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朝鲜战争的谜之撤退?美学者感慨,毛泽东的十六字战术名垂千古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24 15:33: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朝鲜战争的谜之撤退?美学者感慨,毛泽东的十六字战术名垂千古                                                                       2025-05-24 12:37                                        

发布于:天津市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随着美国军队的正式介入,战局迅速发生了变化。朝鲜的军队节节败退,最终退至了三八线附近。金日成察觉到局势的危急,急忙请求苏联和中国的援助。苏联则因为担忧卷入世界大战而拒绝介入,因此中国挺身而出,决定支持朝鲜与美军抗争。

然而,那个时候的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尚处于百废待兴之中。无论是兵员还是武器装备,中国与美军相比都有着显著差距。尽管如此,最终的结果却令全球震惊。中国军队依靠毛泽东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成功击退了美军,为朝鲜保卫了国土主权。

战争结束后,美军始终无法理解为何会失败。直到他们听说了“十六字战术”,才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妙极了,这个战术将名垂千古”。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十六字战术呢?中国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究竟采取了怎样的策略?

中国志愿军在组建完成后,迅速出发前往朝鲜,所有的行动都保持高度机密。初次与美军交锋时,意外地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震惊,也让美军意识到中国军队的强大。然而,美军并未把中国军队当回事,认为这是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接下来的战斗中,美军始终保持轻敌态度,甚至麦克阿瑟将军还信心满满地与身边的人说,自己将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回家陪家人。

随着战斗的进行,尽管中国军队不断取得胜利,但美军的兵力和装备依旧占据优势,导致每一场胜利的背后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因此,战斗始终陷入胶着状态。
前线的战况不断传回国内,毛泽东与彭德怀司令进行了商讨。毛泽东提出,如果无法迅速结束战斗,就不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他还强调,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应调整作战策略,避免与美军硬碰硬。

从此,中国军队开始利用黄昏或夜晚的昏暗时刻,集中兵力进行突袭,打乱敌人防线,逐步消灭敌军。在这过程中,毛泽东还提出了可以借鉴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术,制定了“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套方针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清川江地区围歼战中得到了极致应用,特别是在这场战斗的胜利后,中国军队彻底摧毁了美军将领麦克阿瑟的总攻计划。

1950年11月25日,中国志愿军开始在朝鲜的新县进行反攻,利用美军暴露出的弱点,采取了侧后方迂回的战术,成功与美军第八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到27日,由于美军兵力过大,开始追击我军,我军被迫转为游击战模式,士兵们分散作战,每当美军接近时,我军就迅速撤退,消耗敌人体力的同时保存自己军队的体力,减少伤亡。这便是“敌进我退”的策略。
如此反复进行几百次,直到美军疲劳不堪,我军抓住机会发动反攻,成功打击了部分敌军。甚至在敌军休息期间,我军默默待命,假装疲累不堪,趁机对敌人实施小股袭击,使得美军无法得到真正的休息,最终在白天作战时力不从心,这就是“敌驻我扰”。
经过两天的游击战,到了28日,我军成功击退美军数次,并占领了一定区域。美军开始持续撤退。连续作战三天后,双方都疲惫不堪,而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则通过积极的调动,决定趁敌人撤退之际,尽可能向西推进,争取再拿下一块有利地形。

28号晚上,当美军认为连续作战三天的中国军队不可能进行夜袭时,一支小分队悄然潜入敌军营地,成功于凌晨4点占领了龙源里,切断了美军撤退的关键通道,彻底断绝了美军第九军的退路,这便是“敌疲我打”的典型表现。
当38军占领龙源里后,便开始休整,以准备下一阶段的作战。与此同时,42军、40军、39军、66军、50军等多个军种从不同方向发起进攻,到了29日,美军已经陷入中国军队三面包围的困境,只剩下从安州到四川的撤退通道未被切断,计划从此通道进行紧急撤退。

中国军队指挥官在充分分析战局后,决定趁敌军撤退时的混乱进行全面歼灭。通过对地形的精准分析,我军利用穿插战术对美军发起猛烈突击,迅速将大规模敌军分割包围,逐步消灭敌人。
同时,中国40军也从北方向南发动了正面进攻,与38军配合,成功打乱了美军的撤退计划。到12月1日,经过数天激烈战斗,美军伤亡惨重,而中国军队趁敌疲惫之际,紧追不放,实施了“敌退我追”的战术。这一战略的实施直接导致了清川江战役的胜利。

这一战术的精神实质,就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我方的机动性和敌方的疲态,进行灵活作战,以较少的兵力击败敌军。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略,实际上最早源自中国的剿匪战斗。在1913至1915年的剿匪战斗中,由于敌方匪徒善于利用地形,剿匪队伍往往陷入困境,甚至损失惨重。此时,我军逐渐总结经验,发现打土匪的最好方式是灵活机动,分兵布阵,将敌人击破。
经过多次试验后,剿匪的战术逐渐成熟,这种游击战术的成功为十六字方针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1928年,毛泽东对游击战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明确提出了这一战略,并在1936年将其正式写入书中,形成了“十六字方针”,并成功地运用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等多次战争中。

通过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中国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仅以人数和装备的劣势逆转战局,还充分展现了以智慧取胜的伟大战略,最终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09:35 , Processed in 0.00742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