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民党高官摇篮,老蒋嫡系的天堂,黄埔军校还与我党关系匪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3 06:16: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国民党高官摇篮,老蒋嫡系的天堂,黄埔军校还与我党关系匪浅?                                                                    2025-07-01 12:20                                        

发布于:天津市
   
       在1954年10月召开的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在回顾往昔时,满怀感慨地说道:“我曾在上海的黄埔军校招收过第一期学生,地点就是在上海环龙路44号!”这所曾经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中,毛主席当年担任首任招生办主任,却没有被世人所广为了解。人们往往认为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培养高层官员的基地,是老蒋扶持嫡系的温床。殊不知,这座中国现代史上首个军事政治学校与我党的关系深厚,彼此之间的渊源并不简单。
正如朱德总司令所言:“国民党在我党的支持下成立了黄埔军官学校,重塑了旧军队,因此我们在研究党的军事历史时,应该从这个历史根源开始!”当年,孙中山先生正义凛然地喊出“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吸引了众多热血青年投身到黄埔军校,形成了以“爱国革命、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奋斗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这一精神不仅在延安抗大时期发扬光大,至今依然在我军建设中绵延不绝。想探究我党与黄埔军校的深厚渊源,并不妨深入了解这个故事。
1924年1月,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毛主席在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会议结束后,他被派往上海执行部,负责当地的党务指导与监督。在2月中旬,毛主席抵达上海后,除了设立平民教育运动委员会、组织旧党员登记和代理文书科主任外,最重要的任务便是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进行招生。3月底,毛主席对上海地区的考生进行了复试,并告知通过者可以获得旅费和证书,前往广州参加全国总复试。
在这个复试过程中,曾经是国民革命军中将的郭一予回忆道:“我们到达上海后,由陈作为和赵自选两位同志将我们湖南党籍的考生的公函和名单递交给毛委员,恳请他多加关照,毛委员当即告诉我们,这一次复试人数众多,录取将凭借考试成绩,要我们加紧准备!”实际上,毛主席对黄埔军校的招生工作相当重视,正如开头所提及,他多年后仍然记得当时的情况。
除了招生工作外,毛主席还大力推荐同乡进入黄埔军校,其中“黄埔三杰”之一的蒋先云便是受他提名的。他们在“入校介绍人”一栏里均有毛主席的名字。进入黄埔军校的考生均需通过严格的考试,确保每位考生能享有公平的竞争机会,同时也为军校保证了优质的人才。这也是为什么黄埔军校当初能够为国共两党培养出许多优秀党政骨干及卓越领导人的原因。
在建国后举行的首次大授衔仪式上,10位元帅中便有5位曾为黄埔军校毕业生。毫不奇怪的,毛主席每次与这些高级将领见面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往昔的黄埔军校,心中充满感慨与怀念。
终于在5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孙中山任命为军校总理,蒋介石担任校长,廖仲恺则作为党代表,许多经验丰富的苏联军官也应邀担任顾问与教官。6月16日,在开学典礼上,毛主席发表了重要演讲,他对国民党创建的“三大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正如他所说:“正是“三大政策”的实施,创建了黄埔军校和党军,才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不仅体现了国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发展,也展示了三民主义的深入推广!”

虽然毛主席并没有在黄埔军校任职,但他当时仍时常前来军校演讲,黄埔军校的教育模式为他今后的革命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启发。令毛主席印象最深刻的是,黄埔军校将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这与以往传统军校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这样的改革也成为了他后来在我军建设中的重要借鉴。
毫不夸张地说,毛主席一直高度重视那些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革命军人。特别是在国民党背叛革命、在“九一八事变”与华北事变高压的时刻,他仍尽力争取留下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军官。1931年9月,毛主席在成功领导第三次反“围剿”后,为了培养红军干部,我党创办了红军干部学校,并向何长工及邓萍表示:“北伐时有黄埔,我们要创办红埔,以培养红军干部。我们必须不断向部队输送经过专业培训的优秀红色指挥员,为了战胜反动派,我们要积极学习办校与治军,培养我们自己的建军人才!”

