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上奇懒的诗人:一生只写一首诗,一首诗只有两句,至今人人会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28 05:56: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史上奇懒的诗人:一生只写一首诗,一首诗只有两句,至今人人会背                                                                                2025-04-11 10:42                                        发布于:陕西省
   

北宋时期,在诗坛的浩瀚星空中,有一颗独特的 “懒星” 闪耀着别样的光芒。这位诗人堪称极为 “懒惰”,其一生仅创作了一首诗。然而,这还不足以让人惊叹,更为奇特的是,这首诗仅仅只有两句。但就是这区区两句诗,却犹如一个蕴含无尽奥秘的宝藏,将社会万象、官场百态以及人情世故等诸多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直至今日,我们依旧频繁地使用着这首诗,确切地说,是由这首诗衍生出的词语。那么,这位诗人究竟 “懒” 到何种程度?他又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创作出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呢?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苏麟,他在宋朝担任杭州巡检一职。在地方任职期间,苏麟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与高尚的品德,为百姓们做了诸多实事,功绩斐然,因而广受百姓赞誉。尽管他所领取的俸禄微薄,甚至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他毫无怨言,始终将百姓的需求放在首位,全心全意地为百姓排忧解难。无论是帮助百姓寻找失踪的人员,还是为百姓开辟新的土地、探寻水源,只要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苏麟都会竭尽全力去完成。正因如此,在他任职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奔波于各地,忙碌于为百姓服务的道路上。与他一同共事的官员们,都对他的敬业精神钦佩不已,纷纷夸赞他是个不折不扣的 “拼命三郎”。然而,尽管苏麟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为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他的官职却始终未能得到晋升。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与上级官员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在官场的人脉网络中,他显得有些孤立无援。
当时,范仲淹选择离开京城,来到杭州担任知府。范仲淹素有清廉正直之名,他一到杭州上任,便马不停蹄地前往各地体察民情。他不仅认真听取各地官员关于民生情况的汇报,还仔细观察这些官员的品性与能力。面对官员们在汇报时的夸夸其谈,范仲淹心中暗自思量,并未轻易相信他们的言辞。他深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特意亲自前往这些官员的管辖之地进行实地探查。他心中有着明确的准则:如果发现官员汇报的情况是虚假的,那么必定会依法治罪;而如果情况属实,便会向朝廷举荐,为这些官员争取晋升的机会。在当时,范仲淹在一定程度上就如同朝廷的 “选拔官”,凭借着自己的公正与敏锐,源源不断地为朝廷发掘和输送优秀的人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官员因为得到范仲淹的举荐,有的被提拔一级,有的则获得了奔赴京城任职的机会,整个官场呈现出一派积极向上、其乐融融的景象。然而,在这一片欢腾之中,却有一个人在宴席上显得闷闷不乐,这个人就是苏麟。他眼睁睁地看着身边那些无论是能力还是工作态度都远不如自己的官员纷纷得到了升迁,而自己却依旧在原地踏步,心中难免感到不平衡。但苏麟也明白,范仲淹来到杭州已有多日,而自己由于常年在外出差,忙于为百姓办事,根本没有机会在范仲淹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自然也就失去了被提升的机会。对于一名官员来说,渴望被上级赏识与认可,从而获得晋升的机会,这是人之常情。于是,在杭州城中举办的一次宴会上,苏麟灵机一动,吟诵出了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至于苏麟是否只创作了这两句诗,亦或是其他的诗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幸遗失,如今已无从考证。但这两句诗却凭借其深刻的内涵与精妙的表达,声名远扬,直至今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依旧频繁地使用着由这两句诗衍生出的成语 “近水楼台”。当苏麟说出这两句诗的时候,在场的众人无不为之惊叹,对他的才华赞赏有加。而范仲淹,这位饱读诗书、阅历丰富的智者,更是敏锐地听出了诗句背后隐藏的深意。“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诗巧妙地暗示了那些与范仲淹距离更近,也就是与上级关系更为密切的官员,能够优先获得官职晋升的机会。那么,像苏麟这样因工作繁忙而与上级接触较少的官员,又该如何获得晋升的机会呢?范仲淹听后,心中也不禁反思自己此前的做法,意识到自己可能因为过于注重与官员的接触,而忽略了那些真正在基层默默付出、有能力的官员,不能让真正的人才被埋没。

于是,在宴席过后,范仲淹特意着重调查了苏麟的管辖之地。经过一番深入了解,他发现苏麟所管辖的区域内一片清明,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范仲淹这才意识到,自己险些遗漏了一位难得的大才。他深感愧疚,连忙给朝廷写了一封推荐信,详细地介绍了苏麟的才能与功绩。在范仲淹的大力举荐下,苏麟终于迎来了自己仕途的转机,职位得以提升。而苏麟一生仅写的这一首诗,其中的 “近水楼台” 一词,直至今日,依旧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常常被用来形容因地理位置或人际关系等优势而优先获得机会的现象。
其实,范仲淹之所以如此积极地举荐苏麟,除了被苏麟的诗句所触动以及认可他的才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苏麟的性格与范仲淹有着相似之处。苏麟在地方上体谅百姓的疾苦,为人刚正不阿,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而范仲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一生秉持着清正廉洁、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要不然也不会毅然离开京城,来到杭州担任知府,为地方百姓谋福祉。

