩浓淡相宜,似能嗅到馥郁花香;鸟儿姿态各异,有的振翅欲飞,有的栖息枝头,眼神灵动,羽毛的质感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啼鸣。

吴茀之《荷塘雅韵》

吴茀之的艺术观里藏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他主张“画贵有古意”,但这里的“古”并非模仿古人,而是“不落时习,无烟火气”。这种思想在他晚年作品中尤为明显:秋菊不画金甲满城的热闹,而取篱边野菊的淡泊;牡丹不描富贵逼人的艳丽,而绘晨露未晞的清新。这种返璞归真的审美,正是他历经岁月沉淀后的精神写照。

吴茀之《风高寿永》

他常告诫后辈:“艺术上不要过早定型,即使有点成果,也切不可当作包袱背起来。”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让他的艺术始终充满活力。八十高龄时仍坚持写生,在西湖边观察柳浪闻莺,在孤山上记录梅影横斜。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让他的花鸟画永远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阳光的温度。

吴茀之《花鸟》

吴茀之与潘天寿谊在师友之间,相契终生,情逾昆仲,传为画坛佳话。但是彼此的艺术个性和创作风貌又很不相同,潘并不强吴就己,吴也不因敬重潘而与之同化。两人各本性情,各出手眼,和而不同,相互辉映。大略而言,潘天寿的画谨严冷峻,沉潜于理性的内涵;吴茀之的画潇洒流畅,洋溢着感性的意趣。如果说潘天寿像一位“大智若愚”的哲学家,则吴茀之就像一位放浪形骸之外的诗人。

吴茀之《春江游鸭》

作为现代浙派的开创者,吴茀之最了不起的贡献在于让古老的花鸟画焕发新颜。他打破传统题材的局限,将寻常百姓家的蔬果野卉请入画中。一丛青菜、几颗红柿,在他笔下既保留着文人画的雅致,又透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艺术表达,让中国画走出书斋,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

吴茀之《花鸟》

新颖的绘画语言,一方面源于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体验。另一方面也出于对传统的继承和变革。吴茀之具有深厚的国画传统素养,技巧全面而娴熟。但他从不泥古自封,而拘定“笔墨当随时代”的宗旨,以求新变。他早年学过工笔画和西画,在用笔和用色方面便有意识地进行某种融合和借鉴,以取得焕然一新的审美效果。又好以书法和金石意味融入笔法,故其用笔老辣遒劲,“写”之“刻”之,力透纸背;虽一点之微,亦落纸有声。其用色之妙、尤为人称道,论者谓能继承吴昌硕丰富中求和谐的传统,而更见饱满、强烈,显得艳而不俗。他又以黄宾虹山水之积墨法施于花鸟画之用色,创造了积色法,各种颜色层层叠加,却显得不脏不腻,既丰富又明快,确非具大手段者不辨。他尝谓“以黑的感觉用色,则色沉着,以色的感觉用墨.则墨多变化”其用墨用色,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色墨交相辉映,谱写出大自然绚丽多彩的美妙乐章。

吴茀之《晚翠》

他的教学理念同样超前。在美院授课时,他不让学生死临古画,而是带着他们到山野间捕捉生机。有学生回忆:“吴先生教我们画荷,必先去西湖观真荷百态,他说‘胸中有生气,笔下自生风’。”这种“师法自然”的创作观,为传统花鸟画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气息。

吴茀之《金鱼图》

吴茀之的作画心法是首先求全局气势的贯通,立其大体,则虽有一二疏失,亦不足为病,只要善于细心收拾,反可医病成妍。他认为笔笔合理合法,看似纯无瑕疵,却不一定是动人心目的佳作。他向往解衣般礴、元气淋漓的境界。认为作画固然要惨淡经营,成竹在胸,但亦不可忽视随机应变,临见妙裁。“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经意处却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论者谓吴茀之善于“遇失救失”,而不见其失,甚或变失为得,别饶奇趣。这与潘天寿的“设险破险”,同为一绝。

吴茀之《金黛英雄》

回望吴茀之的艺术人生,仿佛在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写意长卷。从早年锐意求新的探索,到晚年返璞归真的沉淀;从工笔重彩的严谨,到泼墨写意的洒脱,他用七十余载光阴证明:真正的艺术革新,从来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时代开出新花。

吴茀之《新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4-14 05:37:23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19:43 , Processed in 0.00824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