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8年,10纵收到林彪急电,梁兴初看完惊呼:这仗让我们怎么打?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12 07:59: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48年,10纵收到林彪急电,梁兴初看完惊呼:这仗让我们怎么打?                                                    2025-05-08 01:03                                        

发布于:北京市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不是锦州,不是长春,真正挡住廖耀湘的是黑山,是梁兴初,一个营地,三昼夜,二万人,对十一万,没退。

林彪急电的背景与内容
10月21日沈阳,林彪坐在地图前,沉默近十分钟,副官递上最新电文:“长春起义,锦州歼灭,沈阳孤立。”电报字数不多,情绪压抑。
真正的重点,藏在电报最后一段:“令你们即返黑山、大虎山,选择阵地,构筑工事,阻击敌人。”

收到电报的是第十纵队,司令梁兴初,当场愣住,黑山?大虎山?这不是刚撤出来的地方,后方才安顿好部队,前线又要回去顶。
对面是谁?廖耀湘,全东北最强的一个集团军,三个军,一个机械化军团,飞机、坦克、重炮齐全。
而他手里,只有两个师,外加一个欠编团,武器半是缴获品,兵力不到两万。
林彪的电报没有任何解释,也没有回旋余地,全是命令式句子,一气呵成。

“沈阳要突围。”
“他要去锦州。”
“你们顶住,等我们主力包围。”
梁兴初看完电文,沉默很久,他明白这不是让他们赢,这是让他们拖住,至少三天。

梁兴初的震惊与困境
他把电文拍在桌子上,指着参谋大声问:“你告诉我这仗怎么打?”
没人回答,作战图摊开在屋子中间,十几双眼盯着辽西走廊,盯着黑山、大虎山、锦州。
黑山的位置太关键了,是沈阳突围的唯一出口,南下营口、回转锦州的必经通道,只要这里守住,廖耀湘的11万,就会卡在走廊里出不来。
梁兴初不是没打过硬仗,他从松花江打到通化,打过夜战,打过反冲锋,可这一次不同。
敌强我弱,地形不利,时间太紧。

兵力对比悬殊
对面是新一军、新六军,廖耀湘亲自指挥,三线作战,节奏极快。
他们是美国人武装起来的兵,飞机每天能飞20架次,重炮射程15公里,一轮下去能压平半个阵地。
而10纵没空军,没坦克,有的,是步枪、掷弹筒,还有没受过几次系统训练的新兵。
“我们这一仗,不是拼战术,是拼谁先撑不住。”梁兴初盯着地图说,他知道敌人一定会选最短时间、最小阻力、最强火力突破黑山。

地形不利
黑山、大虎山之间是典型的丘陵地貌,东北的丘陵,不像南方有天然沟壑,遮挡很少。
黑山周边开阔,三面可攻,地势暴露,两侧是浅沼泽和碎石坡,装甲车可以绕过去。
没有工事,什么都没有,前几天刚撤下来,一切都拆了,要构筑阵地,从头来。
梁兴初命令:全体部队20小时内,原路返回黑山,夜间行军,群众支援,所有人带上麻袋、草包、钢轨、柴火架,哪怕堆,也要堆个壕沟出来。
“每人挖一米,掘到敌人来。”他对各营长下死命令。
“没有工事,就用身体挡,能挡一天是一小时,一小时是十分钟。”

时间极限
电报来时是21日中午,距离敌人前锋到达黑山,最多两天,所有部署、运输、修建、布防,全压在这48小时里。
20小时后,阵地堆好了,不是正规防线,是一层一层用土包、枕木、废铁堆出的“假阵地”。
有的战士在村口挖坑道,手上满是血,水泥没有,炸药没有,钢筋没有,只有人力。
参谋长对梁兴初说:“制高点高家屯,掩护不足。”他点头。“扛不住也要顶,晚一个小时,敌人就多突前两公里。”

梁兴初的反应
他没有骂人,也没有退缩,只是说了这句:“这仗让我们怎么打?”语气不是抱怨,是硬生生的现实。
他让通信兵再抄一次林彪的电报,挂在每个营部的墙上,他知道,没有人敢逃,只是人会死,很多人会死。
一个团长问他:“真要死守三天?”梁兴初看着对方:“只要有一个人在阵地上,那就守得住,剩下一个团,我来当团长。
没有动员大会,没有誓词,每个兵站在夜里泥地上听命令。

