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国武术记事:李景林二三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18 07:59: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民国武术记事:李景林二三事                                                                               2025-04-18 03:51                                        

发布于:西班牙
   

                                    

李景林

李景林是民国国术馆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然而当代对他介绍者不多,本文就笔者所知择要略述二三,管窥其人其事之一斑。
一、  武当剑与二郎刀
李景林以武当剑和太极拳驰名近代武林,但李景林家传的功夫,也是他自幼练的功夫并非是这两样,而是二郎门拳械和燕青拳又称迷踪门拳械。据李景林自己讲,武当剑是他后来跟异人陈世钧所学,太极拳属于杨氏太极拳系统。
据李景林的文书刘子明讲,李景林在器械上除了精擅武当剑外,还擅使二郎刀,二郎刀全长7尺5寸,三尖两刃,属于中长器械。昔日,李景林军中有幕客李某,号“神枪李”,习八极、披挂,善六合大枪,性耿介,与同僚幕客宋某口角,欲发生冲突,宋某年迈,不敢与敌。李景林出面调停,李某仍不服,李景林对李某讲:“咱俩试试吧!”李某持大枪,李景林持二郎刀,不及三合,李景林之二郎刀已抵在李某头颈处,李某失色,悻悻而退,遂不辞而别。李景林闻之,派员追送大洋1千元,并嘱咐相关知者,对此事不要外传。因李某靠教授武艺维生。
后有李某在台湾的弟子刘某、再传弟子徐某等,为李某吹嘘,对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时,李某在检查委员中位置不高,而愤愤。声称李某于会上睥睨群雄等,事实上李某在李景林面前哪有那个气势。
二、 质疑之下,新弟子为师出头
1927年4月李景林因联络孙传芳、冯玉祥、靳云鄂等反奉,遭到褚玉璞逮捕。后经日本方面调解,李景林获得释放,渡海去日本。1927年5月李景林去南京投靠国民政府,被委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直鲁军招抚使、上将。但皆属虚职。
1928年3月24日国术研究馆(后改称中央国术馆)成立,李景林被推举为副馆长。
1928年7月李景林在上海法租界表演了几场剑术,当时有报纸讽刺李景林是“穷途卖艺”(《小日报》1928年8月23日“李景林穷途卖艺”),又说李景林的剑术与江湖卖艺者无大差异,其剑术水平与在大世界表演的九岭童姐弟相仿等。由此引起当时国术界的一些人对李景林剑术的怀疑。
这时李景林新收的弟子姜容樵为了给李景林的剑术正名,就去自己的形意拳、八卦拳师父张兆东处探询张兆东对李景林剑术的评价,张兆东称李景林之剑术已臻神化,我们就是去学也学不会。姜容樵随后带着张兆东的这一评价去访孙禄堂,姜容樵问孙禄堂对张兆东这一评价的看法,孙禄堂与张兆东、李景林都是朋友,于是孙禄堂自然就顺着张兆东的意思说,谓之李景林的剑法已经“冠绝古今”,我们学不会。这样姜容樵就将张、孙二公对李景林剑法的评价写入他的《写真青萍剑》一书中,作为他要“海内同志怀疑将军(即李景林,笔者注)剑法者,可以释然矣。”(以上所述见姜容樵《写真青萍剑》“横江飞虹”一节)的依据。从此后的事实上看,孙、张二公对李景林剑术的推重,在当时武术界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此后技击名家拜于李景林门下者甚众,据说达到500人。
当然也有不服者。
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
据台湾武术史研究者周剑南介绍,姜容樵对他讲过一件他亲眼目睹的事:张兆东的一位朋友某,不服李景林。一次武术表演,李景林的剑术压轴,李景林表演剑术后,从台上下来,到休息室,时众人纷纷称赞,某面露讪笑,似欲言又止。某自称是郭云深的关门弟子、得郭云深“秘传”,某后来在日伪时期,依仗汉奸势力在北平自创一派,喜口出大言。李景林观察敏锐,对某说:“你不用笑了,看来我练的不好。”某答:“您是大令,大令哪有不好的。”李景林说:“今天在这屋子里没有外人,你就不要把我当大令了,咱们试试吧。”于是某作势逼进,李景林迎上去,双方相接之瞬,某躺倒在沙发上,某的帽子被震落在地上。某爬起来,捡起帽子,没有说话,黯然离场。
某早期弟子章殿卿对李景林的功夫一向钦佩不已,此时已从李景林学拳有年。所以,李景林在武术界能够有那样的威望,他自己的功夫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  摆擂与打擂
李景林一向是主张开展实战技击交流的,这与当年李景林在其军中设立武术营有关。当年李景林的武术营,终日相互苦格,以检验格斗技法的实效性,对提高格斗能力效果明显。