毛主席认为,成立黄埔军校时所建立的民主传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红军能够迅速壮大的根源所在。黄埔军校培养的人才众多,他们绝非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全心全意为国服务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
在1939年5月26日的抗大三周年纪念会上,毛主席更是将黄埔军校和我党所领导的抗大教育理念相提并论:“过去的黄埔,今日的抗大,彼此辉映,相互辉映的精神!”他的革命理想与黄埔精神如出一辙,那曾是象征中国革命希望的净土。事实上,我党还有许多领袖出自于黄埔军校,他们同样对这所军校怀有深厚的感情。

黄埔军校的成立,得益于我党的大力推动,吸引了众多知识人士投身其中,尤其在政治与军事活动中,一股黄埔“红色潜流”带来了新的革命希望,这些人正是曾在黄埔军校接受培育的我党领袖们。

首先,必不可少的就是政治工作核心领导——周恩来。回首往昔,若没有周总理的参与,黄埔军校的辉煌历史将难以实现。证明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周总理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工作核心领导人的角色,他为这所学校注入了灵魂。
1921年,周总理加入我党。1924年11月,他来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在初来乍到之际,政治部仅是个空架子,对于当时的总理来说,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同时也给了他充分的空间去施展才华。经过系统的整理和调整后,周总理将工作重心转向了政治教育,尤其希望帮助学生理清两个重要问题:其一,革命的目的在于打倒敌人的统治,如帝国主义、军阀与贪官污吏;其二,明确军民关系,需保护人民,严守军队纪律。
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形成政治觉悟,周总理要求政治部每周举行两次学生政治演讲,并开展政治讨论与问答。同时,他亲自指导新成立的军校教导团开展政治工作,并创办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那个时候,除了黄埔军校,广州还有粤军讲武学校、桂军军官学校、滇军军官学校等,而总理把这些军校中的青年军人聚集在一起,旨在传播新的革命理念,争取全国最优秀的青年才俊。

经过一番整顿,周总理所领导的黄埔军校政治部迅速步入正轨。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指导股主任的王逸曾回忆道:“周恩来同志每天投入大量时间与人沟通交流,落实工作的每个环节。他思维周密、处事灵活,总是能把原则恰当地运用,所处理的事务往往能水到渠成!”
积极投入政治工作的周总理从未忽视为我党发展有识之士,短短一年间,他就在黄埔军校发展了43名党员,而党支部采取由他代表的广东区委直接领导。在1925年初,受到北洋军阀支持的陈炯明打着粤军总司令的旗号侵扰广州,这为检验总理政治工作成果提供了良机。

在1月15日,广州革命政府发布了《东征宣言》,决议出兵讨伐陈炯明。黄埔军校的学生们组建校军投入战斗,而周总理在此发挥着政治部主任的角色,随军出征。尽管当时的校军成立时间短暂,但凭借周总理制定的详尽政治工作制度,校军得以顺利展开。
东征开始前,政治部便发出《敬告士兵同志们》等宣传单,提前制订战时政治工作制度,为每个团、营、连设立党代表,大部分都是我党的党员;出征前则明确要求校军严守纪律,军队成员不仅需佩戴红领巾,服装整齐,还禁止拉夫役、购物不能赊账,以及必须按规定露营。
此外,周总理还亲自挑选出20名会说地方方言的学生组成宣传队,随着东征军一同出发,沿途开展政治宣传,甚至派飞行器在敌方阵地上撒发宣传单。在军队攻占东莞与海丰后的庆功会上,周总理亲自发表讲话:“此次出发,旨在为人民解除痛苦,但我们力量尚浅,恳请人民给予支持与合作,共同赢得革命的成功!”