与苏麟相比,范仲淹的入仕之路可谓充满了坎坷与波折,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与不公。范仲淹自幼勤奋苦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才华,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入朝为官。刚一当官,他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勇气与担当,敢于直言进谏,在当时的朝廷中,宛如一股清新的溪流,打破了官场的沉闷与腐朽。
在地方担任通判期间,中央发布了一条命令,要求范仲淹在各地方征募劳工,修建宫殿。这一工程规模庞大,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从实际用途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必要性。范仲淹深知百姓的艰辛,他不忍心看到百姓们在繁重的劳役下受苦,于是毅然直接上书朝廷,表示此举纯粹是劳民伤财,不应进行。不仅如此,范仲淹还极具远见地主张精简朝廷中的官职。他认为,通过精简官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充盈国库,同时还能简化任命官员的流程,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只要皇帝下达的某项政策对百姓不利,范仲淹都会毫不犹豫地上书反对。他的这种直言不讳的性格,虽然赢得了百姓的赞誉,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朝中权贵。

其中,宰相吕夷简便是对范仲淹极为不满的人之一。当时,吕夷简在朝廷中处于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的高位,权势滔天。朝廷中有许多官员为了讨好他,纷纷对他阿谀奉承,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拉帮结派的不良风气。吕夷简更是利用自己的职权,多次提拔自己的亲信,将他们安置在重要的职位上,公然以权谋私。范仲淹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立即上书向皇帝说明情况,并严肃地表示皇帝应该对这种行为进行惩戒,以正朝纲。然而,令范仲淹始料未及的是,吕夷简竟然恶人先告状,倒打一耙,污蔑范仲淹联合其他人在朝中拉帮结派,甚至恶意诋毁朝中大臣。面对吕夷简的污蔑,范仲淹不屑于与他争辩,保持了沉默。但这一事件却导致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任职,而类似这样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的事情,在范仲淹的仕途生涯中并非只发生了一次。有时候,连皇帝都对范仲淹敢于 “告状” 的性格感到头疼不已。
恰逢西北战事逐渐兴起,范仲淹奉命带兵抵御外敌。在战场上,范仲淹充分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通过修筑防御要塞、加固城墙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成功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将李元昊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此后,范仲淹辗转各地,所到之处,都能带领当地百姓成功抵御来犯之敌,保一方平安。渐渐地,战事逐渐平息,范仲淹因为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谏官,直接隶属于皇帝。这下,范仲淹更是毫无顾忌地 “放开膀子” 大干一场。他凭借着自己的正直与勇气,将当初吕夷简的手下一一揪了出来,并成功地将副丞相王举正拉下马。

除此之外,范仲淹还与欧阳修等志同道合的官员一起,对朝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宋朝的社会情况错综复杂,积弊已久,范仲淹等人的改革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再加上朝中势力盘根错节,一些世家大族根深蒂固,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极力反对改革,甚至开始想方设法地驱赶范仲淹。在这种艰难的形势下,范仲淹深感无力回天,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离开京城,远离朝廷的纷争。
也正是在离京的这段时间里,范仲淹另辟蹊径,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工作中。他凭借着自己敏锐的眼光和公正的态度,为朝廷发掘了多位治国理政的优秀人才,而苏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除了苏麟之外,范仲淹在举荐人才方面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拿苏麟来说,他只是一个在地方上默默耕耘、兢兢业业的小官,如果没有范仲淹的慧眼识珠与大力推荐,他或许一辈子都难以有出头之日。但苏麟懂得抓住机会,通过巧妙的诗句向范仲淹表达了自己的诉求。而范仲淹又求贤若渴,爱惜人才,这才使得苏麟有了高升的机会。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苏麟本身具备优秀的品质与出色的能力,能够与得到的机会相匹配,完美地诠释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 的道理。而范仲淹,无疑就是那个帮助金子闪耀光芒的伯乐。
相传,有一位名叫富弼的少年前来探望范仲淹。范仲淹初见富弼,便觉得他气质非凡,与常人不同。在与富弼交谈过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富弼不仅文采出众,在谈论国家大事时,更是侃侃而谈,条理清晰,毫无怯场之感。而且,他还写得一手好字,笔锋刚劲犀利,尽显非凡的才华。范仲淹见此,心中暗自赞叹,秉着不浪费人才的原则,他极力推举富弼去参加宋朝的制科考试。富弼也没有辜负范仲淹的期望,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再加上范仲淹在背后的大力帮助,富弼很快便在官场中站稳了脚跟。经过多年的历练与努力,富弼从一名普通的官员逐渐成长为一代名相,为宋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朝廷中,像富弼这样被范仲淹推举进入官场的人才还有很多,他们无一不是栋梁之材。而苏麟在范仲淹的推举下,管辖范围不断扩大,手中的权力也逐渐增大。但苏麟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与范仲淹秉持着相同的理念,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一旦发现百姓有请愿之事,他必定会立即行动,全力以赴地为百姓解决问题。
某一天,一位老农前来请求苏麟帮助解决河道淤积的问题。苏麟得知后,立即下令展开调查,并迅速制定出了应对方案。从接到请求到最终解决问题,他仅仅用了几天的时间。类似这样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事情,在苏麟的为官生涯中还有很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像苏麟这样真正为民着想、清正廉洁的官员实属罕见。

苏麟,这位看似 “懒” 到极致的诗人,仅用一首诗便成功地引起了范仲淹的注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在他的为官生涯中,却又勤快不已,一生都在为百姓、为宋朝操劳奔波。他的故事,犹如一首独特的乐章,在历史的长河中奏响了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旋律,令人赞叹不已,也让我们对这位奇 “懒” 诗人的别样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7-31 17:54 , Processed in 0.00754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