1929年5月,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本是商贸性质的活动。但恰逢浙江省国术馆成立,为了提升这次活动的影响,同时也是为提升浙江省国术馆的影响,决定借这次西湖博览会的东风,举办一次有全国影响的国术游艺大会。于是浙江省主席张静江请李景林来主持筹划。李景林立即请来在当时武术界享有巨大号召力的孙禄堂作为筹备副主任,同时也请来法国医学博士褚民谊,作为另一种招牌。但是在商定国术游艺大会的内容时,褚民谊不主张增设对抗竞技内容,而是主张采取西方体育的一套,表演套路、比握力、举重等。孙禄堂当即反对,指出这种东西难以衡量中国武术的造诣。孙禄堂对众人讲:“我伸出一个手指头,你们随便选一位力大者,看看能不能把我的手指撅弯。”随之孙禄堂伸出食指,在座的一位力大者起身握住孙禄堂的手指,欲将孙禄堂的手指撅弯,结果随着孙禄堂的转走,该人只得随孙禄堂转圈,而且摇摇晃晃,无法立稳,完全使不上力。于是众人同意孙禄堂提出的以比武竞技的方式进行打擂台。但是关于裁判规则的问题也有争议,孙禄堂提出判断胜负的标准有二,一是一方自动认输。二是裁判看到某一方确实不敌,判输。但是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这样裁判会成为比赛的焦点。于是李景林提出干脆倒地为负,哪怕手一触地,就算输了。最终就按李景林的这个意思作为判定比赛胜负的原则。显然这种规则有利于练摔跤和练太极拳者。即使如此,某些著名拳师,尤其是太极拳名家看到有打擂一项,而且允许台下的人当场挑战这条,便不敢登台了,连表演都不参加了。如武式太极拳的郝月如本来报名了登台表演,得知允许有人可以当众挑战,连表演都不参加了,只当看客。更有甚者是杨澄甫,由于这次大会的主办单位之一是浙江省国术馆,杨澄甫时任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本来他应该带头参加比赛至少应该参加表演,结果他也为了躲避挑战,不敢登台,连上台表演都放弃了。结果上擂台撑场子的是孙禄堂和李景林的一批弟子,如孙振岱、胡凤山、马承智、朱国禄、陈敬承、童文华、曹晏海、章殿卿、李庆澜、徐铸仁等。负责维持擂台秩序的检察委员也是由孙存周来挂帅领衔。
那么,有人登上擂台指名挑战吗?
有的!
河北某名拳师、通臂拳家郭某某登台指名挑战李景林,结果交手未几,郭某某被李景林横击出数步外跌倒。人云,李景林既摆擂又打擂,是条好汉。又有江西某僧登台,宣称挑战各路选手,胡凤山自愿上台代表众选手接战。结果胡凤山以一个交叉步飞出一击崩拳将该僧头骨击陷,该僧倒地昏厥,被事先安排的急救车救去。胡凤山从孙禄堂习形意拳、从李景林学武当剑,是江苏省国术馆一等教习。
这次打擂比赛轰动全国,每天观众达数万人。于是上海帮会看到了商机,由虞洽卿牵头,与张啸林、杜月笙邀请李景林、孙禄堂共同策划筹备上海国术大赛,继续杭州的打擂比赛。一些远道而来,未赶上杭州擂台赛的,参加了上海国术大赛。上海国术大赛比赛结果,与这次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一样,名列前茅者皆为孙禄堂、李景林二人的弟子、学生或二人共同收的门下弟子。
这两次擂台比赛都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在探究中国武术如何向现代竞技技击比赛转型方面,在近代中国武术史上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页。作为这两次活动的主要策划、筹备和召集人,李景林的影响和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四、  创编81式太极拳
1930年4月应韩复榘的邀请,李景林去济南创建山东省国术馆,并担任馆长。山东省国术馆筹备之初,据传李景林曾随杨健侯学习过杨氏太极拳,因此李景林提出编写一套教授杨氏太极拳的教材以便普及。这件事交给教务主任李玉琳,要李玉琳与杨澄甫和陈微明共同完成。第一稿完全按照杨澄甫的意思写出来,并绘制的图片,李景林看后不满意,认为其中一些动作不合理,要求修改。杨澄甫认为这套拳是我们家的拳,我凭什么修改,虽然不敢这么说,但就是不改。李景林看出杨澄甫的意思,就要李玉琳与杨澄甫就拳中的一些式子的用法进行切磋,杨澄甫不敌。于是只好修改,一连又修改了两次。最终形成山东省国术馆的太极拳教材,即81式太极拳。后来这套内部材料由田镇峰公开出版。李景林对拳术教学之认真由此可见一斑。
山东省国术馆正式开课后,李景林为了给杨澄甫面子,要杨澄甫推荐人来山东省国术馆担任太极拳的教师,专门教授这套81式太极拳。杨澄甫就推荐武汇川去济南教授这套太极拳。
1931年12月3日李景林突然去世,国术界震惊。李景林去世后,山东省国术馆内部人员有了很大的变动,原来的书记员田镇峰担任了教务长,田镇峰去上海参加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时,与武汇川进行了推手交流,未感受到有何精妙处。不禁唏嘘感叹一番。
李景林在民初国术馆时期,虽然其活动时间只有三年余,但他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尤其对技击运动的开展贡献独到,其影响力可与张之江相媲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23:30 , Processed in 0.00789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