此次战役不仅证明了周总理先前付出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外界也见证了中国第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教育及宣传工作的军队,这无疑标志着我党在军队政治工作上的首次尝试。由此看来,总理为黄埔军校的序幕奠定了基础,而黄埔军校也给周总理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来锻炼他在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能力,在后的日子里,国共两党以及黄埔师生都对他保持深厚的敬意和仰慕。
接下来要提及的,是黄埔军校首位共产党人张申府。前文提到周总理在黄埔军校的辉煌成就,而能够为我党打开如此局面的,第一个功臣正是被后世称为“被遗忘的中共创始人”张申府。1920年10月,张申府与李大钊、张国焘共同在北京建立了“共产党小组”。随后,他以蔡元培秘书的身份前往法国进修。总理日后加入我党,也正是通过张申府的介绍而成。
1924年2月,张申府被任命为蒋介石的翻译,并于5月12日被任命为招生考试考官与政治部副主任。17位蒋介石提名的教官中,张申府是唯一的我党成员。尽管当时32岁的他未曾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他依然成为了我党在黄埔的代表。

张申府进入黄埔军校后,发现学校内部的各项工作极为缺乏,尤其是政治部的工作几乎无法展开,连基本的政治课程都没有。于是,张申府通过廖仲恺等人的关系,引进了多名我党党员,其中在他列出的15位推荐名单中,周总理恰好名列第一。当时,周总理还在法国外,张申府便为他寄回国的旅费,并急切催促他尽快回国。如今,我们便见到了前文所述的总理的辉煌成就。
接下来的另一位人物是陈赓——胡宗南的死对头。众所周知,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曾因身高不足一米六“哭”进黄埔军校,因廖仲恺的特批才得以参加考试,与此同时,他也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后来更是成为国民党著名的战将之一。
正所谓“既生瑜,何生亮”,在军校的胡宗南身边始终有着他的“死对头”,两人日后在战场上交手无数,此人正是陈赓。作为开国大将,陈赓也是从黄埔军校走来的我党领袖,和前述的总理与张申府不同,他代表了我党在黄埔军校的学员身份。
入校后,陈赓成为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成员,而胡宗南则加入了孙文主义学会,两派时常发生冲突,甚至打架斗殴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曾有一次军校集会上,双方冲突升级,陈赓与李仙洲对峙之际,胡宗南前来插手,愤怒的陈赓拾起板凳追赶对方,二人狼狈而逃。
这样的趣事不胜枚举,但让陈赓声名雀起的还要数他被誉为“黄埔三杰”的称号。正如当年人们所称的打油诗:“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活的则为陈赓的腿!”更重要的是,在第二次东征中,陈赓还曾救过蒋介石一命。
1925年秋,国民革命军发起第二次东征,身为总指挥的蒋介石在华阳镇作战时险些遇难,这时正是陈赓冒着火枪烟雨,背起蒋介石过河逃生。若说蒋介石未能将这位猛将纳于麾下,那将是他一大遗憾。陈赓身上的真诚与直率深深触动着蒋介石。
1933年春,一名叛徒出卖,陈赓在上海被国民党俘获,之后被送往南昌,与蒋介石会面。当见到陈赓,蒋介石第一句话便是:“陈赓,你瘦了!”陈赓幽默地回应:“瘦我而肥天下,校长也瘦了!”蒋介石则感慨:“国际形势严峻,生灵涂炭,寝食难安!”陈赓则义正辞严地说道:“校长作为国家的翘楚,您自己瘦也不该让天下都瘦!”
这一对话令蒋介石无言以对,身为黄埔军校的校长,他竟没有做到一位军校学员放眼天下的气度,这正折射出陈赓的政治觉悟与宽广胸怀,完全体现了他作为黄埔军校往届学员的骄傲与精神!
除了以上三位领袖,从黄埔军校走出的人物还有许多。可以说,黄埔军校在中国历史的走向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殊荣与成就都得益于当年的黄埔精神,而真正的创造者便是那些共产党人。从大革命时期起,我党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便从黄埔军校起步,正是黄埔精神奠定了这一工作的根基。
1924年5月,在黄埔军校设立前夕,党中央发布了《农民士兵之间的工作问题决议案》,其中明确提到要在军队内部建立党组织,特别是要将黄埔军校视为工作的重心,由此,通过各省党组织推荐的党员掺和到黄埔军校的义务中,占到了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

