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啥好人难做?贾平凹的3个人性故事,让我顿悟这几条保命的道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05:18: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啥好人难做?贾平凹的3个人性故事,让我顿悟这几条保命的道理                                                                  2025-05-03 22:58                                        

发布于:安徽省
   
                                    

贾平凹有个很小的短篇叫《听来的故事》,不到一千字吧,写了3个小故事,不发一字评判,却叫人看得一阵恶寒:
如一面立于眼前的镜子,照出阴影之下人性的原形!
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如何去做一个好人。
但善良好比一把尺子,在校准自己言行的同时,也要守住刻度精确的底线:不为忍让而延伸,不为恶意而弯折。

一个被背刺的英雄、一个被背叛的恩人、一个被欺负的老好人,贾平凹笔下三个人,从文字里活生生地走进现实。
他们所面对的社会规则和人性困境,也正是你我所面临与经历的。

被背刺的英雄:人们需要强者却恐惧强者
第一个故事类似于《周处除三害》。
远古的时候,有位英雄来到一个村庄,问村人有什么需要他帮忙。
村人说山中有猛虎为祸四方,英雄随即去山中寻到猛虎,与其搏斗了三天三夜才获胜。
英雄剥下虎皮回村,村人看后说虎患是一害,海中还有兴风作浪的蛟龙。
英雄便又去挑战蛟龙,经历七天七夜的恶战,终于斩下了龙头带回村里。

英雄为民除害,村中设下酒宴款待,英雄高兴地喝下一壶酒,豪气地询问村人还有什么祸害需要他除去。
村人道:“你就是那个祸害!”
英雄万分不解,疑惑问:“怎么是我?”
村人坦言:“因为你是英雄啊!”
英雄沉默良久,急忙起身想离开,却一头栽倒气绝身亡,原来他喝的酒中早被村人放了毒药……
英雄没有周处的幸运,周处志存义烈,获得人们的尊敬,人生得以重新开局。
村人对英雄的防备与围剿背后,其实是群体对于强者力量的恐惧。

代入到现实,当面临灾祸与困境的时候,人们会期待一个“拯救者”的出现。
彼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
人们会一窝蜂地将一个人神话,各种极致地捧杀,当事件归于平静、生活恢复正常时,人们会亲手将自己捧起来的道德偶像摔碎,挖掘其各种道德瑕疵和人性缺点,摧毁这个曾经的“英雄”。
不得不承认,世界需要强者,却又恐惧强者。
古往今来,多少能臣干将,因功获罪,被君王视作威胁斩杀于剑下。
无论是校园里的“学霸”,还是行业内的“精英”,或多或少都要承受他人的抹黑与诋毁。
平庸而懦弱的人心滋生嫉妒,似乎只有抱团去排斥和贬低,才能消解来自强者的威压,得到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平衡。

时至今日,“英雄”的陨落似乎仍旧走不出人性的怪圈!
当个人的能力或者群体的力量过于突出,冲击旧的认知和秩序时,哪怕受益于他人,必然会有“村人”感到不安与恐慌,为所谓“自身的利益”群起而攻之。
古老的智慧告诉我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
在成为瞩目的焦点时,你的能力会成为被攻击的箭靶,能者收敛锋芒,才不会如“英雄”般措手不及地倒下。
咱们大多数的普通人,更应该理性与包容,不为内心的阴暗面所左右,不要成为盲从的“恶”的一部分。

被背叛的恩人:大恩即大仇
第二个故事的背景是三十年代。

一个中年人渡河时溺水,被一个年长者救起,为了表示感谢,中年人认他为干爹。
又一年,中年人路过山道,碰到个年轻人被狼追赶,便出手相救。年轻人为表感谢,认了中年人为干爹。
此后5年,两个干儿子逢年过节都会各自拜会干爹,十分和睦。
后来日本人进山围剿游击队时,把这三个人全抓来带路。经过一片雷区时,需要三人中的一人去踩雷开道,选中谁,就意味着这个人必死。
日本人把选择权交给了中年人,这人看看自己的恩人,再看看被自己救的人,毫不犹豫地指向他的干爹:
“他去。”

