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7岁女游客三亚被蛇咬身亡,专家提醒:秒拍蛇照是救命关键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5 07:40: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7岁女游客三亚被蛇咬身亡,专家提醒:秒拍蛇照是救命关键                                                                         2025-06-04 22:00                                        

发布于:重庆市
编辑/小风
前言

阳光、沙滩、海浪,热带岛屿的风情总是让人心驰神往,谁能想到,一次再寻常不过的旅程,会因为三百米外人行道旁的一次偶然,让27岁的鲜活生命画上休止符。

6月2日,女游客和伴侣飞到三亚,享受着假期,饭后散步,本是惬意无比,绿化带里却窜出一个不速之客,在她脚趾上留下了两个针眼般细小的孔洞。


因为夜色太浓加上发生的太快,没有看清楚是什么,但凭着经验和直觉觉得:是蛇!

最初的慌乱里,或许谁也没把这小小的伤口看得太过致命,男友背起她冲回酒店,简单的冲洗,徒劳地试图挤出毒液——这些在没有专业知识和工具时的本能反应,往往收效甚微。


然后就是近一个小时的出租车颠簸,女孩途中一阵恶心呕吐,三亚市中心医院终于出现在眼前,那一刻她的舌头,已经开始不听使唤地发麻。

冰冷病历

家属后来回忆,他们清清楚楚地告诉医生“可能是蛇咬的”,但最初的病历上,“不明物咬伤”、“虫咬伤”的记录,以及输液、打破伤风的处置,在家属看来,与“蛇伤”那千钧一发的急迫感,完全不搭界。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女孩的症状却在急剧恶化:麻木感从舌尖蔓延,然后是抽搐,呼吸也渐渐衰竭。

三个小时,对于某些烈性蛇毒来说,足以耗尽宝贵的生机,医院方面终于表示,他们对蛇伤缺乏经验,建议转院。


当救护车呼啸着,将她送往经验更丰富的三亚市四二五医院,那扇被称为“黄金救治时间”的窄门,或许已经悄然关闭。

在第二家医院的病房里,纵使医护人员奋力抢救,第二天清晨,年轻的生命还是没能挽留住,一个家庭的破碎,就这样定格在异乡的黎明。


安逸的幻觉

家属的悲痛与愤怒,是人之常情,他们的质疑声声泣血:首诊医院为何没能及时判断?为何没有尽早使用抗蛇毒血清?第二家医院的抢救条件,在普通病房里对危重病人施救,是否足够专业?

三亚市卫健委已介入调查,承诺会给出一个交代,但抛开具体责任的追究,这件事本身,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远未平息。


海南岛,本就是蛇类的乐园,生态好,物种也多,这难道不是常识吗?我们去热带雨林探险,去海岛度假,除了沉醉于美景,有没有一丁点对潜在风险的警觉?

夜里在草木丛生的地方溜达,是不是该多留个心眼,基本的蛇伤预防和自救,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酒店和旅游部门,在安全提示上,能不能再多唠叨几句,再细致一点?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蛇伤的早期识别,要命的是,有些蛇,比如这次专家初步推测的毒蛇,咬人后局部可能不痛不肿,不像影视剧里那么夸张,但它的神经毒素却能迅速让全身系统“掉线”。

要是当场能看清蛇的样子,拍张照片,对医生来说简直是救命的线索,正确的现场处理。


比如根据蛇毒类型(神经毒还是血液毒),用不同的方法包扎伤口近心端,避免乱跑加速毒素扩散,都能为后面的抢救挤出宝贵的时间,可惜,这些知识,对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盲区。

当病人带着“怀疑被蛇咬”的明确信息来到医院,尤其是在蛇类高发地区,接诊医生的那根弦,是不是应该绷得更紧些?医学诊断有其复杂性,没看到蛇,确实难下定论。


但面对可能致命的急症,如何在“不能排除”和“高度怀疑”之间迅速做出判断,启动应急预案,考验的是整个医疗系统的反应速度和专业水准。

有没有清晰的蛇伤诊疗流程?抗蛇毒血清的储备够不够,调用方不方便?如果本院条件不行,转诊机制能不能再快一点,再顺一点?


据说海南省在建立蛇伤救治网络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政府不仅公开了拥有抗蛇毒血清的医院名单,还为一些专门处理蛇伤的医疗机构颁发了认证牌照。

三亚市四二五医院,恰恰就是经验丰富的救治点之一,救过不少蛇伤病人,这就让人纳闷了,资源并非没有,那问题到底卡在了哪个环节?


是信息不通畅,是初诊的判断失误,还是资源调配出了岔子?专家也说了,国内目前有四种抗蛇毒血清,但也不是所有蛇伤都能一“清”了之,有时候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好,这对医院的综合能力要求就更高了。

同时,专家也提醒,医院接诊时,如果没有血清或者没经验,就该第一时间告诉病人,别耽误人家,这背后就是医疗信息的透明和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






结语

我们生活在越来越便利的现代都市,习惯了受控的环境,似乎渐渐忘了,当我们踏入自然,就得放下那份理所当然的安逸,重新学会敬畏,学会遵守自然的法则。

这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是一个无比沉痛的警示,它在提醒每一个人,无论是我们自己出行前的功课,还是整个社会的应急医疗体系,都还有太多需要补上的课。


等待官方调查结果的同时,更希望这起悲剧,能真正触动一些改变,每一个热爱生活、探索世界的脚步,都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而不是在不该凋零的年华,猝然停歇。

参考信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4 22:34 , Processed in 0.00827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