与此同时,黄埔军校引入了苏联先进的军事制度和教育模式,并获取了不少关于军事和政务专业教育的支持,由此,我党在黄埔军校成立了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深入发挥了我党在军队政治工作的核心作用,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制度移植下的本土化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担任军校政治教官的我党党员恽代英、萧楚女等人还共同编撰了多达10万字的《政治问答集》,而任职政治部主任的我党党员熊雄则主导了《政治教育大纲草案》的制定。如此深入的政治学习,让军校成员明白了自己作为军人的使命,以及当下为何要打仗,也逐渐抛弃了雇佣军的思维。

1926年,一位经过政治训练的黄埔学员写下了《革命军人的精神》。他说:“升官发财并不是我们进入军校的目的,养家糊口也绝不是我们当兵的原因!作为革命军人,我们需要具备五种精神:爱国、爱民、服从党令、为主义牺牲、遵循国家命令!拥有这五种精神,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这五种精神,正是黄埔精神的基本内涵,正是在无数我党成员的努力下,黄埔精神才逐渐显现。
在1926年8月19日的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典礼上,政治部主任恽代英明确提出了“黄埔精神”的概念。随着东征、北伐等战役的历练与军校生活的熏陶,黄埔精神愈加深入人心,正如我党创始人安体诚所言:“总结黄埔军校的历史和性质,黄埔精神就是坚决推行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军人精神!”
在我党初创军队时期,无论是南昌起义还是秋收起义,都有一批黄埔军校的师生参与其中。他们皆受到过正规的军事政治训练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大多也都经历过东征与北伐的枪火洗礼。统计数据表明,参加南昌起义的黄埔军校师生多达148人,而参与井冈山斗争的黄埔军校师生数量也达到了41人。
综上所述,黄埔精神在我党卓越党员共同努力的践行下得到了深入提炼,凝聚为:爱国、牺牲、团结、责任。这一精神深深影响着无数英雄如左权、赵一曼、赵尚志等壮烈赴死者,并指导了延安抗大的创办,同时也为主席、总理等我党领袖日后关于黄埔、红埔的理念论述提供了指引。
在1955年的大授衔仪式上,我军中包括5位元帅、3位大将、9位上将、9位中将、11位少将均曾在黄埔军校任职或学习。到了1989年,在党中央评选的“中国36位军事家”中,有多达17人曾是黄埔军校的师生。
这一切历史事实显示,黄埔精神的真正缔造者正是共产党人。之后,共产党人接过这一精神的火炬,始终将其延续至今,这就是黄埔军校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重要意义。正如主席曾说:“我们党在1921年至1924年间未曾意识到直接准备战争和组建军队的重要性,但参与黄埔军校后,党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始明白军事的重要性!”亲手奠定黄埔精神的总理,对于黄埔军校的建立也有独到见解:“开办黄埔军校,但应归结于孙中山在军事上的多次失败,通过苏联及我党的援助,逐渐领会到革命军队成立的重要性!”
1924年的广州,黄埔军校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的转折,无数民族英雄因此而成,其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尽管在1927年后,蒋介石背叛革命,黄埔军校随之沦为其壮大国民党的“私产”,但黄埔精神依旧未被泯灭,尽管双方在政治立场上存在差异,但众多从黄埔校中走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所建立的爱国立场依然十分坚实。
因此,在人们口中流传的“国民党高官的摇篮、蒋介石嫡系的天堂”,黄埔军校始终与我党的关系紧密相连,直至今日,响彻历史天空的黄埔精神依旧活跃在我党之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04:19 , Processed in 0.00763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