黑山阻击战的惨烈与坚守
10月23日凌晨,黑山,气温接近零度,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完成布防最后一小时。
天没亮,71军的先头部队已抵达高家屯东侧,敌方无人机飞过两次,阵地位置暴露。
梁兴初没挪窝,他坐在指挥部的地堡外,用望远镜盯着敌阵,“他们动手了。”他放下镜子,敌人发起第一波攻击。

高家屯首战
主攻方向是高家屯,207师第3旅先动手,坦克在前,步兵尾随推进。
82团7连顶上去,他们没重炮,掷弹筒数量有限,敌坦克一上来就打穿最外侧防线,战士们躲在半埋的壕沟里,拿着炸药包,等坦克过来。
一个叫韩友庆的副排长,点燃引信时迟疑了两秒,他不是怕,是在算,能不能引爆时刚好压在履带下,炸药扔出去的瞬间,他整个人也滚下坡。

坦克停了,后面的敌兵全趴下,火力压制骤减,7连趁机冲出三十米,扔出手榴弹,打退第一波。
但敌人没撤,两小时内,连续三次冲锋,7连阵地最终被突破。
阵地上剩下三十多人,拖着伤员往后撤,没一个活着回来,他们拖住敌人整整四小时。
“没有7连,主力连工事都没打好。”参谋说。梁兴初点头:“记下他们,阵亡全报上名。”

101高地血战
101高地,是整个黑山防线的关键,从高地往下望,能直接看到大虎山侧翼,一旦被夺,防线崩塌。
10月24日早晨,敌军主攻方向从高家屯转向101高地,集结五个师,炮弹上千发。
炮击开始时,地面震动持续五分钟,阵地最外侧的战壕直接被填平,84团2营顶上去,跟着泥土、碎木头一起起身反击。
团长贺庆积坐镇高地后方,他下命令:“弹尽不退,阵地不在,营建制取消。”

贺庆积
白天失守两次,到下午三点,敌人攻上山顶,打下两个火力点,2营伤亡过半,阵地丢了。
贺庆积说:“把预备队全部推上去。”预备队不是正规兵,是新补入的两百多名后备兵,大部分第一次上战场。
夜里反攻,战士手里拿着山炮壳当掩体,趁着炮火掩护,从侧翼绕回高地。
敌人没料到夜战来得这么快,几个小组成功摸进核心地带,用爆破筒直接掀翻敌火力阵地。
高地当夜易手五次,连长张连发没下过火线,左臂中弹后缠了毛巾继续冲,到天亮,高地拿回来了,敌人退下去五百米。
战后勘察,高地的土层比战前低了两米,全是炮弹削下去的。

拉锯与困境
敌人没撤,第三天继续炮击,101高地平均每小时遭受一次重炮覆盖,一天之内阵地再度易手20次。
梁兴初调集28师往核心区域压缩,把侧翼让给29、30师,他没退半步。
哪怕敌人打到指挥部两公里外,他也只下令:“不要拉大防线,拉大就崩。”

前线的兵几乎没吃过热饭,战士们靠炒面、干粮支撑,每天一个小时睡眠都算多,没有换防。
战士张永安眼睛红肿,被问“还能看吗?”他回一句:“能看到敌人死。”

战役结局与历史意义
10月26日,廖耀湘兵团推进到黑山东侧时,遭遇侧翼突然压上,东北野战军六个纵队完成包围。
敌人再想退,已来不及,黑山被守住了三天,准确说,是守住了76小时零20分钟。

林彪坐镇锦州后方,第一句对作战参谋说的是:“黑山没丢,敌人就死。”他没说恭维话,只让通信兵把消息送去10纵:“可收工。”
第十纵队伤亡4100人,几乎三分之一,84团全营换了三次主官,82团几乎重编。
梁兴初走进高家屯,看到一堵土墙上写着:“还活着的,给我把敌人送上去。”
他站了一分钟,没说话,转身走了。
林彪后来对梁兴初说:“死守黑山,功在千秋。

毛泽东点名提到这个纵队,说:“这是一支‘万岁军’的前身。”这是政治局会议上的原话。
梁兴初没拿这些当回事,他只说了一句:“第四天,援军就来了。”
这话不是在吹牛,是事实。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10:15 , Processed in 0.0079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