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年执意要留在北大荒做知青,晚年无依无靠,经历让人心痛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19:19: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当年执意要留在北大荒做知青,晚年无依无靠,经历让人心痛                                                                                2025-06-29 12:08 发布于:天津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许多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是农业生产严重滞后,导致全国的粮食供应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毛主席发出了号召,鼓励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带到农村,帮助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尽早消除饥荒。这批被派往乡村的青年被称为“知青”,其中,苏昭和便是其中之一。

苏昭和出生在天津,父母都是工人,家庭条件优越,因此能够供养他和哥哥一起完成学业。哥哥成绩平平,不太用功,虽然有着不错的学习基础,但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未能进入高中,只能投身社会,开始了自己的打拼之路。虽然他有一些雄心壮志,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但由于缺乏实际能力和经验,始终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直到接近30岁,仍然一事无成,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和自责。

1969年,苏昭和终于高中毕业,急切地想要找一份工作。如果不能按时找到合适的岗位,他就必须像许多知青一样,到外地插队。父母十分焦虑,为了让他不被迫去插队,他们托亲友四处寻求帮助,最终为苏昭和争取到了一个发电厂工程师的岗位。可是,当哥哥得知这个机会后,他提出要求,让父母将这个职位让给自己。面对这种情况,父母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他们不得不权衡,最终决定将工作机会给哥哥,因为哥哥正处于结婚的年龄,一份体面的工作显然对他未来的生活更为重要。虽然苏昭和心里感到不满,觉得自己被不公平地对待,但由于亲情的牵绊,他也没有再多言,只能默默接受这一安排。

1969年12月,苏昭和收到通知,被要求前往北大荒插队。尽管心中不甘,但他还是迅速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北方的火车。此后的日子里,苏昭和再也没有回过家。他认为,父母偏袒哥哥,根本不在乎自己,否则他怎么会被送到如此荒凉的地方,忍受种种艰辛。父母虽然心里愧疚,却无能为力,常常给苏昭和写信,告知家中的点点滴滴,而苏昭和的回信总是寥寥数语,既不温暖也不关切。1974年,苏昭和的母亲突然患上了重病,生命危在旦夕,她希望能见苏昭和一面。大哥得知消息后,急忙给苏昭和写信,催促他尽快回家。苏昭和终于没有再拒绝,赶回天津,见了母亲最后一面,也满足了她的心愿。不久后,母亲去世,苏昭和和大哥一起处理完丧事后,又返回了北大荒。
在北大荒,苏昭和的室友是马万才。马万才有一段暗恋的情感,他喜欢同事王晓燕,但王晓燕并不回应他的感情,最终拒绝了他的追求。马万才因此心生怨恨,甚至在得知苏昭和和王晓燕的关系较为亲密后,向上级举报两人有不正当关系。苏昭和和王晓燕被暂停工作接受调查,经过一番辩解,终于证明了清白,而马万才因捏造事实被严肃处理。此事之后,苏昭和和王晓燕的关系反而更加亲近,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最终走到了一起。
1978年,党中央决定召回知青,并恢复高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然而,苏昭和并没有选择返回天津。家里的老房子已经被大哥占有,他在家乡没有了容身之地,不如留在北大荒,至少这里有自己的工作和深爱的人。于是,他选择继续留在了这片荒凉的土地上。

年底,苏昭和和王晓燕结为夫妻,婚后不久,他们便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苏昭和写信给大哥,希望能将女儿的户口迁到他名下。然而,大哥误以为苏昭和是想借女儿的名义争夺家中的房产,坚决拒绝了他的请求。父亲也对这件事持反对意见,这让苏昭和非常生气。他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成了外人,心中愤怒至极,最终断绝了与家里的联系。
1987年,苏昭和和王晓燕外出工作,把女儿留在家中。没想到,女儿贪玩跑到河边去捉青蛙,不幸滑倒溺水身亡。失去独生女的打击让苏昭和深陷痛苦,他几乎陷入了抑郁症的漩涡。经过长时间的心理挣扎,才勉强走出阴影。更为不幸的是,王晓燕在此时被诊断出患有肝癌。苏昭和决定倾尽全力为妻子治病,哪怕倾家荡产。然而,王晓燕认为这只是徒劳,钱财浪费一空也无济于事,最终选择回家,拒绝住院治疗。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王晓燕躺在床上虚弱地依偎在苏昭和身边,温柔地嘱咐他,在自己去世后,要再找一个人陪伴自己,别孤单一人。苏昭和没有遵从她的请求,王晓燕去世后,他一直未再婚,独自生活。
此后,苏昭和靠打零工和低保过活,勉强维持生活的开销。有人曾问他是否感到快乐,苏昭和摇了摇头:“自从晓燕走了,我就再也不快乐了。”
在那个年代,知青下乡的政策虽说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现代化逐渐取代了传统劳作,知青们的存在逐渐显得多余。党中央最终认识到这一点,将他们召回城市,鼓励他们参加高考,接受更高的教育,为国家的改革开放贡献智慧。假如当年苏昭和回到了天津,参加了高考,考入了大学,也许他的生活会有所不同。然而,人生中没有“如果”,只有无尽的回忆和遗憾。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18:16 , Processed in 0.00780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