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晚年被争相赡养的“香饽饽”老人,多有3种特质,占一个就是福气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25 08:24: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晚年被争相赡养的“香饽饽”老人,多有3种特质,占一个就是福气                                                                 2025-05-03 15:11                                        

发布于:陕西省
   
在网上刷到两则视频,前后一对比,感慨万千。
第一则,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坐在院子里,身旁几个儿女围绕,争着要接她去自家住。
老人满脸含笑,眼神中尽是欣慰之色。
第二则,同样是多子女家庭,可与之相反的是,一位老人孤零零的坐在养老院,身旁时不时传来工作人员的叫喊声。
紧接着镜头一转,一双儿女互通电话,言辞里全是母亲养老问题的“推诿”和“扯皮”。
子女语气里的那种嫌弃,从屏幕里溢出,让人五味杂陈。
这两则视频是否有摆拍和作秀的嫌疑,暂且不论,倒让我想起了一位朋友分享的故事。
她说自己兄弟姐妹三个,各家也都过得不错,按理说,赡养老人根本不在话下。
可自从父亲因病离开后,母亲的“养老问题”,却成了整个家庭的大难题。
原因很简单,老母亲爱说闲话、挑弄是非。
比如,父亲刚去世那会儿,朋友的大哥先是把母亲接去了他们家里。
结果没几天,就跟左邻右舍各种吐槽儿媳妇的不是。
刚开始儿媳听在耳里,也没当回事,可后来越来越离谱,竟撺掇着儿子跟儿媳离婚。
这一下,朋友的大哥实在没法子了,只能把母亲送去了其他子女家里。
可问题是,同样的剧情,再一次上演。
周而复始,辗转多次,最终几个子女都不愿再接手母亲这个“烫手山芋”。
只能让老人家一个人孤单单的住在老家的宅子里。
其实,许多事情之所以酿成后来的结局,可能早已草蛇灰线,有迹可循了。
正所谓: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虚。
而纵观那些在晚年被争先赡养的“香饽饽”老人,往往具备着3种特质,占一个都是家庭的福气。

01.懂得“放手”的老人,更受爱戴老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很多家庭矛盾之所以难以缓和,就源于老人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
小到育儿方式,大到婚姻事业,总想着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掌控和指挥。
殊不知,越是如此,越是会把孩子推的越来越远。
这就像是手里握着一把沙子,若是握的太紧,则从指缝间淌出的沙粒越多。
可若是将手心慢慢张开,沙粒不受外力作用,反而有更多存留。
对应到与子女相处上,更是如此。
我老家的张阿姨,中年丧夫,为了不让儿子受委屈,她坚持不再嫁人。
儿子学习成绩很好,高考结束后,身旁人都劝张阿姨尽量给孩子报考省内的大学,到时候能离自己近点,养老还能有个保障。
可张阿姨却不为所动,但凡有人提起,她只是笑着说:“孩子有自己的打算”。
到最后,张阿姨的儿子虽然在外省读完了大学,可却感念母亲的默默付出和养育恩情,回到了家乡发展。
反观老家的另一位老人,他就做出了错误示范。
同样的情况,只是他却偷偷篡改了女儿的志愿。
这一下,两个人闹的不可开交,女儿心灰意冷之际,选择退学,独自跑到外地打工。
到现在,父女俩依旧形同陌路,逢年过节,家里十分冷清。
其实,对待儿女,有时候,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老人学会放手,子女才会更愿意主动靠近。

02.“嘴边有把锁”的老人,更受欢迎《围炉夜话》中有句警世恒言:
神传于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
祸从口中,而口则有唇,阖之可以防祸也。
说白了,言语,有时既是柔情之水,有时也能是伤人之刃。
而那些被子女争相奉养的老人,往往掌握着“三不说”的语言艺术。
不说子女伴侣是非、不说兄弟姐妹短长,不说陈年旧账恩怨。
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小区73岁的周老师堪称典范。
当女儿问她:“妈,当年,是不是故意不给我陪嫁”。
她笑着回应说:“那会儿家家都不宽裕,委屈你了,以后补上”。
当大儿子抱怨弟弟不常来看望,她忙打圆场说:“年轻人事业忙,他前两天还打电话呢”。
这种“不聋不哑不做家翁”的智慧,让她跟家庭所有成员的相处都十分和谐,就连两个儿媳都抢着接婆婆同住。
可反观那些“心直口快”的老人,常常容易陷入“一言丧邦”的窘境。
就像之前看过一个案例,有位老人总在饭桌上数落自己女婿没出息,结果后来女儿婚姻危机,自己也被推给养老院。
由此可见,古人说的“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果然是至理之言。
其实,那些受欢迎的老人,通常“嘴边就有一把锁”,他们深知什么事该说,什么事该沉默。
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一句话,却藏着家庭兴旺的秘诀,也藏着自己晚年的福报。

03.有“底气”的老人,更招子女心疼俗话说:靠人不如靠己。
尤其是人到晚年,哪怕子女再怎么孝顺,最终能长时间依赖的就是岁月加持的“底气”。
可有的老人,却偏偏不明白这样的道理。
他们年轻时不想着存钱,等到上了年纪,丧失了劳动力,但凡是吃穿用度和住院,都掌心朝上,跟子女伸手。
而子女呢,本就陷在自己生活的一团乱麻里,常常自顾不暇。
虽嘴上不说,可若是太频繁,难免心生怨怼。
可反之,那些有“底气”的老人,可就大大不同了。
就像我媳妇的姥姥,年近80,身体硬朗,自己还有退休工资。
平日里不但不需要子女操心,而且还时不时的提供帮助。
比如谁家农忙,老人家就上门帮忙,要么做饭、要么跑腿。
儿女们劝她,把自己照顾好就万事大吉了,可她呢,凡事却依旧替儿女想。
有时候在儿女家忙完,大家都留她住几天,可她害怕给孩子们添乱,不声不响就走了。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姥姥每年都会纳鞋垫,我去拜年就会给我一双。
那一刻,真的有种“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温暖与柔情,让人既心疼,又尊重。
你看,人就是这样。
若是处处依赖,事事纠缠,很容易遭人嫌弃。
但若是独立自主,却反而令人尊重。

其实,说白了,那些在晚年被争相赡养的老人,其实早在青壮年埋下了福报的种子。
他们也许不懂什么是“情感账户”理论,却用几十年的言行持续存款。
他们未必读过《颜氏家训》,却践行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道真谛。
尤其是在这个老龄化加速的时代,我们终将得明白:
孝顺不仅是子女的义务,更是父母的修行。
老人若是想安享晚年,先要修炼这些境界。
毕竟,真正的福气从来不是讨要来的,而是“我自清香蝶自来”的顺其自然。
大家说,对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13:27 , Processed in 0.00812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