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看衰的东北,对中国有多重要?放在世界上是什么水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27 07:21: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被看衰的东北,对中国有多重要?放在世界上是什么水平?                                                

2025-06-26 21:25                                        

发布于:福建省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东北这几年老被唱衰,说它老了、落后了、没劲了,可真要出点事,顶得住的还是它。
到底东北对中国有多重要,放到世界上又是啥水准?


顶在前线的地盘
看中国地图,东北位置像一把利剑,插在整个东北亚的核心。
地理位置是天生的门面,三面环国、一面临海,离俄罗斯、朝鲜、日韩都不远。
海岸线一拉出来,丹东、大连、营口、锦州排成一条,直接对接日韩,往南连黄渤海经济圈,往北是中俄陆桥。
东北的地缘不是虚的,是实打实的安全缓冲。
大兴安岭是天然屏障,长白山、图们江是国界线,东线靠海,西线靠林,出了事能打得住、守得稳。

当年日俄、苏联都盯着这地方,图的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口袋。
不仅防线在这,战略资源也压在这。
东北有全国20%以上的粮食产量,黑土地一铲就是油,尤其三江平原,是中国人饭碗最稳的压舱石。
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主粮都拿得出手,尤其大豆,东北产得最多。

往下看,还有石油、煤炭、铁矿,大庆油田、抚顺煤矿、本溪铁矿,一个时代的重工业,从这几口“矿眼”里挖出来。
工业开局也在这。
中国第一辆汽车,是长春轿车厂造的;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是沈飞挂上天的;
第一艘万吨级货轮,是在大连下水的;
第一条高速公路,是沈大高速铺出来的。
沈阳机床、大连重工、哈电、齐车、北车,这些厂子是干活干出来的骨头架子,共和国的工业骨血,是拿这地方炼出来的。

从建国初期起,东北就是国家工业化的起跑线。
装备制造、电力设备、冶金机械,硬碰硬打出来一整套工业体系,别的地方没那么快能补。
粮、油、铁、煤、兵工、化工,全都在这方地界里转。
国家要安全,这一块不能出事,出了事就掉链子。

表面下滑,实底还在
现在很多人说东北掉队了,GDP占比下滑,人均水平靠后。
账面上看,三省GDP合起来,还不到全国的十分之一,这账不能只算表面。
1990年代,东北是“前三强”之一,工业拉全国走,后来重工业一放慢,数字就不太好看了。
202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GDP合计约5.8万亿,相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确实有差距。

仔细一扒,人均GDP并不特别低,主要是人口外流,底子大了但人少了。
财政上紧张是真的,地方债高,财政自给率低,黑龙江甚至一度财政补贴依赖达60%以上。
产业结构也确实单一,重工业多、轻工业少,新兴产业起步慢。
光伏、芯片、锂电,东北不是没有,是慢了半拍,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滞后,招商引资难度不小。
可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模式惯性带来的。

东北的国企多,机制上不灵活。以前是计划经济主力区,改市场的时候,转型比别的地方慢。
资源型城市多,一矿支撑一城,矿没了,人就走。
但这地方的工业能力、制造基础没垮,重装制造、军工配套、轨道交通,现在全国还能接这种活儿的,还是东北几家老牌厂子。
比如沈阳机床,尽管经历调整,核心技术储备仍然在线;哈电集团电站设备做到世界前列;大连重工的港口机械仍是出口主力。

这些企业不像互联网那样风口一来就涨,而是顶在“不可替代”那块。
黑龙江的北大荒集团,现在是亚洲最大现代农业企业,年粮食产量超400亿斤。
吉林的长光卫星,已发射60多颗商业卫星。辽宁的大连造船厂,接的可是国家级高端任务。
经济“被看衰”,但真正一动底子的行业,很多还是东北扛着。

资源+位置+城市群,东北还有硬底子
东北不是只有老工厂和黑土地,它还有的是空间、通道和城市带。
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把这四个城市拉线画圈,就是东北大都市群。
这个群的消费力、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不是“欠发达”,是“没激活”。

