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5-11-10 04:15 编辑
中国为何失去了贝加尔湖?
刚刚读到网友郝吉林先生的《中国为何失去了贝加尔湖》一文,不由对于其中某个结论产生了质疑。 文章中这样说道:“中国失去贝加尔湖根本原因还不是军事和政治原因,而是气候原因。16世纪后期东亚地区气候非常寒冷。为了躲避寒冷,蒙古族的选择是迁徙到长城以北。而同时期的俄国人却不怕严寒,积极向东扩张,在贝加尔湖边上建立了据点雅库茨克。这就为谈判取得了重要筹码。”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中国人比俄罗斯人怕冷,那么俄罗斯不断南侵不但具有了客观必然性,甚至也具备了相应的合法性,这种说法甚至给俄罗斯意图建立“黄俄罗斯”提供了某种理论根据。其实,这种理论的失误来自中国人习惯的“随机应变”思维方式,是一种缺乏国家民族发展总体大战略和对领土合法性认识的表现。想当年日本人为了谋取在亚洲大陆上的一个立足点不惜兴举国之兵发动日俄战争,而中国满清则不惜放弃祖宗龙兴之地而无悔,情以何堪?自俄罗斯17世纪开始东进后,往往只需数百人马便可攻破乌拉尔以西地带的蒙古族裔汗国,后来进入乌拉尔以东时的探险队最多不超过两百人,却每到一处便制定地界地图,对当地土著部落均以“野蛮人”论处,完全剥夺了他们的土地继承权,统统用一句“以沙皇阁下名义宣布此地为俄罗斯领土”为由纳为己有,实在是千古奇冤!这种野蛮掠夺领土的做法背后的“合法性”何在?按照当时欧洲殖民主义者观念,凡是没有正规国家体制的地区均为“无主之地”,就如当年荷兰人霸占台湾也是以此为据的,这掩盖了“居者有其土”的普遍原则,是赤裸裸的殖民主义侵略。郝先生争对笔者说“清军只去过库页岛一次,因为没有人力驻守而放弃”,殊不知俄罗斯霸占的西伯利亚近900万平方公里中,至今还有许多地带没有俄罗斯人去过,更何况当时俄罗斯远征队仅仅不到两百人,却“合法”占领了这些领土?如果非得有兵驻守才算领土,那么南海诸岛有中国守军是何时起呢?以此如何证明领土的合法性呢?
特引用一段历史为据,看看俄罗斯人是如何树立远大国家战略的,也让中国同胞们学会一点现代战争博弈思维吧:
1847年9月18日,沙皇尼古拉一世破格任命穆拉维约夫为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这个新总督赤裸裸地叫嚣,要“刻不容缓地采取行动去占领阿穆尔河(即黑龙江)口”。在他看来,占领中国黑龙江,是俄国侵略、争夺远东的不可缺少的第一步。他说:“占有阿穆尔地区,在俄国均占东洋(指太平洋)内的世界利益方面,具有不小的意义。这些世界利益目前己进入伟大发展时代。”他又补充说:俄国“假如不占有整个东亚的话,那也得去统治东洋的整个亚洲海岸”。而中国方面当时为黑龙江将军的奕山在给皇帝的奏折说:“地方寒苦,并无出产......当及早将人众撤回,以全和好。” 直到19世纪40年代,沙俄对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的地理状况还毫无所知,以为黑龙江口不能通航,库页岛是一个半岛。如果情况属实,作为联络西伯利亚内地和太平洋航道的黑龙江,就失去了它重要的价值。因此,探明黑龙江口能否通航,成为沙俄向远案扩张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会议认为:“最好不使任何外国占领阿穆尔河口左岸及其对面的萨哈连岛(即库页岛)部分地区。”为此,经沙皇尼古拉一世批准,任命海军大尉涅维尔斯科伊为“考察队”队长,并以“俄美公司”的名义,对黑龙江口和库页岛进行所谓“考察”。同时,还派遣以阿赫杰中校为队长的陆上“考察队”,装扮成猎人前往外兴安岭南麓的中国领土进行“考察”,限定3年内完成。沙皇尼古拉一世还命令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协助上述考察队”尽快完成任务,以便重新“勘定”由《尼布楚条约》所确定的中俄东段边界。1849年7月,涅维尔斯科伊乘新建造的“贝加尔”号运输船,闯入黑龙江口,并在江口的北岸找到了巨大的港湾,命名为幸福湾和圣尼古拉湾。这次考察的结果发现:库页岛不是半岛,而是个岛屿,黑龙江口可以通航,而且海船从南北两方都能进入黑龙江口。这是沙俄有史以来对黑龙江口一带,包括库页岛在内所作的比较接近事实的描述。沙俄侵略者自吹自擂说这是“重大的地理发现”!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唐朝就对库页岛作了记载。