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煜最有“宿命感”的一首词,全是千古名句,用雨水写就千古绝唱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26 19:44: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李煜最有“宿命感”的一首词,全是千古名句,用雨水写就千古绝唱                                                                                2025-05-21 08:35                                        发布于:广东省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李煜去世前不久所作。后世学者对这首词的评价非常高,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九《西清诗话》:“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这首词在低沉悲怆的情调中,诉说着词人被囚禁在汴京时的苦闷与自伤。抒发了其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可以说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春夜雨声潺潺,落在汴京城外的驿馆屋檐上。檐角悬着的铁马在风中叮当作响,惊碎了南唐旧主的残梦。李煜翻身坐起,蜀锦衾被滑落,露出囚衣单薄的衣角。
五更天的寒意顺着木窗渗进来,连带着汴河潮湿的水汽,将他的手指关节冻得发青。他忽然想起金陵宫阙的银丝炭,想起娥皇用紫金手炉为他温酒的样子。那些温热的记忆在汴京的春寒里,竟比窗外零落的桃花更易消散。
这个被史书称作"违命侯"的囚徒,此刻正被某种更深的寒意攫住。他摊开宣纸,狼毫在砚台里蘸了又蘸,墨汁滴落成汴京的雨痕。
春意阑珊处,他忽然分不清滴漏里流逝的是雨水还是光阴——三年前那个仓皇辞庙的秋日,教坊宫娥唱破的《霓裳羽衣曲》,原来竟是盛世最后的绝响。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九个字里藏着词帝最痛的领悟。在汴京的囚笼中,他常在梦境里重返金陵:澄心堂的澄泥砚还洇着墨,移春槛的海棠依旧艳若云霞,金莲台上的烛影摇红中,小周后的绿腰舞旋起满室暗香。但更鼓总在笙歌最酣时敲响,将纸醉金迷的幻象击得粉碎。现实是囚室里积着薄霜的铜镜,照见的不再是江南国主,而是个两鬓微霜的中年囚徒。
他的词章里永远矗立着金陵的宫阙。那些雕栏玉砌不是砖石堆砌的建筑,而是用诗心垒起的空中楼阁。当赵匡胤的铁骑踏碎南唐的琉璃瓦时,这个文人皇帝却在用文字重构他的故国。"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汴京的楼台太高,望不见长江的烟波。可他的笔锋扫过素笺,竟在墨痕里勾出了钟山的轮廓,晕染出秦淮的灯影。

暮春的汴京下着带血的雨。阶前零落的不是桃花,是李煜被碾碎的帝王尊严。作为君王,他输掉了三千里山河;作为词人,他却用血泪浇灌出最凄艳的文字之花。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看似哀婉的叹惋里,藏着惊心动魄的时空错位。那些飘零的花瓣是他失落的年华,东流的春水是永不回头的故国。天上人间的分野,不仅是现实与理想的鸿沟,更是词人在绝境中迸发的艺术升华。
千年后的春夜,当现代人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李煜的雨声依然在敲打每个失眠者的窗棂。我们不再有雕花的木窗、碧纱的灯罩,但那些关于失去与追忆的痛楚依然相通。加班归来的地铁上,手机屏幕里滑过的不是流水落花,是消逝的恋情、错过的机遇、回不去的故乡。在这个用效率丈量生命的时代,李煜教会我们凝视内心废墟的勇气。
那个在汴京囚室里听雨的文人,用他的脆弱成全了艺术的永恒。当我们被现实击碎时,不妨像他那样,把生命的裂痕写成透光的诗句。春寒依旧料峭,但总有人会在雨夜里摊开诗卷,让千年前的月光与此刻的灯光交融,在词句的褶皱里触摸到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08:11 , Processed in 0.00741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