大连有港口,吞吐量排全国前列;
沈阳是装备制造老基地,地铁高铁都成网;
长春是轨道交通龙头,汽车年产能全国前几;
哈尔滨科研、能源都有名堂。
这四城不是拼数据,而是撑得起“全国功能型城市群”地位。
资源端更不用说,光煤炭、铁矿和石油就占全国储量的30%以上。
黑龙江一省,掌握了中国最大陆上油田——大庆油田。

辽宁有本溪铁矿、鞍山钢铁,成体系地造材料。
吉林森林、水资源丰富,长白山就是天然水塔。
全国要发展新能源、钢铁制造、高端设备,东北的矿、地、电、技术,谁都绕不开。
港口配套也早建好了。
营口、大连、丹东、锦州,港口一字排开,背靠重工业带、面向日韩俄。
自贸区试点也落下了,辽宁自贸区+中欧班列+中韩跨海通道,把“出口北方”这个缺口补得严严实实。

辽宁沈阳、吉林长春,早就和韩国、日本有对口合作计划。
大连开发区外资密集,英特尔、东芝、索尼、戴尔都扎过点。
外资没撤,是产业配套慢了点,节奏没接上。
现在讲“双循环”,东北能扮演的角色也明确了:国内是资源保障带、制造承接带,国际是中日韩中转站、对俄通道。
这地方不是走不动,是没激活体制和供需两头的桥。
东北还有一点别的地方没有,就是土地和气候,地广人稀,适合发展农业规模化、新能源布点、寒区装备、冰雪旅游。

风电、光伏、氢能,在这里都能找到地头和人手,中车齐车公司,就把氢能源高寒列车试点,放在吉林,直接面对零下三十度运行。
这些资源、区位、气候条件放到世界上,别说“中下水平”,按面积和功能分布,东北完全可以对标东欧、北美的能源带和农工一体区。

路怎么走,决定它能不能重回世界格局
国家层面对东北的支持,从没停过。
2003年出台《东北振兴战略》;2016年有“新一轮东北振兴”;2023年又提出“加快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政策力度大,方向也明了。

一个是产业升级,另一个是民营经济激活,老国企有底子,不能单打独斗,得带着新玩家一起上场。
国家鼓励的方向是:原有优势不丢,新兴动能补上。
比如哈尔滨搞“极地装备”产业带,依托哈电、哈飞这些老厂,同时给民企空间。
沈阳引进生物医药、数字制造。
长春推进新能源车产业链整合,光一汽就带动几十家上下游企业。
这些事不是吹风,而是已经挂账落地的“专项工程”。
另一个发力点是“体制创新”,国企改革、土地流转、营商环境优化,这几年动得越来越快。
辽宁、吉林试行国资平台混改,黑龙江推出企业“项目秘书制”,就是为了解决办事难、落地慢的问题。

中科院、哈工大、吉大、东北大学,这些高校研究院,是东北真正的“未来工厂”。
长光卫星、极地芯片、深地钻探、重型机床,能上天入地的项目,一半以上都跟东北科研机构挂钩。
东北放到全球比,可能拼不过湾区那种金融中心,它能做的是“工业腹地”、“国家基地”。
像加拿大安大略、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俄罗斯的乌拉尔工业带,这类地区人口也没那么多,产业一准老,但位置重要、底子扎实。
东北就该走这条路:做强基础产业,带动新技术;守好资源命脉,拓展出口窗口。

能不能站稳,还得看几个关键:人留不留得住,钱引不引得进,政策能不能落到底。
未来十年,如果东北真能把科技、重工、农业三张牌一起打出去,再挂上对俄、对韩、对日的桥梁作用,就不只是中国的“老基地”,能变成世界的“新腹地”。
参考资料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战略报告》,2023年版,新华出版社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载《经济管理》2022年第5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13:41 , Processed in 0.00781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