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赵孟頫这件书法,被清代皇家作为启蒙必学,堪称学习笔法的捷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7 05:54: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赵孟頫这件书法,被清代皇家作为启蒙必学,堪称学习笔法的捷径!                                                                                2025-04-01 17:16                                        发布于:北京市
   

   书法史上,水平在赵孟頫之上或者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人有好几位,比如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不过,这几位的字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太“友好”,一来是因为笔法太过丰富,变化多端;二来则是由于个性极强,初学者把握起来不容易,很容易囫囵吞枣。

综合而言,赵孟頫的字就成了书法入门的“捷径”和“敲门砖”。综合起来也是两个原因造就的。首先,赵孟頫的字取法于晋唐两宋诸家,得其精髓,笔笔有来源,字字见法度。其次,赵孟頫在吸取古人的同时,精简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实用性更强,上手更简单,出成果也更快。

通过赵孟頫的字打基础,练得差不多了再去学前人的字,会更好理解,事半功倍。所以,清代宫廷就将赵孟頫的法帖作为启蒙。据记载,康雍乾等帝王小时候都学过赵孟頫的《汉番君庙碑》。
在北京故宫珍藏着乾隆13岁时练字的草稿,临摹的正是这部《汉番君庙碑》,上面还有老师张廷玉的批注:“用墨太浓,字未端正”。赵孟頫的正楷书比较有名的是《胆巴碑》《三门记》,这两件非常宏大,书艺精到。

而《汉番君庙碑》知道的人却不多,它在工整细致上丝毫不输这两件,甚至有“文、书、刻三绝”美誉。此碑写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赵孟頫66岁时,笔力纯熟、“人书俱老”,是他生平最后一件正楷作品。
这一年饶州路总管王都中主持重修的汉番君庙立碑,于是请来翰林学士元明善撰文,并由中书舍人高昉篆额,赵孟頫写碑:“翰林侍读学士通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元明善撰。翰林学士丞旨荣禄大夫国史赵孟頫书。资德大夫中书右丞高眆篆额。延祐六年已未三月三日郡人荣禄封饶国公吴克已建。”

全碑共计400余字,可惜原碑已毁,所幸有拓本传世。此作用笔浑厚古雅,刚柔并济。凌空取势,切笔入纸,落笔后笔尖按压、衄挫,行笔中锋为主,笔画挺拔饱满,提按分明,起、收、转折处理稳妥运笔酣畅稳健,用笔方圆兼备。
《汉番君庙碑》结体宽博缜密,以横取势,布白疏朗但不疏离,俯仰多姿。楷中带有行书笔意,更显自然灵巧。全碑风貌清秀恬静,虚实结合,既有阳刚之美,又不失柔婉韵致,可谓大成之作了。以它作为启蒙,能学到精谨细腻的楷法,非常适合打基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2 06:56 , Processed in 0.0073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