这个故事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当下脑子里就冒出了几个字——
大恩即大仇!
对于“干爹”,中年人是被施恩的对象,所以他要常怀道德上的感恩,每年都要去拜会。
对于“干儿子”,中年人却是施恩者,他可以享受被尊重的感觉,每年接受拜会。
年复一年,这种救命的恩情累积形成了精神上的重压,道德的枷锁被异化成对施恩者的怨恨。
当有机会让这种压力消失的时候,“恩人”会成为第一个被抹杀的对象。
唐朝宰相李勉,曾救下一个被冤枉的死囚。
后来他被罢官游历至河北一带,竟又遇到那个囚犯,这人现下家境殷实,李勉被盛情款待。

当晚,这人与妻子商议如何报答救命之恩,从赠一千匹缣帛加到两千匹,都觉难抵大恩,又舍不下成本,便决定“不如杀之。”
恩情成为反噬自己的毒箭,幸亏李勉得到消息,“衩衣乘马而逸”。
哪怕现今,这类恩将仇报的事都不胜枚举。
“丛飞事件”尚且历历在目,受助者将他的无私与善意视作理所当然,感恩缺失的冷漠令人心寒。
笔者曾借钱给一位同窗旧友救急,几年过去了,不但未收到还款,还被拉黑了再联络不上。
心理学认为‌:长期单向施恩会打破人际关系平衡‌,使受恩者陷入“负债者”的被动地位,从而产生逃离或反抗的冲动。
老话也说,“升米恩,斗米仇”,人心叵测,咱们普通人对于他人的帮助和付出,要有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底限,点到为止。

很欣赏苏东坡的“有所求则予,无则止”,从施与恩的关系中清醒抽离,这种冷静的慈善观,值得我们去借鉴与学习。

被欺负的老好人:别让付出成为理所当然
第三个故事,就像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单位里有个叫来子的人,经常义务打扫厕所,年终时被大家一致评为先进分子。
从此,每天打扫厕所似乎就成了来子的任务,如果打扫得不太干净,同事们就会有意见。
后来厕所的下水道堵塞,要打开大粪池疏通,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来子的事儿。
来子只好下去了,结果他不幸被沼气熏死,一去无回。
来子为一个“老好人”的名声所累,不但被人所轻视,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你看,好事做一次两次,大家都会感激你。
一旦你做多了,在别人眼中,就成了理所当然,有一次做不到位,反而成为罪过。
乞丐要钱的故事想来不少人听过,有个善人,悲悯一个乞丐,每天会施舍他十块钱。有一天,善人忘记给钱,这乞丐气愤不已,跑去给了善人一嘴巴:“我的钱呢?”
我们工作中也不难发现这个人性定律。
如果你一旦主动承担起某项额外事务,小到给饮水机换水、帮忙点餐,大到在项目中义务增加工作量、默默解决问题,最后都被会默认为是你“份内”的事。
不但付出得不到认可与回报,还会因为你“好说话”、“肯干”,而被呼来喝去分配到更多杂事。
更糟糕的在于,一旦你有一次没做好或是拒绝,还会遭到别人的不满与指责!

在家庭生活中同样如此:
只要一个家庭成员主动承担起家务劳动,那么其他人就会习以为常,非但不体谅和理解付出者长期的辛苦,还会将其偶尔的报怨,当成无理取闹。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遭遇来子的“老好人困境”,通过额外付出来迎合他人的期望,被群体的道德期许隐性绑架,而忽视人际界限的本质——
相互平衡!
频繁的善意与容忍只会让别人形成“你应该的”预期,让自己不被尊重,成为被随意欺负的对象。
当付出的阈值大大超过人际交往中的“对等互惠”原则时,我们就应该及时止损,做一个有原则、有自我的好人。

写在最后
会夺取你光芒的人,有时会令人心生妒忌与恐惧;在受到帮助而面临人性的抉择时,有时会被本能的私欲所支配;面对他人善意的付出,作为受益者有时会下意识地忽视并想当然接受。

贾平凹的三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撕开人性隐秘的“遮羞布”。
阳光与云影共存,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阴暗面,但论迹不论心,更多的人都会约束人性的本能,在面对利益与私欲时,坚守住道德的底线。
世俗里的道德绑架,其实都是变相的让“好人”们低头、后退、付出。
懂得这个道理,不仅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也提醒我们,给善意让开一条平坦的路。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04:38 , Processed in 0.00840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