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古绝唱《天意吟》56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27 07:55: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千古绝唱《天意吟》56字                                                   2025-06-25 00:00                                        

发布于:山东省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北宋理学大家,其学上承陈抟,下启二程,以象数之学闻名于世,然其诗作,亦常蕴含精深哲思,于平淡中见真章。

《天意吟》便是这样一首蕴藉深远、言简意赅的哲理诗。短短八句,层层递进,由宇宙本体之“天意”自然,论及个体修身之“不欺绝利”,再至功夫境界之“收功无言”,终点明圣凡之别与大道之隐。

此诗映照出康节先生对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深刻洞见,引导读者拨开迷雾,探寻那寓于万化、存于自身的“无价明珠”。品读此诗,不啻为一次涤荡心灵、回归本源的智慧之旅。

《天意吟》

天意无他只自然,自然之外更无天。

不欺谁怕居暗室,绝利须求在一源。

未吃力时犹有说,到收功处更何言。

圣人能事人难继,无价明珠正在渊。

1.
天意无他只自然,自然之外更无天。

释义:

所谓上天的意旨、宇宙的根本法则,并无神秘特殊之处,它就是“自然”本身,是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与本然状态。

除了这个“自然”法则之外,并不存在另一个高高在上、具有人格意志的“天”。

感悟:

此二句开篇即石破天惊,将“天意”从人格神、主宰者的迷思中解放出来,直指其“自然”本性。

这是一种极其博大而通透的宇宙观。它消解了人对不可知力量的盲目敬畏与揣测,将目光引向了可观可感、周流不息的大化运行。

所谓“天”,非是庙堂之上威严的帝王,而是山川草木荣枯、日月星辰轮转的内在秩序。

理解了这一点,心便少了一层外在的束缚,多了一分内在的安定。不再汲汲于祈求外在的恩赐或规避莫名的惩罚,转而寻求与这宇宙的自然节律同频共振。

这“自然”二字,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亦是吾人安身立命的终极依据。

2.
不欺谁怕居暗室,绝利须求在一源。

释义:

内心坦荡、不自欺亦不欺人者,即使身处无人监督的暗室之中,又有何可畏惧?

若要彻底断绝追逐私利之心,则必须回溯到万事万物的根本源头(即“道”或“理”)去寻求。

感悟:

由宇宙本体论自然转向个体心性修养。此二句将内在的德行与对外物的态度紧密联系。

“不欺”是内心的光明磊落,是儒家“慎独”功夫的体现。暗室,既是物理空间,更是心性幽微之处。无愧于心,则无惧于境,这是何等的坦荡与自在!

而“绝利”则点出了修行的关键路径。世间纷争,多起于私利。若要根除逐利之弊,不能仅在事象上打转,须从根本处着手,探求那唯一的本源——宇宙万物共同的“理”或“道”

认识到万物同源,人我一体,则小我之私利自然淡化,趋向于大公与和谐。此句深意在于,道德的圆满与智慧的通达,最终指向同一归宿。

3.
未吃力时犹有说,到收功处更何言。

释义:

在尚未真正下功夫、未达到精深境界之时,人们往往还有许多话要说,或探讨理论,或请教方法。

然而一旦功夫纯熟、真正融会贯通、达成目标(收功)之时,反而无话可说,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感悟:

此二句描绘了从学问、技艺到人生修行,由浅入深、由生涩至纯熟的必然过程与状态。

“未吃力时”的“有说”,是探索、是求知、是思维的活跃,固然重要,却也可能流于空谈或表象。

而“到收功处”的“无言”,非无知无觉,乃是境界的升华。

此刻,理已内化于心,行已合乎于道,言语已显多余。如同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一切了然于胸,无需言语描摹其精妙。

这“无言”之中,蕴含着实践的真知、体悟的深刻与圆融的境界。它提示我们,真正的学问与修行,最终要落实在“行”与“证”上,而非仅仅停留在“说”的层面

4.
圣人能事人难继,无价明珠正在渊。

释义:

圣人能够顺应自然、通达事理,故能妥善处理世间事务,但普通人却难以继承或效仿他们的境界与能力。

那如同无价珍珠般的至高真理或内在潜能,正深深地蕴藏在幽深之处(渊),并非轻易可见。

感悟:

最后二句点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并喻示了真理的隐秘与珍贵。

“圣人能事”,是因其体悟了“天意即自然”,做到了“不欺绝利”,达到了“收功无言”的境界,故能应物自然,处事合道。

“人难继”,非是圣人吝教,实乃众生为习气、私欲所障,难以企及那高远的境界。但诗歌并未止于此,更以“无价明珠正在渊”作结,给予了无限的希望与启示。

“明珠”象征着那终极的智慧、本自具足的佛性或道心。“渊”则象征着深邃的本源、幽隐的内心深处,或是纷繁世相之下不易察觉的真实。

它告诉我们,尽管圣人之道难行,但那最宝贵的真理并未消失,它潜藏于每一个生命体的深处,等待着被发现、被拂拭

这既是对圣境高妙的赞叹,也是对凡夫俗子潜能的肯定与召唤,鼓励人们向内探求,于深渊之中寻觅那颗属于自己的“无价明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05:53 , Processed in 0.00832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