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7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降奇才苏东坡,一出场,便惊艳了整个大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13 07:58: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天降奇才苏东坡,一出场,便惊艳了整个大宋                   

2025-05-11 13:26                                        

发布于:天津市
   
        在北宋时期,有一位杰出的词人,他出生在书香世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个人有着卓越的才华,然而却也因才而遭人嫉妒。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但依然保持着豁达和乐观,面对风雨,始终如一,谈笑自若。这位伟人就是苏东坡——一位至今仍受到后人敬仰的大文豪。
那么,为什么我们如此喜爱他呢?是因为他在《定风波》中所表现的泰然自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自在?还是因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豪情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亦或是因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孤高寂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超然物外,还是因《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深情悼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切和不舍?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了解苏东坡大多是通过他的诗词,但他不止是一位诗人,还是书法、绘画、美食、治水、带兵等多方面的全能人才。今天,我们将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一起领略这位不朽文豪波澜壮阔的一生。

故事要从公元1037年讲起,那时正值北宋仁宗年间。一天,在四川眉山的一户苏姓人家里,迎来了一个婴儿,他便是苏东坡的未来名字——苏轼。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苏轼,字子瞻。后来,苏轼在流放黄州时,自号“东坡居士”,从此,人们便习惯称呼他为“苏东坡”。
苏家虽是一个小康之家,家中不仅有田产,还有使女和奶妈。苏东坡降生时,他的祖父仍健在。虽然这位老人不识字,但他为人胸怀宽广、豪爽大方、德行非凡。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年少时并不专心读书,而是喜欢游历四方、结交朋友,直到27岁才真正开始用功学习。

而苏东坡的母亲程氏则来自一个富裕家庭,她的父亲程文应曾担任大理寺丞,家境优渥,因此,苏东坡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苏东坡的父亲长期外出游历,母亲便在家里亲自教导孩子,培养他们的学问和品德。

几年后,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生了。虽然苏辙没有哥哥苏轼那样才华横溢,名声远扬,但他却更加沉稳,做事谨慎,最终在官场上的成就甚至超越了哥哥。两兄弟性格迥异,但彼此非常欣赏,相互扶持,既是兄弟,也是知己。两人从小便熟读文学经典,母亲时常给他们讲述历史人物的传记,而父亲在家的时候也会坐在床边,听两个儿子的朗读,并不时纠正他们的发音。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苏东坡的文学才华自幼便展现无遗。六岁时,他便进入私塾读书,聪明伶俐,很快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深受先生的喜爱与赞赏。有传闻说,苏东坡在十岁时,就能写出堪称惊艳的诗篇。与此同时,苏东坡也拥有丰富的课外兴趣,常常与弟弟和堂兄堂妹们一同玩耍,在菜园里挖土,窥探鸟窝,或是去村里赶集,过得无忧无虑,童年时光充满了欢乐。

古人讲究“先成家后立业”,因此在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之前,苏东坡的父母便为他和弟弟安排了婚事。苏东坡十八岁时娶了十六岁的王弗小姐,次年,苏辙也娶了比自己小两岁的史小姐。兄弟俩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妯娌和睦,兄弟互敬,家庭其乐融融。
不久后,父亲苏洵带着两位儿子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两兄弟都成功考取了进士,立刻在京师引起了轰动。尤其是苏东坡的文章,得到了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然而,有个小插曲,在看到苏东坡的文章时,欧阳修误以为这篇作品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因此为了避免冲突,他将原本第一的文章调整为第二名。当真正揭开试卷时,欧阳修大吃一惊,惊叹不已,并向同僚说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由此,“出人头地”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
在欧阳修的赞扬下,苏东坡的名声迅速传遍京城,皇帝宋仁宗也对这两位才子赞不绝口,并称他们为“两个宰相”。然而,就在兄弟俩的仕途刚刚起步时,他们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苏家三父子急忙赶回家中守丧。经过两年三个月的守丧期,父亲苏洵才带着全家东迁京城,正式开始他们的官场生涯。

尽管苏东坡和苏辙在京城的名声响亮,但他们的仕途依然需要一步步向上晋升。苏东坡被任命为大理评事,之后又升任凤翔府判官。苏东坡在赴任凤翔后,积极为民办实事,处理悬而未决的案件,并尽力为百姓求雨。在陕西的旱情持续时,他亲自去寺庙祈雨,并撰写祈雨文。令人惊奇的是,每次他祈雨后,雨水便如期而至,农田得到了滋润,百姓们无不感激涕零。
他所建的“喜雨亭”也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这个亭子为纪念他成功祈雨的事件而命名,亭子上还刻有《喜雨亭记》,以表达他与百姓同欢乐的心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6-2 06:00:57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5-6-21 05:56:19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7-30 20:17 , Processed in 0.0076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