元、明、清三代对库页岛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就是沙俄学者也承认:“中国人很古以来,就确信库页岛是一个岛屿。”但是,对沙俄政府来说,这一“发现”消除了他们长期以来存在的“黑龙江不能通航”的疑虑。由于这一点,涅维尔斯科伊受到了东西伯利亚总督的称赞,认为这一发现“对于俄国的价值是不可估量”。涅维尔斯科伊的第一次“考察”更加激起了沙俄统治集团侵吞中国黑龙江地区的野心。这是沙俄占领中国黑龙江流域迈出的重要一步。1850年7月,涅维尔斯科伊奉命第二次闯入黑龙江日,并在附近的海岸上建立了第一个俄国寨堡:彼得冬营,进而又窜到离江口120公里的特林地方(明朝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衙门和著名的永宁寺所在地)。沙俄侵略者在这里遇到了中国清朝官员和居民的抗议。当时一位清朝官员(章京)问道:你“根据什么权利到这里来?”还说,这里“除了满洲人之外,任何人无权到这些地方来”。涅维尔斯科伊不但拒不撤离,反而自称是这块中国土地的主人时从口袋里掏出双筒手枪,威胁中国清朝官员和居民,并狂妄地宣称:黑龙江沿岸地区和库页岛均为俄国所有。同年8月,“考察队”又强占了庙街,公然在这里升起了俄国军旗,并以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名字,把它改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哨所。当穆拉维约夫得知这一消息后,狂喜地说:“俄国人首次完成了对黑龙江口的占领。”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召见涅维尔斯科伊时,亲自赐给他一枚勋章,并指着地图上的庙街一带的地方叫嚷说:“俄国国旗无论在哪里一经升起,就不应当再降下来。” 1851年7月,涅维尔斯科伊奉命第三次闯入黑龙龙口,与彼得冬营的俄军会合。涅维尔斯科伊以彼得冬营为基地,组织了4个“考察队”,分赴黑龙江口、库页岛北部和外兴安岭以的中国领土,搜集有关居民、物产、交通、贸易以及自然气候等情报,到1853年这几支,“考察队”完成了上述地区的“考察”任务。他们不侠搜集了大量的情报资粉绘制了地图,而且还在阔吞屯和克默尔湾等地建立一批新的军事哨所。这样,沙俄通过对阔吞屯、庙街和克默尔湾等战略要地和海港的非法侵占,把黑龙江下游大片的中国领土,置于自己的军事控制之下,从而为鲸吞整个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以及攫取黑龙江航行权奠定了基础。 1854年2月,在沙皇尼古拉一世命令由皇太子亚历山大召集的一次“特.别会议”上,悍然决定:不管中国清朝政时同意与否,都要“沿黑龙江航行”。同年5月20日,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奉命亲自率领船队武装航行中国内河—黑龙江。6月9日,沙俄武装船队到达精奇里江口(又称黄河口,今黑河市对岸),穆拉维约夫派守差官斯维尔别耶夫前往瑷晖城(今黑河市爱辉镇),要求中国清朝守城官员放行。署黑龙江副都统胡逊布当时未接到清朝政府准许俄船“假道”黑龙江的命令,因此,未予放行。第二天,穆拉维约夫亲自来到玻挥,与胡逊布交涉。在来瑷晖城之前,他曾对其部下卡尔萨科夫指示说,如果中国方面不放行,“一有他的命令就立即攻城”。当俄船驶近右岸时,胡逊布等上船询间俄船的来意。穆拉维约夫以“防堵英夷”为借口说:“本处东面各岛屿被英吉利(英国)占据,欲由黑龙江,松花江前往,只要放行。”胡逊布又询问他们来了多少人?他们回答:“此次只一千名,无续来之人。”可是,当胡逊布到达对岸查看时,发现还有“船八十三只,船内人约二千余名”。当时胡逊布“坚持不许经过”,而穆拉维约夫竟下令俄船强行通过缓浑城。就当时清军的设防情况来看,“兵丁军器一概不足”;“向未设有战船,亦无水师”,对突如其来的俄军毫无戒备,因此,俄船得以强行通过瑷晖城,并顺流东下。6月24日至25日,俄船驶抵阔吞屯(今俄国马林斯克)并将大部分俄军部署在阔吞屯、庙街(今俄国尼古拉耶夫斯克)至克默尔湾(今俄国迭卡斯特里湾)一带,实行军事占领。参加这次武装航行的沙俄守差官斯维尔别耶夫毫不隐讳地说:“这次远征使我们最终知道了这条通航河流的两岸情况,证明这条河适宜通航,并给我们指出:在该地区人口稀少,当地居民爱好和平,中国人民很软弱的情况下,占据黑龙江两岸是方便的、可行的。简言之,这次远征.给俄国开辟了通向太平洋的道路。”1855年5月,穆拉维约夫无视中国清朝政府的严正抗议,第二次武装航行黑龙江。这次共出动哥萨克军2500余人,分乘125艘船只,分3批陆续出发。