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市面上常添加硼砂的5种食物,真的要少吃,很多人买回家都没发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30 14:29: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市面上常添加硼砂的5种食物,真的要少吃,很多人买回家都没发现                                                                                2025-06-29 12:58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市面上有一些食物,看起来平平无奇,吃的人也多,但在处理过程中被悄悄加上了一些不该出现的东西。

这些添加物不容易被察觉,吃下去的人往往也没有感觉。直到身体开始出现不太容易解释的小问题,才有人回过头来怀疑,是不是吃的东西出了问题。

一个六十多岁的退休工人,常年早上爱吃河粉配牛肉丸,晚上有时也会煮点虾仁下腐竹汤。
身体一直挺硬朗,近几年却开始经常觉得口干、肠胃不适、关节偶尔酸痛。去医院查了好几次也没查出特别的毛病,医生说可能和饮食习惯有关。

家人换了厨具、改了作息,但效果不大。直到有一天,一位营养师看到他冰箱里常备的河粉和虾仁,说了一句:“这些东西是不是经常买回来之后能放很久都不坏?
他才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这上头。
人们普遍对食品添加剂心存警惕,但却对一些“传统”食物放松了警惕,尤其是看起来没什么油脂、颜色清淡的那类。
可偏偏这类食物在加工环节,常常被加进一点“帮助保鲜”的东西。硼砂就是其中之一。

硼砂最初用于工业领域,后来因为有“保持韧性、防腐”的效果,逐渐被一些小作坊引入到食品中。
早年做河粉和腐竹的小工厂,为了让成品不易断裂、看起来更有光泽,也为了能多卖两天,常常往里加上一点点。
消费者很难从口感上判断出有什么异常,毕竟吃起来不会立刻引起强烈不适。但长期低量摄入,对身体内部的影响,是很慢、很隐蔽的。
这种添加物在制作牛肉丸时也经常出现。牛肉丸要有弹性、口感筋道,得靠蛋白结构打得均匀。

可要是在原料不太新鲜或比例控制不当的情况下,有些商家就选择用硼砂来弥补结构问题。
它能暂时稳定蛋白的排列,让成品外观看起来饱满,切开后还有“丝”。可这一层好看的外表,却可能是肝肾代谢负担的来源。
很多人觉得,猪肉这种日常肉类不会涉及添加物,但实际上,一些低端市场销售的猪肉制品在运输和短期保鲜时,也会被商贩偷偷处理。
尤其是在温度控制不到位的情况下,商贩为了维持表面色泽和结构,有时会用硼砂喷洒在肉的表面。

表面看起来不变色、不软烂,但营养成分其实已经开始被破坏,细胞结构也变得僵硬,真正的肉香味早已丢失。
虾仁更是一个高风险区域。新鲜虾仁极易腐坏,尤其是在常温下处理时,外观迅速变色。为了保持虾仁的透明感和弹性,有的加工商会用硼砂水浸泡处理。
这样一来,虾仁表面看起来晶莹饱满,颜色也更讨喜。但经过这种处理的虾仁,几乎已经失去了原本的营养结构。
更重要的是,这种“透明感”可能成为消费者误判新鲜度的依据,形成认知误区。

腐竹原料是黄豆,工艺看似简单,但从泡豆、煮浆、撇皮,到最后晾干这几个环节,如果处理得不好,成品容易断裂或者干瘪。
在一些小作坊,为了让腐竹更挺拔,不弯曲不塌陷,也会在煮浆过程中加进硼砂。消费者拿回家时看到腐竹笔直又不发霉,自然很安心。
但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于外观,而来自于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这些食物之所以容易被掺杂硼砂,一个关键原因是它们在市场上的流通速度快,消费频次高,且大多数是散装、无明确品牌。

消费者在选择时只能凭经验和视觉判断,难以从包装或标签中获取有效信息。对很多商贩而言,这是“容易操作又不会被追责”的灰色地带。
一些人甚至觉得“只是加一点,不会有事”,这种侥幸心理助长了风险的蔓延。
硼砂的危害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慢慢堆积的。它在体内会影响细胞代谢、破坏黏膜、干扰内分泌,尤其是肾脏代谢能力差的人群,风险更高。
有数据曾显示,在部分地区的抽检中,虾仁与腐竹的不合格率长期高于平均水平,而问题集中点正是硼砂残留超标。

很多人以为只要烧熟就没事,殊不知,硼砂在高温下仍能保留其化学性质,对身体的损害不减。换句话说,靠“烧熟煮透”这一招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公众普遍关注的是农药残留、激素、转基因这些大话题,却忽略了身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添加物。这正是问题所在。
信息的倾斜导致警觉性减弱,一些本该严格监控的环节,被消费者轻易放过了。监管部门虽然有抽检机制,但在流通环节中,这类问题仍有很大空白。
很多人坚持买“熟悉的摊位”,认为“这个人不会害我”,但实际情况是,真正掌握食品安全控制的人,不是摊主,而是原料供应链上那几道不透明的环节。

河粉从哪里来,腐竹是哪里泡的,虾仁怎么处理的,摊主往往也不清楚。依赖信任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放松警惕。
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大众对食品构成和工艺的不了解。一旦某种食物在消费意识中形成“传统”或“健康”的标签,它的加工风险就容易被忽略。
这种偏见其实也让问题更容易隐藏。人们很少去怀疑一根腐竹、一个牛肉丸的真实性,但恰恰是这些不被怀疑的东西,才最容易出问题。
在一个消费习惯快速演变的社会里,传统并不等于安全,眼见不一定为实。

判断食物好坏的标准,不能再依赖经验主义。要理解的是,工业化食品链已经深度嵌入我们的日常,从原材料、加工、包装到销售,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食品质量。
而越是被视作“平常”的食物,越容易成为灰色操作的盲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添加硼砂的食物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8-21 04:32:13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17:48 , Processed in 0.00926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