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井冈山时期,红四军苦到了极点,为何能够始终不涣散?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5 07:19: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井冈山时期,红四军苦到了极点,为何能够始终不涣散?                                                                                2025-05-23 11:10                                        发布于:天津市
   
         在中国历史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杰出领导下,扎根于江西井冈山,开创了革命的根据地。井冈山作为红军革命的起点,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高地。在这里,红军与敌人展开了极其艰苦的战斗,面对的是重重困难和严峻的挑战。然而,这支队伍无论处于怎样的困境,都没有崩溃。即便在最为艰难的时刻,他们依然展现出了不可动摇的凝聚力和坚定的斗志。

井冈山的总面积约为550平方里,常住人口不足两千,年产谷物不足一万担,基本维持着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这样的自然条件虽然为红军的武装割据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样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尤其是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将井冈山与外界的物资供应几乎切断。红军人数众多,每日的给养保障变得异常困难。像盐、布匹和药品这样的基本物资在市场上变得极其稀缺,商贩们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些物品偷偷带入井冈山,但这些物资的价格已高得离谱,普通百姓和红军官兵几乎无法承受。

在这种物资匮乏的情况下,红军的生活充满了艰难。每一次作战后,伤病员的数量都会急剧增加。这些伤员中,不仅有因战斗受伤的,还有不少因长期营养不良、寒冷环境导致的疾病。伤病员的数量一度曾超过了800人。根据当时的规定,伤员的伙食标准应高于普通战士一倍,但由于物资紧张,这一标准往往难以达成。红军医院的医疗条件简陋至极,医生、药品、医疗器械的缺乏使得伤员的治疗非常困难。麻药都无法得到供应,伤员在手术过程中只能忍受难以言喻的痛苦。许多本可以治愈的伤员因为缺乏药物而变成了残疾,甚至在病床上死去。

尽管处境极为艰苦,红军官兵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在井冈山的小井红军医院中,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张师长献盐”。在井冈山,盐是极其珍贵的资源,它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唯一能够代替消毒药水的物资,因此格外重要。盐的价格几乎是天文数字,一块银元本可以购买50斤大米,但却只能购买7斤盐。在最困难的时刻,甚至连4两盐都无法买到,盐的获取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张子清因伤住进了医院。当时,医院内连基本的消毒酒精都已经用尽,只能用盐水来清洗伤口。然而,盐水也很快用尽了。得知情况后,张子清主动提出放弃使用盐水,而坚持使用金银花水来替代盐水进行清洗。几天后,医院的盐水彻底用完,许多伤员的伤口因无法得到及时处理而开始恶化,部分重伤员甚至因剧烈的疼痛昏迷不醒。医护人员虽然竭尽全力,但却也无能为力。
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子清毫不犹豫地召见了护士排长,郑重地叮嘱她:“我交给你一件事情,你一定要按照我的指示去做。”护士排长以为是要处理什么紧急事务,立刻答应了:“张师长,您只要告诉我们,我们一定按照您的要求去做。”张子清从自己的枕头下取出了一个小油布包。当护士排长打开包裹时,惊讶地发现里面竟然是盐。张子清对她说:“盐不多了,但要优先给重伤员清洗伤口,尽可能地给所有伤员都清理伤口。”

看着这包晶莹剔透的盐,护士排长不禁想起了张子清因伤痛而整夜难眠,依然坚持用金银花水清洗伤口的情景。她眼中涌起了热泪……这个故事深刻地展现了红军官兵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所表现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也证明了榜样的力量,激励了无数人奋勇向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6 23:59 , Processed in 0.00753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