随行的有51户(计480人)移民(即军屯户)和以自然科学家马克为首的地理学会西伯利亚分会的“科学考察队”。其运送的物资主要是供加强庙街(今俄国尼古拉耶夫斯克)各炮台火力用的要塞重炮(每门重150普特)。船队于同年5月27日到达瑷晖附近。当时中国官员面见穆拉维约夫,“告以令其由外海行走,不准由内江行驶”。但是,穆拉维约夫置之不理,强行启航东行。同年6月,刚刚登基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称:必须坚决地使“整个阿穆尔左岸属俄国所有”,正是在沙皇的这一旨意下,穆拉维约夫加速了对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军事占领。在从阔吞屯至庙街长达300多公里的地带,建起了第一批哥萨克“移民点”和粮食、物资仓库。以庙街(今俄国尼古拉耶夫斯克)为例,从1854年至1855年春,沙俄哥萨克军由800人猛增至5000人,阔吞屯(今俄国马林斯克)则有驻军2000人。 1856年5月,在穆拉维约夫的精心策划下,卡尔萨科夫率领1600多名官兵,分乘118艘各种类型的船只,第三次武装航行黑龙江。当卡尔萨科夫的第一批船队在炮艇的护送下抵达瑷晖城时,通知瑷晖副都统魁福说,为了军队和移民的需要,决定“在黑龙江左岸若干地方贮备粮食,派人保护”。以后,沙俄不顾中国清朝政府的多次抗议,以“借地囤粮刀为名,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了多个军事哨所,即呼玛哨所(呼玛河口对岸)、结雅哨所(黑河市对岸海兰泡,今俄国布拉戈维申斯克)、兴安哨所(今俄国帕什科夫北部)和松花江哨所(今同江市对岸)。到同年12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又批准设立以庙街(今俄国尼古拉耶夫斯克)为中心的东西伯利亚滨海省,明目张胆地把中国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划入滨海省“管辖”。 1856年10月,英国为了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吃了败仗的沙俄,因争夺出海口的计划受挫,便采取了“失之西方,取之东方”的策略,立即把侵略的主要矛头转向东方,转向中国。当沙俄政府获悉英法两国“不会妨害(俄国)取得黑龙江;表示暗中支持这一重要情报后,立即指令穆拉维约夫采取“果断行动”。1857年,穆拉维约夫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利时机,组织了第四次武装航行黑龙江,先后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上中游左(北)岸的大片土地,同时,又向黑龙江流域“移民”240。余人。到这一年年末,黑龙江北岸的俄国“移民”已达6000人。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穆拉维约夫悍然宣布,在整个黑龙江左岸建立所谓“黑龙江防线”,下设两个军区。第一个军区由乌斯季一斯特列尔卡至兴安哨所(今俄国帕什科夫北部),属外贝加尔湖驻军司令亚兹科夫少将管辖;第二个军区由兴安哨所—马林斯克(即阔吞屯),属所谓滨海省驻军司令管辖。至此,沙俄对中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的非法军事占领体制,已经基本确立。 穆拉维约夫死后10年,俄国人决定为他建立一个全身雕像。该雕像从彼得堡起运,运到黑海敖德萨,经海路到海参威,到新凯湖,进入乌苏里江,到俄罗斯境内哈巴罗夫斯克,树立在黑龙江边上的一处高地上。雕像上,穆拉维约夫头昂起,一手拿海军单筒望远镜,一手拿“瑷珲条约”,脚踩着系着两只铁锚的锚链,面对黑龙江。在黑龙江上航行的人远远就能望见这座雕像。 一座雕像跨越千山万水,走了半个地球,看来俄罗斯人对穆拉维约夫是够意思的了。也难怪,像他这样用了很小的代价,就为自己的国家换来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的长的河流”。现在哈巴罗夫斯克市的一条大街就叫穆拉维约夫,俄罗斯新发行的面值5000(俄罗斯卢布最大面值)的卢布背面图案就是这个俄国人的雕像。 想想我们的明朝太监郑和吧,以当时的国力、军力,本来也可以做一个开辟疆土的民族英雄的,可惜,思想上的保守、僵硬、墨守成规,只能将机会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