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势所趋!机器人养老时代降临,还用担心无后代在养老院受罪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11 06:36: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势所趋!机器人养老时代降临,还用担心无后代在养老院受罪吗?                                                                      2025-04-09 23:40                                        发布于:广东省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崛起,到了今天我们不由会注意到一个既现实又充满科幻感的话题:当我们的养老院被机器人占领,没有子女的老人会不会过得比有孩子的更舒坦?

这可不是天方夜谭,2023年北京海淀区已经有七百多户老人用上了政府发放的养老机器人,而在上海的一些社区里甚至已经出现了能陪打麻将的“机器麻友”。

但这场科技变革的背后,有温暖的曙光,同时也有冰冷的现实。
从“冷冰冰的机器”到“情感伙伴”的进化十年前要是有人说机器人能端屎端尿,我们应该只会觉得是科幻片桥段。
可如今走进杭州的养老院,你会看到机器狗“小西”用摄像头扫描老人翻身频次,北京的送餐机器人能自己乘电梯穿梭楼层;

上海的外骨骼设备甚至能帮中风老人重新学走路。这些铁疙瘩干的可都是过去护工要捂着鼻子干的脏活累水活。

但机器人的能耐远不止于此。
听说日本研发的陪护机器人已经能模仿子女声线,西安的社区给独居老人配了能唱秦腔的机器戏友,还有深圳养老院的“情感计算系统”。

这些升级版的机器人在不断完善中,未来或许不再呆板冰冷,而是能通过老人面部肌肉的细微颤动判断情绪波动,比亲闺女还先察觉老妈是不是又偷偷抹眼泪了。

不得不承认,不久之后的机器人将会从单纯的工具,进化成了能兼顾生理需求和心理慰藉的复合体。

价格背后的“数字鸿沟”不过我们也必须得把冷水泼在前头。市面上那些标价十万起步的“全能型”养老机器人,对普通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价。

特意查了查,某电商平台上一款能测血压血糖的看护机器人,价格够请三年住家护工;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更是要价近十万,抵得上小城市一套房的首付。
对于绝大多数而言这哪是养老,分明是给中底层家庭出难题。

但话说回来,技术普及总有个过程。
就像二十年前的手机还是奢侈品,如今扫地机器人已成家常便饭。
江苏有家企业搞出了模块化设计,基础版机器人只保留送药、报警等核心功能,价格压到两万三,据说在上海遭老年人疯抢。

等未来政府推补贴政策,全国各地把机器人租赁费纳入医保,这路子要是走通了,保不齐哪天养老机器人也能像新能源车一样享受购置税减免。

技术发展下的伦理困局前几天网上有个段子挺有意思:“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机器人慢慢变老。”可当七旬李大爷真的抱着机器宠物说心里话时,儿女们心里难免泛酸。
许多的网友说得在理:机器人能模拟拥抱,却读不懂老人眼底藏着的那句“今儿个咋没来电话”。

不是矫情,如果因为过度依赖机器人陪聊,反而会让老人产生更强烈的孤独感。
更棘手的还有责任认定问题。当购买的机器人喂饭时烫伤老人产生纠纷时,责任是谁的?不要闹到最后厂家、养老院、保险公司轮番踢皮球。

现在我们国家牵头制定了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把安全性能、隐私保护这些硬指标都框死了,可具体到每个螺丝钉该谁负责,还得摸着石头过河。

人机共舞的解法个人觉得这事不能非黑即白地看。上海静安区试点“机器人+护工”模式就挺聪明——机器负责24小时监测血压心率,真人护工专注唠家常、剪指甲。
既避免了护工半夜三更跑断腿,又保住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改天在养老院让机器人带着老人跳广场舞,说不定就把八十岁的王奶奶成了抖音网红,这哪是冷冰冰的科技,分明是给夕阳红添了把火。

当然,技术也在往接地气方向使劲。
清华大学团队正在攻关方言识别系统,以后四川老人用椒盐普通话就能指挥机器人;西安社区给机器戏友装了秦腔曲库,听得老戏迷们直拍大腿叫好。

这些细节无不是在说明,科技不是要取代人情味,而是给传统养老方式装上了智能翅膀。
未来的养老图景如今2025年已经过去三分之一,五年前谁能想到养老机器人会有今天这般光景?
但也要说句实在话:眼下这些机器人顶多是“高级家政员”,离真正的“生活伙伴”还有差距。

不过看看发展势头,广州已经在测试能辅助失能老人洗澡的机械臂,杭州的机器狗学会了通过脚步声预判跌倒风险,保不齐再过十年,养老院里真能上演现实版《超能陆战队》。

看见前景的同时也应该清醒,技术再发达也替代不了子女常回家看看。
社区搞个“银发e学堂”,教老人用机器人跟孙子视频,解决了沟通难题,又没切断亲情纽带。
这种科技与人文的平衡之道,或许才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正解。

结语:养老机器人的普及已成定局,但这绝不是场冰冷的替代革命。
从政府力推的国际标准到企业的模块化设计,从“机器人+护工”模式到方言语音系统,处处透着中国式智慧,要科技赋能,又要守住人情底线。

最后想对屏幕前的儿女们说句心里话:甭管机器人多能干,定期回家陪爸妈吃顿饭,比什么高科技都暖心。
技术能解决养老的质量问题,但幸福感的密码,终究在人与人相处的温度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7 05:11 , Processed in 0.00784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